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地理课堂教学

时间:2022-05-30 10:18:52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地理课堂教学

摘要:因地理学科的特点,不少中学生或中职生学习地理感到困难和缺乏兴趣,本文主要论述地理教学中信息技术的积极运用:对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优化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提高课堂效果所起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 优化 地理教学 教学效率

由于地理学科涉及数学、物理、化学与生物等自然学科,具有广泛性和复杂性特点的同时,还具有很强的时空性和运动性特点,无论是中学生还是中职生,他们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往往难以成功地感知、理解和记忆,因而不少学生对学习地理产生畏难情绪,并缺乏学习积极性,从而影响学习效率。而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主要是依靠课堂教学来实现的,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以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理所当然地成为地理教师积极探索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地理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地理课堂教学的一些体会。

一、创设情境。活跃思维,唤起学生求知欲与参与意识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之源,如果学生对学习地理缺乏兴趣,他就不可能成为地理学习的主人,更不可能长时间进行有效的地理学习。教育实践证明,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学生只有对所学地理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把学习地理当成一件既轻松又愉快的事情,才会自觉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设计悬念,导入新课,或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针对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积极创设“视频”、“生活”、“问题”、“探究”等新颖别致、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利用信息技术的声、画效果,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等生理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因素和学习兴趣,对所要学习的地理知识产生好奇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充满情趣与快乐的情境中积极思考与探究,展开丰富的想象,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随着问题的一个个攻克,他们就会享受到学习地理成功的快乐,自然会产生成就感,对地理产生亲切感,从而产生想学地理、爱学地理的欲望,驱使他们自主地去学习,成为真正意义上学习的“主人”。例如,商务星球版八年级下册《祖国的南大门》一课的教学,设计视频――“锦绣广西”来导入新课,利用广西美丽的风景,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对本课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积极参与的强烈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想了解广西的欲望,迫切想知道美丽的广西在哪里、有什么等问题。当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被激发出来后,就会积极参与学习,成为孔子所说的“乐之者”,真正凸现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达到了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思维、都主动参与的目的,从而整体提高地理教学的质量。

二、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强化感知,突破教学重难点

对学生来说,许多地理概念、事物、现象和规律都比较抽象,超出他们的生活感知范围。在课堂上教师如果仅用静态的地图来结合讲解,则缺乏直观性、生动性和系统性,学生还是很难在头脑中形成表象,仍然感到难以理解,容易形成学习上的障碍和教学上的难点,对地理产生“怕学”甚至“厌学”的情绪,影响学习兴趣,进而影响教学效率。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通过动画模拟运动过程,让地理知识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形象,解决了学生无法实地观察、感知,无法了解地理事物深化及其发展的矛盾。学生在观察“动态”的变化过程中展开积极思维,形成表象感知,不仅有助于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掌握和难点内容的突破,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和读图分析的能力,激发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在中职地理教材中,“大气环流”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对这部分知识学生在学习上有一定的难度,较难理解和掌握,为了使之简化,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掌握知识,笔者在教学中利用计算机进行“大气环流”的模拟,设计“地球不自转”、“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地表是均一的”三个板块分步呈现大气环流过程。使“大气环流”由静止图像变为动态图像。笔者再层层启发,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地使“大气环流”的抽象知识形象化、直观化,降低了学生对该知识理解的难度。使学生克服了“畏难情绪”,树立了自信心,提高了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认知活动变成心理需求,由“怕学”、“厌学”转变为“我能学”、“我想学”,轻松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并实现了地理知识的有效积累,提高了学习效率。由此可见,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地理教学形象、直观、效果好,增加了生动感,激发了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了乐学者;使难以理解的重点、难点变得形象、具体、易懂,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有效增强了教学效果;使学生的读图分析、抽象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得到了发展和提高。当学生“乐学”、“会学”,自然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巩固与反馈,实现认知迁移。优化认识结构

巩固和反馈知识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有效的巩固与反馈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检验标准之一。新旧知识的有机联系和前后内容的融合,都离不开有效的“巩固与反馈”,它使教学更有广度和深度,更富启发性和感染力。学生掌握知识情况如何,要看学生能否进行有效的巩固,促进知识的有效迁移,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一般来说,学生的认知结构越优化,原有的知识与经验在学习中所起的作用就越大。因此,新课结束后的“巩固与反馈”教学环节中,运用信息技术,设计动态“板书”,引起学生注意,促使学生自觉地去记忆所学知识,帮助他们及时把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归纳,形成一个知识结构图,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和提取,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使巩固与反馈达到最优化。例如,在“地球的公转”的“巩固与反馈”教学活动中,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运用信息技术设计“巩固与反馈”的“活动板书”(下图)。随着“板书”的动态展现,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运用课本理论知识和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会归纳、总结规律,使新旧知识系统起来,形成认识构图,促进知识的迁移,优化认知结构。学生形成新的地理知识结构,对所学知识理解更加深刻、记忆更牢固,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四、增大容量,拓宽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其研究内容广泛,而地理教材内容容量有限,课时有限,再加上区域地理知识中,又涉及许多学生难以实地考察和感知的地理事物和要素。因而,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加大地理信息量,拓宽知识面,更新地理知识,开阔学生视野也就尤为重要。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课本外的地理内容通过文本、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形式多方位传授给学生,尽可能地刺激并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拉近地理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率。既可以跨越地域范围,为学生展现实地景观,加强学生对地理事物的直观认识,提高他们的观察、判断、分析、质疑、概括等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又可以缩减教学时间,提供更多的地理信息,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轻松地获得课本的理论知识,也同时接触到课本以外的许多新鲜事物,拓展学生视野,增长学生见识,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为地理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并已成为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实践证明,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合理和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拓展学生视野,更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惠成山.浅析多媒体技术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新课程研究,2009,(3).

[2]新课程理念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姚庆红.多媒体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实践与思考.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9.(6).

[4]洪跃宗.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虹桥中学热线.

[5]朱卫琴.运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优化地理课堂教学的研究.考试周刊.

上一篇:论学生的同一性教育 下一篇: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