临床护理路径在躁狂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及体会

时间:2022-05-31 01:49:17

临床护理路径在躁狂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及体会

摘要:目的:分析临床护理路径在躁狂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体会。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和常规方式进行护理,比较护理后两组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整体治疗情况以及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情况。结果:对疾病知识掌握情况:观察组掌握总优良率为97.1%,对照组掌握总优良率为87.1%;整体治疗情况:观察组总有效率97.1%,对照组总有效率74.3%;观察组患者和家属的总满意率分别为95.7%和97.1%,对照组患者和家属的总满意率分别为77.1%和78.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躁狂抑郁症;应用;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024-01

狂躁抑郁症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是情感活动极度低落以及极度高涨交替间歇出现或其中一种情绪反复性出现的一种精神类疾病,即单相或双相情感障碍。狂躁情绪一般表现为心情极度兴奋,情绪过度高涨,思维敏捷但往往不着边际;抑郁情绪主要表现为情绪极度低落,精神乏力,或思想反应迟钝,极度缺乏自信等。由于单种或双种情绪在反复性发作期间,患者会存在间歇性的正常状态[1],因此,患者往往在用药期间怀疑出现无病就医的错觉,而停止用药或者不遵医嘱,给病情的连续性控制起到了不利影响。如能在患者治疗期间通过科学有效的护理,帮助患者认真配合治疗,对于提升治疗效果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1]。我院对躁狂抑郁症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方式进行护理,效果明显,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08年5月-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躁狂抑郁症患者中的140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70例,分别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方式和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观察组男38例,女32例;年龄在32-60之间,平均43.7岁。观察组男37例,女33例;年龄在32-59之间,平均43.5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情程度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我国第3版精神障碍疾病分类及诊断标准中的条件;排除肝肾等重要脏器存在严重功能障碍的患者,具有糖尿病家族史及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以及伴有其他类精神障碍的患者。

1.3护理方法

1.3.1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即在治疗的基础上,密切关注患者的状态变化,并为患者提供必要的躁狂抑郁病症相关知识的讲座。

1.3.2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方式进行护理。

1.3.2.1确定护理研究小组:从本院精神疾病科室的医务人员及护理人员中,抽取临床治疗和护理经验丰富的骨干型人员组成研究小组,负责制定临床护理路径表,并负责对整体护理效果进行观察和评价,定期汇总护理体会和经验。

1.3.2.2护理路径表的具体内容:将患者的住院时间和具体护理内容分别作为护理路径表的横轴栏和纵轴栏内容,根据患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路径表。时间从患者住院开始,依次每天连续性记录,直至患者出院;护理内容具体包括:患者入院指导、入院相关检查、疾病知识宣传、健康教育、用药指导和心理健康指导以及出院指导等。

1.3.2.3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责任护士负责按照每个患者个性化的护理路径表护理内容严格进行护理,对已达要求的护理措施与未采取或未达要求的护理措施,分别使用不同的符号予以标注;同时,针对不同的护理项目和内容,对患者的反应情况密切观察,适时根据患者情况作出相应调整。

1.4评价方法

(1)分别对两组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按照优、良、差三个等级进行评定,优:对躁狂抑郁病症及相关知识、治疗注意事项等全面掌握;良:对疾病知识基本掌握,对相关知识及治疗注意事项等有一定了解;差:仅对疾病知识具有一定了解。(2)分别采用HAMA(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和HAMD(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对患者治疗前后的抑郁和躁狂情况进行评定,并在此基础上,将两项评定项目治疗前后的分值相减,按照减分率进行整体治疗效果评价。治愈:>75%;显效:50%-75%之前;有效25%-50%;无效:

1.5统计学方法处理: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观察组掌握总优良率为97.1%;优62例,占88.5%;良6例,占8.6%;差2例,占2.9%。对照组掌握总优良率为871%;优37例,占52.8%;良24例,占34.3%;差9例,占12.9%。观察组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明显更佳,差异具有显著性(P

上一篇:浅淡基层卫生防疫存在的问题及加强措施和建议 下一篇:生化检验结果中肾上腺素的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