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家园”话幸福

时间:2022-05-30 12:23:55

“幸福家园”话幸福

6月初,罗江县白马关镇。沿平阔的水泥路顺坡势上行,但见公路两旁粉白相间的波斯菊开得繁茂。不一会儿,一排简洁明快的徽派建筑群跃然眼前,青瓦白墙,雕梁画栋,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尤显大气。说它是一处风景区,没错,但它更是当地百姓的安乐窝、收获幸福的聚宝盆。这里,上演着“以乡促城”震后恢复重建的奇迹;这里,注脚了农民不离乡土、探索幸福路的“四川样本”。

“嵌入”新社区 农民吃住在景区

白马关镇凤雏村,这个传统农业村有着厚重的文化“家底”:位于白马关核心景区,坐拥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庞统祠墓、金牛古道、点将台、落凤坡等蜚声海内外的三国文化旅游资源。

“5·12”大地震后,罗江县成立了白马关景区管委会,并请来专家对其进行高规格规划,包括凤雏村在内的3个村被划入拆迁安置范围。从2009年3月第一个安置点开建,镇干部就不断进村宣传动员,“村民生活条件得到哪些改善”、“今后吃什么,靠什么致富”是主要内容。同年底,集中安置点的雏形出炉:深挖当地三国历史文化,发展乡村旅游第三产业。

虽然每户住宅占地面积远少于原有的宅基地,但由于有了道路、绿化、水、电、气、光纤、宽带等配套,同时,建房的钱由政府从土地收益中统筹支付,群众都满意。方圆14平方公里内规划出“倒湾古镇”、“五丁谷”、“洞天崮”等6个新农村综合体,以凤雏村为核心,辐射万佛村、广济村,涉及2000余户6000余村民。以农为“魂”,“嵌入”新型社区的发展思路得以充分施展。

当地干部说,“嵌入式”安置就是现有居民不离景区,不离农田,整体嵌入景区建设。当地农民对“嵌入式”的理解更为通俗,“喊我们吃住都在景区里!”

拿起锄头搞“一产” 放下锄头搞“三产”

倒湾古镇的刘太婆,吃过晌午就扛起锄头,去给马路对面自家的几分菜地松土。“干了一辈子地里活,现在种地不是主要的经济来源,但种点儿绿色蔬菜,活动活动身体也好。”她家开了间小客栈,徽派风格的二层小楼外酒望招展,煞是显眼。据她说,每逢节假日全家6口齐上阵才勉强应付得了如潮的客流,早年在外打工的小辈儿去年都陆续回了家,“农村留得住人了!”

生活在五丁谷的庄稼汉小尹现在是当地一家颇具规模的茶舍的老板,顺带经营餐饮住宿,吃上了“旅游饭”。30出头的年纪,一身城里人的打扮,精神头十足。周末客满时,小尹能忙到脚不沾地,闲时则读书喂鱼,也义务给村里的孤寡老人送饭送菜,口碑特别好。随着生意越发红火,小尹的荷包也日渐鼓足。“这样的好日子以前哪敢想!多亏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就地安新家,生活不比城里差!”话语间豪情满溢。

“拿起锄头搞‘一产’,?放下锄头搞‘三产’”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把新农村综合体建在产业链上,“1+4”(农户+特色种养业、生态环境、文化、旅游)“亦农亦游”新业态渐趋成熟。目前,罗江全县已建成规模上万亩的贵妃枣、金花梨、长荣蜜柚等基地6个,新建生态循环农业园1个,百户规模养殖小区3个,形成以“贵妃苑”、“千鱼欢”、“香山鹭岛”、“国色天香”等10个休闲度假村为节点的“十点五线”文化旅游产业网。全县农家乐120余家,就地转化劳动力近5000人。据统计,去年共接待游客164.8万人次,旅游纯收入达6.16亿元。

新农村综合体的要义在哪里

“前不久,浙江组团来参观学习,看到我们的建设成果,他们非常羡慕。”县委农工办工作人员向记者娓娓道来,“为什么?因为他们看到罗江民众参与度之高,对我们的工作非常配合,对工作成效也很满意。浙江的同志赞叹我们找准了新农村建设的抓手——产业,农民有了成型的致富路径。”

这番话无疑切中了“新农村综合体”的要义之一——推进产业集中发展,培育集体经济,增强自身“造血”功能,让农民既住上好房子又过上好日子。

记者在采访中感受到,作为全国首批生态示范县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的罗江,在新农村综合体建设中显示出一种“大家风范”——将全县作为一个城来规划和经营,总体定位为“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幸福家园”的“三生有幸”,总体目标为“出如画、入有余、大和谐、同快乐”的“出入大同”,规划用10年时间对现有的107个村、21个社区进行精品化打造,成为“中国幸福指数最高”的县之一,成为全国知名的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的典范,成为“出入大同”的幸福家园。

离开“幸福家园”,陶渊明的诗在记者脑中缓缓浮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份古典的向往在现代罗江正在成为鲜活的现实。

上一篇:突破发展三个增长极 推动现代农业大发展 下一篇:土柱村不“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