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主播的创作观

时间:2022-05-31 12:41:58

新闻主播的创作观

新闻主播的创作观指的是新闻主播在创作时的思想观念和创作态度。由于新闻主播的创作离不开自己对世界、对人生的认识,所以新闻主播的创作观和他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不同的创作观体现了新闻主播不同的意识形态,从而也有着不同的表达特征。

一般来说,创作观的形成与个人修养、社会环境和时展有关。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其认识世界的方式决定了他特有的生活观念。我们注意到有的新闻主播看问题很积极,有的则很消极,这种观念的形成与他所经历的生活、受过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都有关,不同的成长经历使他的生活态度有着明显的个性特征。

社会环境也是影响新闻主播创作观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当前社会制度的深入理解,可以帮助新闻主播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和世界观,2010年3月28日山西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的救援报道,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在这起事故的救援中,我们深深体会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一声令下,全民动员,在短短的几个小时里,集结了数千救援人员,大批救援物资瞬间运抵事故现场,虽然大家互不相识,但是却血肉相连,患难见真情,这种发自内心的不离不弃的同胞情,正是这个社会环境给我们每一个人带来的宝贵精神财富。而新闻主播的创作观,就是基于这样一个社会环境背景而形成的,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产物。

新闻主播的创作观,也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特征。任何一个时代的宣传作品,都会有清晰的时代烙印和典型的时代语言,这是由特定历史阶段的主要社会矛盾决定的。比如在当前主要社会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和欠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因此,时代关注的焦点就是如何使经济快速增长,带动全社会的财富不断累积,从而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所以,我们注意到“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成了这个时代的关键词。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新闻主播的创作观自然也就和百姓的生活需求捆绑在一起了。

基于这三个方面,我们可以总结出新闻主播创作观的四个特点:

一、新闻主播的创作动力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活

将这个命题作为新闻主播创作观的第一点来提,是要强调人民的生活在新闻主播创作中的重要地位。这里的两个关键词对新闻主播创作观念的形成起着指导性的作用,一是人民,一是生活。

什么是人民?怎样理解人民这个概念?这是我们深入领会“为人民服务”这句话内涵的重要理论基础。从字面上看,人民是指社会共同体中作为主要成员的劳动群众,但是事实上,对“人民”的概念的解读具有政治的色彩。有的学者提出,人民是一个国家的公民聚合体,是一个集合名词,即主张在社会共同体内,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共同组成社会人群的集合体。在我国,对人民的概念的界定有着独特的政治要求:在我国社会主义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①在现代社会里,人民是维系稳定社会结构的关键要素,人民利益的公共属性对个体的行为选择中,起到了约制的作用。其中有四个要素需要我们关注:公益心、正义感、宽容和团结,新闻主播对这四个要素的掌握,有助于引导正确舆论导向和建立良好的公共道德环境,营造具有公共理性的社会风气。

第二个关键词是生活。新闻主播的创作是对生活的观察和凝炼,没有生活的现象,就没有创作的源头,新闻主播用自己的生活经历来诠释他对生活的看法。生活就是每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的集合,每天点点滴滴的感受汇聚到了一起,就形成了我们对生活的认识。在整个创作系统里,生活就好比是编码过程中的密码本,所有的信息都蕴含其中,新闻主播通过感悟生活中的素材,掌握了这套编码的规律,就可以用来解读各种各样的社会现象,可以说伴随新闻传播出来的是新闻主播通过生活积累出来的人生感悟,生活经验通过理性思考、去伪存真升华后得出的精神结晶就是新闻主播创作的“魂”。这种通过思考总结后提炼出来的生活经验,就是用来指导新闻主播创作实践的方向标,所以“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在这里也同样适用。

新闻主播的创作动力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活,是因为我们是人民的新闻主播,我们在为人民说话,为人民的利益服务。在每一个新闻主播的心中,都应该把人民的利益作为衡量自己行为的准则。训练新闻主播,首先就要从观察生活开始,新闻主播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来观察生活中的人物事件,透过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的雾障,捕捉有价值有意义的思想方面与精神方面的锋芒,来展现创作主体的精神魅力。新闻主播的创作动力就是带领广大受众从现实生活中去寻找人生的意义,因为人类作为有思想的高级动物,其最特殊之处就是生活的目的不单纯只是满足自然属性,而是在追求自我生成、发展和完善,透过从生活中激发的创作动力,我们可以看到在人的生活里,蕴含着支持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内容。马克思说过:“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②生活的核心点就在于它是人类存在的方式,既不是虚无缥缈的精神,也不是纯自然的动物性表达,而是自我价值表现的手段,新闻主播的创作动力就源于这种价值行为中,他们的意识行为实际就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见证与推动。

二、深入的新闻背景分析促使新闻主播反思

新闻背景是新闻事实存在的环境,通常来说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历史环境,二是现实环境。历史环境指的是历史条件指事实自身的历史状况,现实环境指的是在当时事实与周围事物的联系,其中有三个要素需要关注:导致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广阔的时代背景、与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发生发展过程直接有关的背景材料和新闻来源。对包括这三个要素在内的新闻背景的分析,可以使新闻主播对新闻事实有较为深入透彻的思考。

首先要从历史谈起,用历史来武装自己,是新闻主播提升自身认知能力的重要手段。历史经常被用来寻找个人和民族的文化认同感,换句话来说,历史是培养国民意识、爱国主义的基础。从历史的角度来认识问题,可以训练我们以一种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来质疑、审视我们眼前的这个世界,将自我反思与自我完善有机地结合起来,时间作为事物形成的一个重要维度,可以映射出事物发展过程中意义的进化,可以说历史是以时间为载体形成的意识形态的总的集合。有人形象的把历史比喻成一个标尺,将人类文化的发展与进步用历史这个标尺来衡量,在目的论和方法论的层面来获得启示,这种历史哲学的研究方法着实为新闻主播深化对新闻事实的理解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帮助我们以观念的形式来凝结历史,提炼出生存的意义。

其次,时代背景是新闻主播需要认真思考的另外一个要素,对时代背景缺乏了解,就会影响对新闻思想内容的理解,在这里我们所说的时代背景,特指新闻主播对当代时代精神的解读。了解时代背景,能让我们反思当今社会的思想文化以及其所反映的政治、经济等具体社会形态,对时代背景认知的关键在于正确反映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时代的脉搏,准确概括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理解时代背景,特别强调的是方向上的科学预见性,这要结合社会发展目标来看。比如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时代背景下,新闻主播全面思考这个重要事件对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影响,然后动员和鼓舞群众,从而号召将全社会的资源整合起来,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第三,相关的背景材料和新闻来源,对新闻主播报道态度的形成也会产生影响。关于新闻的来源和一些相关背景材料,不是所有的新闻主播都重视的,因为在一些人心中,这属于新闻采集环节要考虑的问题,作为输出终端,只要承接前方采编环节的工作流程即可,无需去深究来源,有什么说什么,时间长了,就造成了一种麻木的工作态度,缺乏了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

对新闻来源和相关背景材料的思考,实质是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唯物主义的创作观,新闻的基本属性就是真实性,追根溯源地讲,认真思考新闻来源的真实性,对我们在把握新闻事实、去伪存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草根新闻”的理念逐渐进入我们的生活,技术使得人人都有“新闻”的可能,特别是近些年来在欧美盛行的“Twitter文化”,使得每一个人都能够将自己的“见闻”通过互联网出来,我们也注意到一些西方媒体也会将这些“个人见闻”作为新闻的来源,有的学者认为这是自由言论的表达平台,确保了新闻独立自由的传播理念。然而事实真的如此么?不得不承认,新闻来源的开放,使新闻的“内容”变得日益丰富起来了,可是在陡然增加的各路新闻中,都能保证是客观公正、科学严谨的么?新闻不是传闻,本身就具有舆论性和权威性,对社会群体意识形态的形成起着关键的影响和引导作用,不加筛选,一股脑儿的“鱼龙混杂”的涌入,不但无法增加新闻的客观公正度,反而会使新闻“被附加”一些人为的因素,使新闻的原始属性被一些利益团体绑架。

所以,新闻主播对新闻来源和相关背景材料的深入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对新闻的传播动机和当前的宣传形势进行反思。特别是新闻信息有着多义性,不同的新闻主播倚仗不同的来源和不同的视角,采用“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所传递的信息会有截然不同的解读方式,从而使传播效果大相径庭。比如2010年3月28日在山西王家岭煤矿发生的透水事故报道中,我们的新闻主播和全国人民一起心系被困矿工,将目光锁定在救援矿工,与死神赛跑的每一分每一秒中,从他们的眼睛里,我们感受到了对生命的尊重,感受到了同胞手足情,感受到了一个将人民的最根本利益置于首位的执政党和政府对基层百姓负责任的态度,透过新闻主播的解读,我们无不被生命的顽强、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所打动,同时为在各方力量积极配合之下,115名矿工安全获救,创造了煤矿救援史上的奇迹感到欣慰。可是,我们却注意到有一些不和谐的论调,认为这种报道是“避重就轻”,回避应有对 “人祸”的问责,甚至说这种报道是“丧事喜办”。对此国家安监总局新闻发言人黄毅说:“我们对抢险救援取得的成就,以及成功的经验,应该进行总结、宣传,这应该是一笔财富。宣传抢险救援的成功,并没有掩盖这起矿难所暴露出的问题,也不能替代对这起矿难责任的追究,所以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面对已经发生的灾难,我们应该首先考虑什么?这个问题的核心实际上是一个价值观和生存观的问题,在这样一个刻不容缓的时刻,生命永远是放在第一位的,我们的新闻主播以这个为背景展开的思考,使得我们的报道充满了对生命的尊重。不同的意识形态,对新闻来源的选择是不一样的,对新闻的思考同样也不同,其宗旨只有一点,那就是“以人为本”,一切为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

三、缜密的逻辑结构确保事实报道的准确性

新闻主播的创作态度必须要严谨,这是确保新闻事实客观准确的前提,这种态度主要靠缜密的逻辑结构得以体现。逻辑是一种理性思维,是通过推理、论证来分析事物的一种思维方式,我们提出新闻主播的创作需要有缜密的逻辑结构,其实质就是主张用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来规范创作主体的创作行为,而不能想当然的“信口开河”,因此,在新闻主播的报道中是不能有“我觉得”、“我认为”等缺乏准确性的词汇的。

新闻主播通过构建缜密的逻辑结构,强调新闻报道的客观准确性,具体说来有三个要求:

第一,要求新闻主播的态度不能有任何的“偏见”。在矛盾的对立中,其保持的“独立性”,使事物的对立面通过自身反思,造成独立的逻辑关系,“这个自身反思首先是对立面作为有区别的环节的独立性”③,并将区别以扬弃的方式统一起来。所以,从基础层面的含义来讲,逻辑的严谨体现在观点态度的对立统一上,从事实出发,不偏袒矛盾的任何一方。

第二,要求新闻主播正确面对特殊性与普遍性之间的关系。对事物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考量,直接影响到新闻主播创作态度的严谨和新闻事实的客观准确性。从哲学上来讲,特殊性和普遍性是界定概念的形式,这两种形式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隶属和同列的关系,所以我们不能简单的在其间划上一条清晰的界限,将它们变成一对水火不容的矛盾,事实上特殊也是一种普遍,只是一种排他性的普遍。通俗的来讲,新闻主播面对的新闻事实,作为事件本体来说有着自己独特的事件特征,但是从一个更广阔的范围来看,中间一定存在着某种存在规律,新闻主播唯有提炼出中间的规律,才不会就事论事,误读新闻。

第三,要求新闻主播以理服人,强调表达理性。表达的理性源于辩证的思维,即通过客观科学的推论方式获得各个概念及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这种推论的意义是:“个别的东西本身是无限的自身关系并因此只是一个内在的东西,它通过特殊转入为实有,正像转入为普遍那样,它在这里不再属于它本身,而是处在外在关联之中;反之,当个别的东西分割自身为其像特殊那样的规定性时,它在这种分离中就是一具体的,并且作为规定性的自身关系。”④也就是说,规定性的关系构建了“理”的基础,对于新闻主播来说,单纯的看一件事物本身,实在容易产生误读,唯有把握其和外在环境中的关联关系,找出其中变化的规律,即“理”,方能准确掌握新闻事实间的玄妙之处。

四、感性表达使人产生情感共鸣和美感体验

新闻主播的创作行为具有很鲜明的感性特征,因为其传播行为必须要通过可感和易感的方式与受众产生交互作用。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主要是围绕人际关系从事各种具有伦理价值的行为活动,因此通过表现人性的内容来获取的感性的精神愉悦往往使人能得到美感体验。对于感性,我们可以分为两个层面来看,第一个层面是认知感性,即通过感官来把握事物现象的感知能力,西方的哲学理论大多把狭义的感性界定为这个概念,受众对新闻主播的听觉形象和视觉形象的感知多属于这个层面的感性表现;第二个层面的感性是实践感性,是指人们在实践行为中,所表现的与“理性”不同的因素,比如像情感、意识等等,而这个层面的感性还可以继续细化为和生理有关系的生理感性,比如欲望、情绪,和与心灵有关系的心灵感性,比如情感、意志等,这些感性和理性一道,构成了人的整体存在,构成了人的美感体验。

美是一个很复杂的哲学命题,也是一种很复杂的情感体验,在早期西方哲学中,一直把它当成是“理性”的表达,然而事实上,尽管“美”包含着“理性”的因素在里面,但实际上是一种“理性”指导的“感性”,它的终极表达还是存在于感性世界中。因此,我们对新闻主播感性表达的分析就从认知感性、生理感性和心灵感性这三个层面展开。

(一)认知感性

认知感性包括感觉、知觉、情绪等模糊感性认识,是新闻主播构建其审美形象的基础。和西方哲学体系不同,中国哲学的本质是“情理”哲学,也就是说强调感性认识与理性的结合,讲究感性的“性情”,因此出于这一点,中国人的审美对感性需求要更多一些。

中国自古以来就说“声色”,很少说“色声”,也就是说对感性的认知是从听觉开始的,因此新闻主播的感性表达是从有声语言开始的,这和西方哲学重视认知性视觉不一样,中国传统文化更注重听觉的美感享受,因此从古到今中国的吟诗诵读文化、相声评书等语言艺术文化一直都很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对新闻主播的有声语言表达基本功的训练是如此的“苛刻”,以至于西方很多学者都对中国有专门的播音主持专业感到好奇,这是中国文化千百年来形成的独特的语言乐音发音体系和与此相联系的听觉文化使然的,在中国人的认知感性体系中,听觉感受是重于视觉感受的。所以在新闻主播的基本功训练中,最基础一点就是打造其符合主流人群审美需求的声音形象。

(二)生理感性

按照感性表达的分类方法,生理感性指的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些情绪化的表达方式,比如欲望本能、情绪体验之类的内容。汉字的“感”就比较形象生动的揭示了生理感性的道理:下面是“心”,上面是“咸”,心理感受到的“咸味”,可以延伸为“滋味”,就是“感”了。所以感性表达的具体表现还是从生理感性开始的。新闻主播的生理感性表达,强调细节的情绪体验,即生活经验的感性还原,可以说这种感性表达与新闻主播的生理生存的本能体验是分不开的,这些感受源于其日常生活最原始的本能情绪积累。

对生理感性的表达,我们可以用一个较为感性的词汇来表达,那就是“味道”,有没有味道,是什么味道,这是因为长期的民族文化积淀,中国人对“味道”十分敏感,并且将它延伸到了其他的感官系统表达中,《尚书•洪范》中就把“金木水火土”都归结为五香味“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对一个新闻主播的感性表达,我们经常会用“味道”来形容,而这种“味道”的源泉就是缤纷多彩的生活,将生活中的各种滋味予以提炼并储存下来,是一种很好的积累方式,比如说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一到春节家家户户就张灯结彩,人人穿新衣,家家串亲戚,空气里弥漫着一股“年味儿”,这种味道就是一种生理感性的体验,新闻主播要从中品味到和日常生活不一样的“滋味儿”,并且予以存储,这样当有类似的信息需要表达的时候,就可以将这种“味道”调用出来,并加以渲染,最终这种味道的落点就是创作主体千变万化、层次丰富的“情绪”。

(三)心灵感性

心灵感性就是高层次的感性表达了,是理性指导下的感,将生理感性升华到了中国哲学的“情理”层面,即强调情感体验的基本道理,就是指创作主体要在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中找到根据,而不是一种简单的条件反射般的情绪反应。

这种道理,有人会把它当作理性来看待,但是实际上在中国的哲学文化中,这是一种经过理性指导的感性表达,这正是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对一个新闻事件的报道,西方媒体常常会把这件事情的道理讲透,一层一层抽丝剥茧,但是中国的新闻媒体往往会倾向于情感的渲染和公共情绪的建立上。比如灾难报道中,我们就是要通过一件件生动感人的英雄事迹,营造团结起来抗灾、自立自强、不畏艰难的公共情绪和民族精神,这点和西方报道是不一样的,这就是心灵感性在新闻主播创作中所起到的作用。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新闻主播往往要通过情理的传播来感染受众和影响受众,这种情感的调动和生成就是心灵感性,它受传播目的支配,融合了真与善,成为了美感生成的基础。

正确认识新闻主播的创作观,可以使新闻主播沿着正确的创作道路前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新闻传播将和跨文化传播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新闻主播的训练不能仅停留在汉语的有声语言表达技巧或者语态的描述这个表层上,而是要深入到对新闻及其社会功能的思考上,只有承载了思想的语言,才是有感染力的,才能够真正体现出新闻的传播效果。

注释:

①参见百度百科“人民”词条解释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0页

③黑格尔:《逻辑学》,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242页

④黑格尔:《逻辑学》,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387页

作者简介:

成倍,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讲师,博士,2009年赴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做访问学者研究。发表《新闻播音可视语言教学模式研究》等论文,出版著作《新闻主播的价值取向研究》。

上一篇:高校艺术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下一篇:再说油画风景写生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