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下媒介批评的局限性

时间:2022-05-30 09:30:14

摘要:媒介的主要功能为传播和交往,在媒介中,女性获得传播与交往权利的基础为拥有媒介话语权,但在女性解放中,媒介话语权并非是决定性的因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当女性的自然生理条件与生产方式相适应时,女性更愿意参与社会生产中,提升自身的社会地位。女性解放是女性主义媒介批判的深层诉求,但当前的女性主义媒介批判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以女性主义为视野,分析了媒介批评中的局限性。

关键词:女性主义;媒介批评;局限性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360(2015)20-0041-03

女性主义媒介批评以媒介的宣传和塑造功能为基础,目的在于消除社会中依然存在的性别歧视,真正的实现男女平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女性解放的深层诉求。在媒介批评领域中,女性主义媒介评价作为一种新型的批评方法已经开始广泛的应用,但由于男女不平等的现象依然比较严重,导致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媒介批评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可见,本文对其局限性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女性主义视野下媒介批评概述

1.1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是英文单词feminism的中文释义,在西方女权运动中产生,在其概念中带有政治意味和学术意味,支持男女平等的法律、政治思想或政治主张为女性主义的核心要意[1]。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更多的说法为女权主义,争取女性合法权利为女权主义含义的核心,政治性、战斗性、历史性及忧患性都比较强烈,与男权中心秩序的现实情况相契合,但在女权主义概念发展的过程中,争议及质疑声音不断,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术界和业界定义女权主义的说法,变为女性主义。女性主义的概念范围更为广阔,包含的内容更多,与时代之间的契合度远远高于女权主义这一说法,社会各界都已经接受。女性主义概念具有量个突出性的特点:1)是一种学术作品和学术实践体系,男性中心说是自古以来形成的理论,而女性主义理论中,对这一理论持反对态度,研究时,以女性世界和女性话语为对象,对西方文艺传统的实践进行重新解读,文学创造为女性主义批评中的一种新形势,因此,可以说,女性主义带有浓厚的学术性的特征;2)是一种政治运动,在古代社会中,女性的地位非常低下,经常遭受压迫,几乎没有话语权,而她们寻求发言权的反抗行为是女性主义在现实世界中的反映,从此角度看来,女性主义是一种政治运动。

1.2媒介批评

媒介批评归属于传播学范畴,目前,业界及学术界关于媒介批评的说法不一,纵观各种说法的核心来看,这些含义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了解媒介批评的含义之前,应先明确批评一词的含义,所谓批评,是指责难与批判,深层的含义是指分析与评价,预警与建言,在此基础上,阐述媒介批评的含义。所谓媒介批评,评判的理论基础及依据为传播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媒介批评人群体在一定的价值取向和标准体系下,理性的分析与判断新闻传播的政治经济体制与运行机制、媒介传者与媒介受众等内容,并对分析与判断结果进行反思,提出预警。

1.3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媒介批评

20世纪70年代,女权运动出现第二次浪潮,由此产生了女性主义的媒介批判。在女性主义媒介批判中,立论视角为社会性别,理论基础为传播学、新闻学、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哲学和法学,监测分析、批判解构、预警纠正各个层面对女性存在偏见、歧视的理论、行为等,目的在于实现男女在社会中的平等。

2女性主义媒介批评的发展阶段

2.1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中,主要包含我国封建社会时期及其之前的时期。在封建社会乃至之前的社会发展时期中,我国并不缺乏杰出的女性,该时期,杰出的女作家非常多。但在我国的历史社会中,类似于西方的大规模的女权运动并不存在,而且西方女权运动的思想在此时也并未传入我国,中庸之道、阴阳协调是当时中国主要的文化理念。在此影响下,我国的良性关系实际上存在一定的对立性,但此种对立比较隐蔽,而且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男性与女性之间反而变得相互依存,并未出现战斗意味浓烈的女性主义[2]。封建社会中,诠释女性聪明、创造力的最佳场所仅限于家庭当中,以柔克刚、以静制动是主要的体现;发展至父权社会之后,女性受到压抑,但是在家庭中,女性又具有崇高的地位,这也在另一角度反应出,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女性地位存在比较强的模糊性,而且也正是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使得女性在社会中的弱势地位受到掩盖。

2.2第二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有识之士受到西方科学文化的引导,发动,从开始,直至新中国成立,这一段为女性主义媒介批判的引进期,也就是第二阶段,在此时期,西方先进的思想逐渐的传入我国,再加上我国人民民族危机感的上升,促使当时社会的主流话语变为民族主义,同时,女性在此时应当承担起家庭责任与挽救民族危亡的责任,越来越多的女性喊出男女平等的口号。发展至五四时期,兴起了中国女性文学,其主流价值为个性解放,此时,越来越多的妇女报刊被创建,女性主义思潮传入我国,并产生了比较深刻的影响,我国女性在此影响下,越来越注重女性主义。在当时的女性报刊中,主旨多围绕妇女问题的探讨、妇女现实状况的调查与描述、世界妇女的报道与介绍等。

2.3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开始的时间为新中国成立之后至改革开放之前,称之为“畸变期”。在这一阶段,女性主义主要的观点为男女平等、妇女能顶半边天等,这些口号及观点中,性别差异被抹杀。《五四宪法》为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在该宪法中,正式写入男女平等的观点,这主要体现在政治方面,妇女的政治地位被提高,社会中女性身影逐渐多了起来,无论何种社会岗位上,都可以看见女性的身影。但在这一时期的男女平等中,性别差异并不存在,由此也导致在当时的新闻报道中,塑造的铁姑娘、女劳模的形象并无社会性别,从而在社会中形成一定的误导,在当时的新闻媒体中,女性工作者的工作作风带有很强的男性化特色,缺乏女性主体意识。实际上,此时的女性主义已经发生了畸变,实现男女平等的女性主义初衷已经被抛弃,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社会原因是不容忽视的,在第二阶段时期,女性运动引入中国之后,并未实现独立进行,而且多数女性运动的倡导者及领导者为男性,由此导致在长期的发展之后,形成了该时期无性别差异的女性主义,同时也造成这一时期女性主义塑造的局限性。

2.4第四阶段

此阶段为改革开放至今。在第四阶段,所形成的女性主义已经超越了其原有的惯用概念。改革开放以后,以往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的限制了经济的发展,由此,我国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此阶段,经济得到飞速的发展,致使我国的商业文化及消费文化发生变化,由此一来,众多的国民将注意力转移至此,反而减少了性别歧视现象的敏感程度,批判力度有所降低,甚至部分人群的性别歧视观念在此时期得到强化,认为“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等。在当前的社会中,尽管大部分的女性追求女性主义,但在强劲有力的男权中心秩序影响下,更多的女性主体意识比较差,比如在传媒领域中,媒介在塑造女性形象时,存在贬低女性的问题,女性在社会中的角色多以美貌、性感等见长,审美评价模式化,女性角色多处于弱势地位等。在计划经济时期,以国家的宏观调控为主,但在市场经济时期,国家的权利控制逐渐被弱化,在此过程中,尽管相关的规律中进行了妇女权利保护的规定,但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不足,女性的合法权利依然受到侵犯,比如工作权利,部分工作岗位依然存在比较严重的性别歧视现象,甚至有些岗位只有在非常缺人时才会招聘女性。现如今,随着网络的发展,媒介的女性主义有所发展,在政治及社会中女性逐渐参与其中,但在媒介批判中,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性别歧视的现象依然比较严重,而且在众多的影视作品中,消费女性的现象比较严重。

3女性主义视野下媒介批评的局限性

3.1社会性别方面存在的局限性

男性与女性之间的性别差异是指生理上的差别,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差异,而社会性别是指男性与女性在社会中存在的差异,也就是在社会发展中,由于男女生理方面的差异,社会对其所形成的期望、要求、限制等是不相同的。男性与女性之间的生理差异包含的方面比较多,比如体型、体重、身高、力量等,这些差异的存在导致社会对其所形成的要求、限制等均不相同,以就业为例,社会招聘中,某些职位明确标注不招聘女性,尽管招聘人员将此解释为工作职位不适合女性,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种对女性的歧视[3]。在媒介批判发展的过程中,绝大部分的媒体对这种社会性别差异现象做出批评,并提倡应该实现男女平等,但在实际的媒介传播过程中,依然存在比较严重的局限性,在众多的影视作品中,依然存在社会性别差异的现象。比如由霍德利•斯科特执导的《末路狂花》,影片讲述了两个家庭主妇因生活不顺结伴旅行,却因意外杀人而不得不逃亡的故事。影片中,其中一个女主角在酒吧里与一名男子跳舞喝酒,在停车场外男子起了歪心邪念,被拒绝之后使用暴力强迫女主角,这时,另外一个女主角用手枪杀死了男子,从此两个人踏上了逃亡之路,男子对女主角破口大骂、甚至是暴力相向的行为正是体现出了媒介批判的局限性。在女性主义视野中,女性和男性在社会性别中应该平等相待,但影片中男子暴力行为恰好反映出了媒介传播中依然存在的性别歧视。

3.2媒介内容中性别定型的局限性

性别歧视由来已久,尽管在现代大力提倡男女平等,并为之做出比较多的努力,但受到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女性的社会地位已然不如男性,媒介传播中歧视女性的问题依然存在,所谓性别定型,是指在社会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人们所逐渐形成的对男性和女性的印象,比如在性格方面,男性多给人理性、勇敢、坚强的印象,而女性则给人以软弱、温柔、感性的印象[4]。而在媒介传播的过程中,同样会受到性别定型印象的影响,影视作品在塑造男性和女性形象时,多会以印象来进行,媒介所塑造出来的男性形象多为勇敢、坚韧、挺拔,在社会中承担重要的角色,塑造出来的女性形象则多被贬低,这一现象是由多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但深层次的原因是父权制度,比如在张艺谋执导的《红高粱》中,讲述了主人公九儿一生,19岁时,九儿被迫嫁给了五十多岁的李大头,成亲当日,按照乡里的习俗,新娘子要被颠轿,九儿被严重地折腾,后来,九儿又经历了被土匪劫,最后,九儿被日本人杀死。纵观九儿的一生,可以说非常的坎坷。实际上,媒介在塑造九儿这一女性角色时,依然采用传统的思想来进行,传统思想认为,对于婚嫁,女人并没有选择的权力,只能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九儿的出嫁正是体现了这一思想。实际上,这就是媒介批判中局限性存在的突出表现,在媒介宣传中,过于贬低女性形象。

3.3媒介传播主体方面的局限性

在媒介传播发展的过程中,纵观其著名的媒介传播者可以发现,绝大部分传播者均为男性,女性的身影非常少见,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女性在媒介传播中的地位还比较低,普遍认为女性无法胜任媒介传播中的工作,实际上,这又在另一个方面体现出了媒介批判的局限性。媒介传播的载体比较多,比如报纸新闻、杂志等,电影是媒介传播的重要载体,其在媒介批评局限性反映方面具有关键性的作用,除了影片中塑造的女性形象能够反映出局限性之外,从电影的创作团队中也可以看出局限性,在世界电影发展的过程中,导演、制片人等几乎全部为男性,女性并不多见。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导演,比如冯小刚、陈凯歌、赵宝刚等,发展至今,我国导演的队伍不断壮大,近年来新晋导演更是数不胜数,但无论是哪个时期,导演几乎全部为男性,其所拍摄的电影中,均以男性为中心主题,这些电影在我国电影的票房市场中,获得了良好票房收益。而在这些高票房的影片中,女性外表特征的消费和利用也是影片的一个特色,比如黄建新1993年拍摄的《五魁》,女主角的丈夫在二者新婚之夜死亡,后来,与自家的长工五魁互相爱慕,被发现之后,婆婆将儿媳妇的脚筋砍断,以让儿媳妇为自己儿子守寡,五魁被驱逐之后,联合土匪头子,卷土重来,接走了自己的心爱之人,此处并非是该影片的结局,结局是婆婆在五魁的要求下,上吊了结了自己的生命。实际上,男性的报复、惩罚、战胜女性才是影片真正的结局。总之,无论什么媒介传播主体,媒介传播中塑造的女性形象,无一不体现出媒介传播过程中性别歧视观念的存在,而正是性别歧视观念的存在,导致媒介批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4女性主义视野下媒介批评的展望

最初,女性主义媒介批判理论刚提出时,媒介批判学界与女性主义者在进行研究和批评时,成为新的理论资源及批判武器。然而,经过多年的发展之后,女性主义媒介批判的理论似乎已经止步不前,发展非常缓慢,尽管众多的学者依然发表比较多的研究成果,但通过对这些研究成果的归纳分析可知,均是在重复一个声音,那就是在媒介中女性形象受到严重的歧视、媒介行业中女性工作者数量少而且处于边缘地位。实际上,对于理论的本身,研究者们并未进行深入的反思,同时,研究方法也过于陈旧,在女性职业视野下的媒介批评中,未来的发展应该不断地进行自省和反思,由此才能促使媒介批评发展地更为科学、更为深入。

4.1研究视野的拓展

在女性主义媒介批判理论中,以报纸、电视、杂志、广告等媒介所塑造出来的女性形象为批评的重点,长时间重复一个内容的批评之后,研究者的视野必然会变窄,无法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拓宽。在未来的女性主义媒介批评发展中,研究者们应尽量将视野拓宽,以当前的社会现状为基础,充分了解女性的生存状态之后,再进行相应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们应该重点关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1)在古代中,讲究男尊女卑,女子要三从四德,服从人伦纲常,至现代,尽管这些封建思想已经被废除,但其残余思想对女性的影响依然比较大,尤其是农村,女性受到的教育程度比较低,思想观念比较落后,自我主体意识非常差[5]。对此,研究者在进行研究时,应该将视野伸向此处,扩大研究的范围,通过理论的丰富来提升自主意识,进而促使媒介更为尊重女性。2)与农村相比,城市的经济比较发达,但依然存在比较多的女性受到歧视的现象,而且女性对自身性别的认识也存在一定的误区,比如在就业市场中,男性的就业容易程度显著高于女性,而且收入也高于女性,这种社会现象的存在使得女性的工作积极性受到打击,甚至逐渐的产生“学的好不如嫁的好”的思想。对此,研究者在进行研究时,必须要将这一现象纳入到研究范围当中。

4.2研究方法的反思

在进行女性主义媒介批判研究时,内容分析法为主要的方法,此种方法为量化分析法,通过各种数据,提升媒介批评的说服力,但此种方法也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在媒介作用过程中,受众的被动角色受到忽视。因此,在未来的媒介批评研究中,应在反思现有方法的基础上,对研究方法进行创新,实现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5结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进步,物质生产方式发生了比较大变化,在此背景下,为女性生理自然潜力的发挥提供了良好的便利条件。从女性主义视野出发,当前的媒介批评中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利于女性解放的实现,在未来的媒介批评研究中,重点在于提升女性物质生产的参与程度,促使女性更多地参与社会生产,发挥重要作用,实现女性解放。

参考文献

[1]郑恩.中国媒介批评研究的身份焦虑与路径转型[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111-117.

[2]鲁丁晨.女性主义在新闻传播领域中的应用——关于《非你莫属》栏目中女性形象的实证研究[J].现代视听,2012(6):33-36

[3]季于峻男,吴竞韡.论女性电视节目中的性别政治——基于女性主义媒介批评的视角[J].今传媒,2014(8):67-68.

[4]赵伟.播放、快进与倒带——女性媒介传播研究在西方的发展及其中国趋势[J].前沿,2014(Z7):196-200.

[5]杨雨柯.激进的女权标签——女权主义如何在媒介平台被污名化[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S1):94-109.

作者:单依晨 单位: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

上一篇:女性主义叙事学与美国女性电影分析 下一篇:工程项目造价管理的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