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质量:示范校建设不可忽视之重

时间:2022-05-31 07:35:26

【摘要】高职院校要瞄准市场需求,不断调整服务方向,优化专业结构,横向上要拓宽专业口径,淡化专业界限,按大类专业招生;纵向上要延伸专业内涵,改造传统专业,扩大专业服务范围。学校应认真进行...

教学质量:示范校建设不可忽视之重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是一项长期的、分阶段实施的、系统性的质量工程,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所面临的建设任务是十分繁重的

国家首批高职院校示范校的确立给各建设单位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而示范校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质量工程,其核心应该是教学质量的提升。笔者认为,围绕这一核心,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设和改进。

建立专业建设机制

专业设置与调整是制约高职院校办学质量提高的“瓶颈”。一些学校专业设置与本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不对应,大部分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没有一个长效建设机制,只是根据社会上什么专业炒得火,就设置什么专业,并且课程体系没有经过严格的论证分析,与行业标准不衔接,与企业需求不适应,从而造成高职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和被接收度较低。据调查,某工科高职院校于2003年开办了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开设了经济法、国际金融、市场调查与预测、管理信息系统、经济情报分析等10门专业课程。由于职业岗位针对性不强,导致课程设置主线不突出,面宽而不精,难以形成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最终该专业46名毕业生,只有24人就业。

高职示范校建设必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尤其是根据本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建立科学严谨的专业设置、招生规模的计划与调整机制,并长期执行。对于专业设置与调整应该坚持以下原则: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则,基于产学做相结合、学校条件相适应的原则,建立培养龙头专业以带动学校长远发展的原则。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中认真做好岗位群的分析,同时依据示范校的建设要求做好所培养能力的分解教育工作,这样才可能确定课程体系和标准,构建适合的办学模式。

高职院校要瞄准市场需求,不断调整服务方向,优化专业结构,横向上要拓宽专业口径,淡化专业界限,按大类专业招生;纵向上要延伸专业内涵,改造传统专业,扩大专业服务范围。学校应认真进行市场调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和企业用人需求,增加社会急需的新专业,改造就业形势不好的旧专业,淘汰没有就业市场的老专业,积极打造精品专业,培育长线专业,发展短线专业,并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情况,灵活调整专业方向,改变专业口径,保证专业设置始终贴近市场,贴近企业需求,使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紧密结合,促成毕业生顺利就业。

确定人才培养模式

示范校建设的龙头是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专业建设、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实训基地、教材建设等问题只有在人才培养模式确定后才能有各自准确的定位。而人才培养模式强调要在实践教学、校区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双证书”制度、“订单式”培养等各方面创新,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这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色之一。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重点是教育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职业性,这就必须重视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高职教育办学的一个主要方针就是为区域经济服务。

以天津职业大学为例,学校地处滨海新区,为此,该校积极学习德国的“双元制”模式,以滨海新区的就业市场为风向标,确定各自专业对应的岗位群,界定各岗位的核心能力,形成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从而构建课程体系。在研究开发中,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强调企业不但提供场地和设备等,还要派专业骨干参与实践教学管理及教学质量评价,逐步完善以政府为引导、学校为核心、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加快课程建设与改革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示范校的课程建设一定要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中心进行构建,要紧密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探索和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特别是核心课程的目标(标准)要明确、具体,深广度要求适当。

天津职业大学的做法是,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上,重点强调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职业性。学校为此构建了完善的专业认证体系,利用自身职业技能鉴定所的优势,推行“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将“双证书”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并要求必须将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同时,注重发挥行业企业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加强专业教学标准建设工作,并注重在实践中不断评估和修正教学标准。

教学过程的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和重要手段,没有完善的过程管理,所有的标准和模式只能停留在纸上,因此天津职业大学特别重视实践教学过程管理,按照工学结合模式的要求推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建立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

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实现之本,是课程建设之源。因此,选择一批在本行业、本地区有影响的技术和工艺大师,重点专业和核心课程有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具有行业企业经历的专业带头人,并形成相应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是示范校建设的根本保证。

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必须强调工程师要懂得教学规律,讲师要知道实际操作,各有侧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建设,一方面是聘请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在教学安排上突破学院本位观念,调整学院的授课进程和授课时间,适当将一些操作性的课程由聘请的企业工程师讲授,也可以将一门课程在内容上分解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理论知识,由学校教师讲解,一部分为实际操作,由企业工程师讲授,从而让学生能学到优秀行业专家传授的真实有效的实践技能。

另一方面是培养引进一批有较高学术水平、有高超讲授能力、有一定实际操作能力的本校教师,由这些教师教授基础理论知识,使学生首先形成符合能力要求的基本素质,奠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为学生以后的多元发展做好知识储备。在实际工作中,逐步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研究制订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任职标准和准入制度,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工作学习经历和科技开发服务能力,引导教师为企业和区域经济建设服务,切实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落到实处。逐步优化“双师”结构,形成符合人才培养模式的1:1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此外,还要加大对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力度,注意引进优秀人才,造就一批站在专业前沿、掌握行业企业最新技术动态的领军人物;并重视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学能力,形成一个具有“双师”结构特征、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的重点,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运作规则,积极吸纳社会资源,努力探索投资主体多元化途径,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在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学校企业“双赢”的原则,学校的目标是培养人才,企业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将实训基地建设落到实处。因此需要积极探索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和技术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教学,实现资源互补和利益双赢,营造真实的工作场景,让学生在这种实训基地中得到训练,也为企业员工提供具有良好教育环境的培训场所,逐步提高校企合作水平与产学研结合层次。在校内实训基地方面,要特别注重加强生产性实训,这就需要高职院校进一步提高开放性,主动强化与企业和市场的联系,逐步使生产性实习在整个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超过80%。同时,进一步增强自我发展与良性运行能力,提高校内实训基地的开放和使用效率;在校外实训基地方面,则要逐步增加数量,拓展功能,规范管理,注重实效。

总之,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是一项长期的、分阶段实施的、系统性的质量工程,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所面临的建设任务是十分繁重的,尤其对于已经立项建设的院校来说,必须通过创建示范性高职院校,在全社会形成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院校的“示范效应”,扩大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正面影响力和强大竞争力,形成中国职业教育的领先团队和特色模式,参与国际竞争,树立中国品牌。

上一篇:勤奋 严谨 求实 创新 下一篇:高校教师管理:构建“流”与“留”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