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传承的高度来看待语文教学

时间:2022-05-30 11:56:05

从文化传承的高度来看待语文教学

从语文在现实中的地位来看,应从文化传承的高度来看语文教学。从理论上看,语文是重要的,从现实看,语文是尴尬的,是不被重视的。很多学校的领导认为,语文是母语,小学初中通过习得已基本掌握,因此不会考的太差。语文拼的就是积累,而积累不会一蹴而就,立竿见影,所以语文成绩不会大幅度提升。有些学校进入高三时就会把语文砍掉2节,把砍掉的课时分给提分较容易的科目,这种做法很普遍。来我校参加国语培训的一位教师向笔者反映了这样的情况:他教了两个理科班的语文,他带领学生按课标的要求阅读必读书目,学生很喜欢;但班主任老师却坚决反对,理由是所读的都是闲书,理科班学生的主要学法是解题。在一线教师中,有这种想法的老师不在少数,这也真实的反映出语文教学在现实中的尴尬处境。语文是传统文化的一个浓缩品,不重视语文在文化传承方面的重要作用,不重视语文教师在文化传承方面的责任,必然会导致教学的急功近利;削弱语文在文化传承、文化认同、文化归属方面的重要作用,进而会削弱语文在民族凝聚力、国家软实力方面的作用。所以,必须从文化传承的高度来看待语文教学。

从语文课堂上教师们的关注点来看,应从文化传承的高度来看语文教学。在语文课堂上很多语文教师的关注点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知识,二是技能,三是分数。前段时间,笔者听一位教师讲授《岳阳楼记》,总共三课时,大多在解词释义,更让我生气的是课文“思想感悟”变为“抄写练习”,语文变成了纯粹的工具,文化所具有的构建共同精神家园的功能被消解,导致语文课丧失了灵魂,只剩工具的骨架。于漪老师说:“没有民族文化的根底,语言文字只在浅层上漂浮,学生的语言水平难以真正提高”。这就说明语文课堂离开了文化会造成两个方面的后果:一方面学生的语文水平难以提高,另一方面造成了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漠视,无法产生对民族文化的归属感。这就需要语文教师一方面关注知识技能等工具性的成分,另一方面关注语文所承载的文化,积极用民族文化建构共同的精神家园,使民族文化千秋万代地传下去。

课程标准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文性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像《岳阳楼记》这篇文章,文化层面可挖掘的东西很多,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忧国忧民情怀。这种胸怀天下、舍身忘我、积极进取的精神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应该带领学生继承和发扬,使其为学生打下一个精神的底子。发扬的前提是继承,继承的前提是认同,认同的前提是体验。离开了个体的体验,学生是无法认同这些文化精华的。抄文章主旨的做法,对帮助学生提高语文成绩可能有用,但对文化精神的传承没有多少好处,在一定程度上还限定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反感。

从语文承载的文化使命来看,应从文化传承的高度来看待语文教学。文化是民族之根,语文是根之根,语文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重要载体,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没有语文我们就找不到回家的路。语言是民族的语言,文字是民族的文字,它们都是民族的文化密码,是民族精神的一种积淀。

北宋哲学家张载曾说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往圣的绝学是传统文化的精华,作为语文教师来说,把它传承下来责无旁贷。语文教师重要职责就是要让我们民族的语言文字薪火相传,让语言文字背后的思想传统薪火相传,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新课标明确强调:“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这充分肯定了语文在弘扬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语文不能缺失传统文化,缺失了传统文化,语文就只剩下知识的位移,技能的训练和应试的准备。

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应义不容辞的承担起民族文化传承的重任,让学生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进而提振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欧运波,教师,现居云南曲靖。

上一篇:单词拼写与能力培养之浅见 下一篇:紧扣三个环节,提高学生作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