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壮族多声部民歌中的支声织体

时间:2022-05-30 01:52:03

摘 要:民歌在广西壮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而支声现象在其民歌中也是屡见不鲜。这种支声织体民歌的民族调式色彩鲜明,支声手法多样。本文主要通过三首民歌的谱例来分析其多声部民歌中的分合式支声织体进而总结出其分合式支声织体应用的特点。

关键词:分合式支声;多声部民歌;支声现象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6-0134-01

一、壮族多声部民歌概况

“歌海”是广西壮族地区特有的称号,可见其民歌种类、唱法多样,在众多丰富的民歌资源中,多声部民歌属于最具特色的,而多声部民歌中又以支声织体的民歌最为突出。其产生原因虽然离不开外来文化的介入,但更大的原因是在当地人民的生活中如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男女表达爱意及生产生活实践中无意创造出来的。支声织体民歌二部居多,三声部民歌仅在个别地区有所发现①;宫调式、商调式、徵调式和羽调式是其民歌的主要调式;声部间较为常用的是二度到同度的进行;曲式结构较为单一,多为一段体结构。

二、壮族多声部民歌中的分合式支声织体

(一)关于分合式支声织体

“一个单声部旋律与之同步结合的各种变体,称之为支声②

”,支声织体可以归于复调音乐织体范畴。分合式支声织体即“旋律横向运动中在纵向上形成时分时合的进行,‘分’形成和音,‘合’构成同度或八度,这样的支声织体被称为分合式支声”。“在分与合的比例上,一般情况是以合为主或者是分、合各占一半③”。

(二)壮族多声部民歌中的分合式支声织体

“嘹歌”是广西壮族地区支声民歌的典型。《嘹歌》种类很多,分为《大路歌》、《三月歌》、《离乱歌》、《建房歌》、《日歌》和《三歌》六章。歌词大同小异,唱法却因地而异,如:

例1

上例是一首D徵调民歌,以合为主的分合式支声织体,在声部进入方式上属于“依次进入,同时结束”。前四小节属于单声部旋律,从第五小节开始以前四小节旋律为基础形成分支声部,第5小节第二拍的后半拍与第三拍形成了分,第8小节第四拍、第9小节的第四拍和第10小节形成了分。在分支处形成以三度和四度为主的音程音响效果。

例2

上例仍然是一首D羽调民歌,以分为主的分合式支声织体,在声部进入方式上亦属于“依次进入,同时结束”。在第四小节形成分支。全曲共有14处合,19处分。上下两个声部的节奏完全一样,以前三小节的旋律与节奏为基础,但是其中的一些分支形成了其特色。第5小节、第六小节的第2拍、第7小节、第10小节、第11小节除去第一拍的后半拍、第12小节和第13小节均是“分”。由“分”形成的音程度数多为二度和四度不协和音程,展示了壮族民歌多用二度音程构成的民族特色。

三、壮族多声部民歌中的分合式支声织体特点

通过对以上三例分合式支声织体民歌的简要分析可以看出,广西壮族多声部民歌中的分合式支声织体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主要以某一声部节奏或是旋律为原型,在第二个声部进入并不改变其本意的情况下,做“分”的处理。

2.在“分”的处理上,多用二度、四度等不协和音程,体现壮族民歌的特色。而协和音程如三度、五度等使用频率次之。

3.在声部的进行上,反向进行、斜向进行占大多数,同向进行次之,让支声声部与基本声部形成鲜明的对比。

4.在声部进入方式上,多以上方声部先进入为主;两个声部同时进入次之。

5.在声部数量上,以二声部居多,三声部次之。

通过对广西壮族地区多声部民歌的研究发现其支声现象非常多见,由此可见,当我们感叹外国音乐复杂多变的时候,不妨对我们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加以研究,在这里没有教堂,没有宫廷,但在生活中逐渐形成的艺术也是值得我们广大音乐学者研究和学习的。

注释:

①田联韬.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1563-1593.

②张磊.论支声及其在西方现代音乐中的应用[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7.

③同②第94页.

参考文献:

[1]周青青.中国民间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上一篇: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观 下一篇:宜兴紫砂茗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