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德育中的“爱”

时间:2022-05-30 12:28:50

小学德育教育离不开一个字――“爱”。的确,良好品德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爱的滋润和真情的付出,脾气急躁又过分严厉的教师是无法培养出品质健全的学生的。但是,当我们自以为捧出了一颗爱心,设计出一套又一套德育培养计划,策划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德育活动,并在实践推行时严格督促学生执行时,当密密麻麻的德育计划被按时按点实行后,教师手捧着教育成果自我沉醉时,我们可曾想过,德育活动之后,在学生的心中到底遗留了什么?学生又能在一个个活动过后改变什么?不少教师并没有加以重视,没有思考出一个明了的结果,认为既然我们已经把这么多的爱和精力投给他们了,他们成器与否就完全取决于他们自己。

难道,德育中的“爱”,就仅仅是陈列计划、策划活动再严格实行吗?就仅仅指教师一厢情愿地安排和付出吗?学生在这样的爱中快乐吗?这些都是值得商榷的问题。

教师要首先明确“爱”的真正含义。很多学生都遭遇过以爱为名义的一种剥夺。教师会不自觉地以爱的名义对学生的行为进行限制。那真正的爱是怎样的呢?

第一,爱里面要有尊敬。很多教师认为学生不会产生伟大思想或实际行动力,就用严谨呆板的爱把学生圈养起来,这实际上是没有尊重学生。而当学生必须消磨某些个性甚至舍弃某些尊严才能合乎教师的要求的时候,这就不是一种健康的爱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必然无法稳固和长久。

如何让爱中包含尊敬呢?首先就要舍弃教室里的“恐惧”。 很多教师把学生的“害怕”当做管理捷径:在规定的时间背不出课文来要罚抄,值日不彻底要罚一周值日,忘带作业就要罚课间不许出去玩;就连站队、做操时都会站在一边,用犀利的眼睛盯着悄悄说话或做小动作的学生。

笔者认为,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逐渐消除学生的这种恐惧,因为只有在没有恐惧的状态下,学生的注意力才会放到自己身上而不是关注教师的态度。当然,让学生懂得教师的评价也是很重要的,让学生不是因为害怕才去做某件事或不做某事。消除了这种恐惧,学生才能感觉到自己被尊重,才能以更亲和的态度来接受教师的关怀。而此时,教师也会发现,舍弃“恐惧”所换来的爱,是如此让自己舒畅又让学生开怀。而在此刻这样润泽的师生关系中,再进行某些德育教育的话,一定能渗入学生的思想深处。

第二,爱是要深刻地懂得。无论教师最初面对的是怎样的学生,她都会毫无保留地展现自己的师爱;而学生,也“被迫”表达出“教师,我爱您”这样连他们自己都搞不明白原因的话语。什么是懂得?教师用心理解体会以后去包容,那么这种包容本身就是一种度。

要建立师生之间的理解和包容,是要付出劳动、花费许多精力的。要用教师的力量、教师的思考、教师的明智、教师的信念和教师的情操去鼓舞学生的思想。要想具有这种“懂得”,就必须具有巨大的精神财富。懂得了学生,就会明白,德育教育不一定要轰轰烈烈,教育意图要隐藏在友好和无拘束的相互关系中。因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教师和学生之间应建立这样一种交往关系:教师针对青少年的理智与心灵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能激起他们内在的精神力量,促使他们的头脑和心灵产生内在的活动,从而进行自我认识与自我完善。

第三,爱需要建设。没有一种爱,是静态可以恒久的,而应当是师生之间的一种气场,这种气场必须是蓬勃的,健康的,永远都在建设之中的。也就是说,它会有一种新奇,有一种创造,它让你觉得在这里面,无论师生,都在不断地往一个更好的境界上走,这是一种大爱。仅有小爱,师生之间就会计较,就会进行干涉,如果有大爱的话,这个爱就会更持久。这种爱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的。师生间的信任,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好,我会给你提供一切帮助;另一方面是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我知道我做得还不够好,学得不还够好,但没有关系,只要我尽力了,你不会怪罪我,你只会给我提供一切我想要的帮助。

所以,教师在与学生相处当中,就会自然而然地遵守两个原则:第一,教师的有问必答是其中一项,无论别人有没有问过,无论教师是否疲冢都会为学生解答,让学生看见教师对他们的热情和期待。第二,当学生有不懂的时候,教师也绝不再沮丧和抱怨,更不会生气和发火,而能用一种积极的态度面对问题,不懂那就再单独讲一遍,不会就再教一遍,教师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懂得。

综上所述,教师要明白德育中“爱”的含义,才能顺利开展一场卓有成效的德育教育。

上一篇:做最贴心的教育 下一篇:别让不平等成为替罪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