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师协同教学模式的微课设计

时间:2022-05-30 08:56:54

基于教师协同教学模式的微课设计

摘 要 微型资源不等于微课,完整的微课中既包括微型资源,也包括学习活动、学习评价等环节。尝试通过教师角色扮演、协同教学的方式,将学习活动、学习评价融入微课学习资源中,增加教学交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

关键词 微课;协同教学;微课设计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8-0053-02

Abstract The micro resource is not equal to the micro-lectures, com-plete micro-lectures includes micro resources, learning activities, and learning evaluation. This study attempts to integrate learning ac-tivities, learning evaluation into the micro lesson learning resources, through the teacher role play, team teaching, in order to increase the interactive teaching,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and improve the learning effect.

Key words micro-lectures; collaborative teaching; micro-lectures design

1 前言

在实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之际,随着混合式学习的逐渐盛行,微课程成为当前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以及教育信息化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微课因短小视频的表现形式而得到推崇,因此,很多学者误认为微课就是微视频。这种认识仅仅强调微课的“微”,而忽略了微课的“课”,简单地将微课归于学习资源[1]。因此,微视频作为微型资源只是微课的组成部分。同时应重点设计微课的学习活动和教学评价。微课不同于普通课程,需要微课制作人员设计个性化的学习活动,保证学习者在微课应用过程中的效率。

2 教师协同教学与微课设计

协同教学理念与机制 美国华盛顿大学普林教授认为,协同教学是一种教学组织形式,由两个以上教师合作担任一群(组)学生的全部或主要部分教学[2]。我国张德锐教授认为,协同教学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师及教学助理,协同计划与合作,对某一领域、主题或某一单元开展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模式[3]。协同教学的基本特点可以归结为以下两个方面:

1)为提高教学质量,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教师,发挥教师的集体力量和个人特长组成教学团队;

2)设计和制订教学计划,共同建构网络课程,合作开展团队教学,合作完成一门课程对应多个班级教学的组织形式[4]。

上述观点说明教师协同的目的、教师协同的方式因教学形式的不同而不同。微课的微型特点,使其与普通课程设计中教师协同的方式有所不同。笔者认为教师的协同不应只是简单的分工合作,而应有更多的多个教师协同参与同一个知识点的教学活动。

微课结构与特征 微课是在网络学习平台上呈现某一节课的教学全过程的视频片段,整个教学过程由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件、教学反思、测试题、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等共同构建一个让学生轻松学习的学习资源,相比教师单一的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测试题等教学资源,效果更优,也让教师在教的过程中目标明确、内容简短、课题鲜明,轻松、高效地达到教学目的。同时,微课还具有如下特点。

1)时间短:根据中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及心理发展水平,微课最佳的时间长度应在5~8分钟。

2)内容少:微课主要针对某一知识的重点、难点、疑点等教学过程,以视频的方式展现出课堂中精彩的教学环节及内容,强调教学过程的短小精悍。

3)总容量小:微课的视频及配套的资料课件常在网络上以流媒体的形式表现出来,为保证其运行速率,一个完整的微课一般总容量是几十兆。

上述内容强调了微课的“微”以及微型资源的表现形式。笔者认为,如何将个性化的教学活动和多元的教学评价融入微型资源中,使“微”课成为真正的微课,是提升微课质量的决定性因素。

3 基于教师协同教学模式的微课设计

微课的碎片化内容组块、学习时间等特点,使微课的设计与普通课程设计有所不同。结合教师协同教学模式设计、开发微课,主要包含课程分析、设计开发、教学计划制订、个性化教学实施以及微课评价与修改等环节,其设计模式如图1所示。

课程分析 微课针对特定的主题,如某个知识点、核心概念等,教师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讲解清楚,而且学习者很感兴趣,容易在短时间内掌握。因此,微课课程分析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突出。微课的课程分析也是对微课进行前端分析,包括课程需求分析,要确定微课的类型,采用与教学主题密切相关而又有趣的案例、事件等,很容易引起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学习者特征分析,了解学习者的一般特征、认知风格、认知结构等;知识点分析,要在教学内容众多的知识点中提炼出重点、难点或兴趣点,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微课目标;辅助资源分析,微课除教学视频外,还有多媒体教学素材、课件以及教学评价等相关的支持材料。

微课设计与开发

1)课程内容分析。分析课程内容的知识结构,使碎片化的微型资源具有一定的耦合性,不会因为知识内容的组块、划分,给学生带来学习上的困惑;确定微课内容的类型,如知识讲解型、技能演示型、总结归纳型、知识拓展型、方法传授型、经验交流型等。

2)协同教学设计。微课的学习过程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成为微课设计的重点。本文试图通过教师协同设计多样化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丰富的教学活动以及多元的学习评价方式,驱动学生应用微课持续高效地学习。

如在人教版七年级第二册“信息技术”第三章“Excel数据整合”一课教学中,利用“多个教师角色扮演协同教学的方式”,教师分别扮演“新闻编辑”“数据达人”和“读者”的角色,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申遗数量”的案例,在多角色间相互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完成核心内容的教学。同时,通过一个人文性较强的案例,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与方法以及态度、情感价值观。

3)微课关联。在设计制作微课前,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多个组块,以尽量减少学习者的认知负荷。同时,碎片化的学习资源会导致学生学习内容的关联性较低、不够系统。本文试图通过知识地图或者概念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到自己学到了什么以及将要学什么,强调了知识之间的关联性。

教学计划的制订和个性化教学的实施 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身心和情景线索,任意选取、自由组合微课的内容、活动、资源以及学习评价等,打破“从头开始学起”的常规模式,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微课评价与修改 微课的评价应从教育性、技术性和应用效果三个方面考虑[5]:

1)微课的教育性应从学习对象是否明确,教学目标是否科学合理,教学主题是否突出,教学组织形式是否有序,教学内容安排是否合理恰当等诸多方面系统考虑;

2)微课的技术性包括平台环境的技术性和微课本身的技术性与艺术性,如视频制作是否符合技术规范,课件、视频画面布局是否合理美观等;

3)微课的应用效果是将微课投入实际教学,采用技术接受模型,获取学习者的评价,并做出价值判断。

最后,根据教育性、技术性和应用效果等多方面的评价信息,对微课进行调整完善。

4 结语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资源,受到广大数字化学习者的认可。微课设计与开发的技术门槛较低,制作的形式和风格也丰富多样,但制作的技术水平和质量参差不齐;很多微课制作人员只关注微课中的“微”,而忽视了微课中的学习活动设计。笔者认为,学习者在工作、课外等碎片时间学习,不仅要保证其高效学习的连续性,还要注重碎片化知识点之间的连续性。相信随着微课数量的增加和微课网络平台应用功能的日趋完善,广大教师的微型协同教学将成为一种新常态。

参考文献

[1]余胜泉,陈敏.基于学习元平台的微课设计[J].开放教育研究,2014(1):100-110.

[2]Bickford D J, Vleck J V. Reflections on Artful Teaching[J].Journal of Management Education,1997,21(4):448-472.

[3]张德锐.协同教学:理论与实务[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2:5.

[4]王志军,余胜泉.教师团队协同教学理念及其支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远程教育杂志,2015(1):73-79.

[5]孟祥增,刘瑞梅,王广新.微课设计与制作的理论与实践[J].远程教育杂志,2014(6):24-32.

上一篇:互联网发展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下一篇:浅谈经济分析中边际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