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加强黑龙江省沙化土地监测

时间:2022-05-31 12:45:50

浅谈加强黑龙江省沙化土地监测

【摘 要】监测土地沙漠化趋势及存在的问题。研究掌握发展趋势,制定切实可行的治理措施,以防止土地沙漠化趋势扩大。并提出了治理沙化土地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沙化土地;沙化土地监测;沙漠化趋势;治理措施

黑龙江省沙地主要是嫩江沙地一部分,地处松嫩平原腹地,这里原本是水草资源十分丰富,自然生态条件良好的天然牧场,但历经天灾、人祸的反复破坏,现已是黑龙江省沙尘灾害的主要沙源地,是黑龙江省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地带,给当地人民群众的工农业生产、社会经济发展及稳定和谐带来严重威胁。虽经建国后60年的开发治理,但由于受自然和社会历史条件限制,目前仍存在着一面治理,一面破坏的现实。土地沙化的不断扩展,给沙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很大影响。

1.沙化土地监测区的基本概况

黑龙江省沙化土地监测总体范围包括齐齐哈尔、大庆两个地市,涉及齐齐哈尔市郊、龙江、泰来、甘南、讷河、富裕、大庆市郊、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肇源九个县(市、区)共计87个乡(镇)行政区域。其中有泰来、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肇源三个县达到了全县域沙化监测。监测总体面积3184454.9万hm2,沙化土地面积495658.2hm2。

2.沙化监测区土地资源特点

2.1从土地类别来看,监测区内的沙化土地、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和非沙化土地比例是1.4: 1:6。沙化土地和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如果得不到有效治理和控制,黑龙江省的土地沙化形势严峻,特别是仅几年来不利的气候条件,使得全省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向着沙化土地方向发展可能性加大,应加强对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沙化防治及测预报方面工作。

2.2从沙化土地类型来看:固定沙地占83.6%,半固定沙地只占1.6%,沙化耕地占14.8%。在今后的治理上应加强对半固定沙地和沙化耕地的治理,采取有效措施对沙化耕地保护;从沙化的程度来看,轻度占91.8%,中度、重度占的比重少,应加大对沙滩、裸沙地和干沟的治理;从沙区沙化的治理措施来看,主要以封沙育林和人工造林为主;从植被来看,盖度大于70%只占38.5%左右,草地退化严重,应加大对草原的保护和恢复。在有林地的地块中,杨类占木本植物的80%左右,西部造林以杨树为主的局面,没有改观。

3.沙化土地类型变化

前期659.6hm2衬流动沙地转为半固定沙地;前期339.1hm2流动沙地、3069.3hm2半固定沙地、3453.6hm2沙化耕地、14hm2非沙化土地。本期转为固定沙地;前期20.8hm2,流动沙地116.7hm2,半固定沙地4317.8hm2固定沙地本期转为沙化耕地;12788hm2固定沙地、2111.2hm2,非沙化土地本期转为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574hm2 半固定沙地、28391.1hm2固定沙地、2752hm2沙化耕地、32084.8hm2“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本期转为非沙化土地。①沙化土地面积减少33005.1hm2,其中,流动沙地减少1019.5hm2,半固定沙地减少3100.4hm2,固定沙地减少27111.7hm2,沙化耕地减少1773.5hm2。②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面积减少28694.8hm2。③非沙化土地面积增加61699.9hm2。④各地市中齐齐哈尔市沙化土地面积减少18675.4hm2,大庆市沙化土地面积减少14329.7hm2。通过两期数据比较进行动态分析,黑龙江省沙化土地监测区各土地类别及沙化土地变化趋势,轻度沙化土地面积占绝对优势,占沙化土地面积的91.8%,说明全省沙化土地正处于发展初期,具有很强的可逆性。通过变化趋势可以看出,黑龙江省土地沙化正处于治理逆转的良好阶段;沙化土地与大量的有明显沙化趋势土地减少,充分反映了全省沙化监测区土地沙化现状的局部好转;从土地沙化程度和沙化土地植被盖度情况分析,全省沙化土地正处于防治的关键时期。

4.存在的问题

4.1 2009年,全省土地沙化监测结果表明,2004-2009年5年间,监测区内在固定和半固定沙地上新开垦耕地面积达4434.5hm2,毁草开垦、毁林开垦、湿地围垦现象在一些地方十分严重,严重破坏了区域生态环境,使原有良好土地资源出现了严重的沙化、盐碱化现象。

4.2草原载畜量过大,超载放牧造成草原沙化、退化的现象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由于立地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人工造林成林难度大,不同程度地存在造林不见林的现象。资金严重短缺,投人不足,制约了防沙治沙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

4.3树种结构简单,病虫害严重,治理措施单一。全省的防沙治沙林的杨树造林面积占三北工程造林面积的70一80%。近几年来,我们虽然加大了树种结构调整力度,“杨家将”一统天下的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由于树种单一天牛侵人,虫害发生率高。

4.4造林地块难落实:土地二轮承包时,全省的农田、沙化土地和草原都承包给了农户,集体的机动地通过工程的实施大部分已经造林,随着退耕还林面积的削减和“两补一免”政策出台,农民更加珍惜土地,加之退耕还林和三北工程投人资金上的巨大差异,落实造林任务的难度越来越大。国家对各项林业工程的投入不应有太大的差距,以免造成误导。黑龙江省目前又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在资金投人和政策上都有很大的优惠政策,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也产生了很大的反响,致使大家喜欢干退耕还林,而不喜欢干治沙工程。给治沙工程的开展造成了相当大的困难。沙化监测区尚未纳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范围。沙化监测区的广大干部群众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营造的防护林和防沙治沙工程,对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发挥了巨大的生态效益,但是却始终没有享受到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为了实现沙化监测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建议应尽快把沙化监测区纳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范围。

5.防治对策

5.1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分步实施。根据不同自然、经济、社会等客观条件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沙治沙规划,遵循先易后难,先近后远,突出重点的原则,分轻重缓急、明确目标实行分类指导,有计划地实施。

5.2以林草为主,多种措施科学合理配套,实行综合治理。以生态经济理论为指导,合理利用土地,充分利用空间。在产业结构上实行农林牧副渔有机结合,互相促进,多层次利用,立体开发。在自然资源的利用上,采取防、治、用结合。要加强对现有资源保护,防止进一步破坏。

5.3依靠全社会共同治沙。充分依靠各行业、各部门,依靠广大群众共同治沙,实行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实行谁治理、谁开发、谁受益。

不准随意修改防沙治沙规划;不准对除抚育更新性质外防风固沙林网和林带进行采伐,对林木更新困难地区已有的防风固沙林网和林带不能采伐;不准在沙化土地上砍挖灌木、药材及其他固沙植物;不准在沙摸边缘地带和林地、草地开垦耕地;不准截留、挪用防沙治沙资金。

5.4增加科技含量,提高治沙质量:防沙治沙工程是一项建设规模大,要求标准高,资金投人大,管理程序严格的生态工程。必须把“质量第一”的理念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始终,坚持用科学技术统领各项工作。

5.5治沙先治贫,大力发展沙产业:沙区只有走出贫困,防治沙化的措施才能有效。在防治沙化的过程中要找到一种即能防治沙化,又能给当地带来经济效益的方法,把脱贫致富寓于沙化防治之中。有效防治沙化,经济发展才是可持续的,只有实现了脱贫致富,群众才会自觉维护防沙治沙的成果。是一种治标治本的办法。

上一篇:关于钻井完井液的新思路 下一篇:《油井措施风险预评价图版》在作业区的应用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