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共同犯罪中的共同故意

时间:2022-05-30 06:58:22

浅析共同犯罪中的共同故意

【摘 要】共同犯罪理论是刑法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越来越多的犯罪形式,共同犯罪也成为多种多样的犯罪形式中最为主要的犯罪形式。犯罪形式是复杂的,就共同犯罪而言,它本身也是很复杂的。其中,对于共同犯罪的认定起到基础作用的,就是共同犯罪的主观方面。只有主观上被认定为有共同故意,才可以将犯罪人之间认为是存在共同犯罪。

【关键词】共同犯罪故意;认识因素;意志因素

一、共同犯罪故意概述

犯罪故意是一种罪过形式,是认定一个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主观要件。我国现行1997年《刑法》第14条第1款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而这里的故意概念仅仅指针对单独构成犯罪的每一个犯罪人而言,而具体对于共同犯罪人来说,这个故意应作出一定的修正才能成为共同故意。我国《刑法》第25条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由此概念可知,我国刑法对于共同犯罪要求的如下要件:需二人以上;行为人之间有共同的犯罪故意;行为人有共同的犯罪行为。同时具备了这三方面的要件方可构成共同犯罪。同时,刑法的这一规定对于共同犯罪的主观要件仅认定为共同故意。我国刑法关于共同犯罪的罪过也要求不一,经历了不分犯罪故意与犯罪过失、犯罪故意与犯罪过失皆可,直到现行刑法规定的必须共同犯罪故意的演变历程。

但在刑法规定中,共同故意的界定笼统含糊,而司法实践又是不断有各种新情况出现,一个笼统模糊的概念无法指导司法实践,因此要对共同故意做进一步的理论研究,以求能够找出合理公认的方法指导实践。

共同犯罪故意是共同犯罪构成的主观要件,是共同犯罪人承担刑事责任的主观基础。共同犯罪故意是指二人以上在对于共同犯罪行为具有同一认识的基础上,对其所会造成的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希望或者放任的心理状态。

二、共同故意要素: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

在共同故意犯罪中,由于犯罪人数在二人以上,因此,通常在行为人为犯罪行为时每个人的行为都不一定相同,因此,各国刑法按照不同的标准,对共同犯罪人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划分。归纳起来,主要使用两种划分方法,一个是根据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的活动分工为标准,一个是以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为主要标准。我国的划分标准是以作用为主,兼顾分工的方法将共同犯罪人划分成主犯、从犯、胁从犯和教唆犯,把组织犯包括在主犯中,把帮助犯包括在从犯或胁从犯中,对实行犯则按其在共同犯中的作用分别包括在主犯或从犯中。从这种划分中可以看出,共同犯罪人可以被分为实行犯和非实行犯两类。因此,对于共同犯罪故意我们也应当分成两部分来看,分成实行故意和非实行故意。实行故意很显然是指刑法分则中所规定的具体犯罪构成要件中的故意。而非实行故意则是由刑法总则加以规定的。

根据前文的提及的分类可知,非实行犯是包含了胁从犯、教唆犯、帮助犯,在行为人实行胁迫、教唆、帮助行为的时候,应当是在知道自己在实施此种行为是,行为对象是在故意实施犯罪行为而予以帮助的,这才能表明他们的故意是共同犯罪的故意。由此,可看出,非实行故意是依附于实行故意而成为其犯罪的构成要件。而非实行故意同时也具有其独立性,因为它是行为人主观恶性的体现,只有行为人在主观上具有了胁迫、教唆、帮助他人犯罪的故意,才可能被认定为犯罪,因为这种主观心理态度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至此,非实行故意应具有相对于实行故意的从属性和独立性。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认为,共同犯罪故意在具有“双重属性”,无论是意志因素还是认识因素,均具有既知自己又知他人的心理。

1、共同故意中的认识因素:共同故意的认识因素是指共同犯罪人对本人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认识以及对自己和他人共同实施犯罪的认识。这种认识包括了两个方面,一个是对自己行为的认识,同时自己在行为时是与他人一起进行的,这点也应当包含在犯罪人的认识中。犯罪人对自己行为的认识应当是与单独犯罪中的认识是一致的,但共同犯罪与单独犯罪存在很大的区别,共同犯罪中的认识因素包含了单独犯罪所不需具备的要件,即他人的行为。单独犯罪中,行为人只需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全方位的认知,共同犯罪人对其自身的行为也是同单独犯罪人的认识是一致的。

2、共同故意中的意志因素:共同犯罪故意的意志因素是指共同犯罪人在认识本人的行为和他人的行为的基础上,对于本人行为和他人行为会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希望或者放任的心理态度。这里牵涉到的在认识因素的基础上,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这不仅是对自己而且也对他人所造成的危害结果有希望或放任的心理态度,因此,共同故意的意志因素是双重意志。

尽管共同犯罪故意的意志因素是双重的,但是,在认定共同犯罪时不可能只关注行为人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及后果产生的心理态度,而是应在双重意志的基础上来分析共同意志。共同犯罪人在决定一起实施某项犯罪行为时,必然是双方达成了一致的目的,即使是突发的共同犯罪,犯罪人也应当知道自己和其他犯罪人在实施的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因此,共同意志应当是建立在共同目的的基础上的。共同犯罪人基于同样的目的实施一定的行为后,无论目的是否达到总是要产生一定的犯罪结果的,对于这个结果,共同犯罪意志就体现出不同的形态。

三、共同犯罪故意在实践中的认定

共同犯罪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其社会危害性非常大,往往涉及的人数较多,其影响也比一般的个人犯罪要大很多,因此,在对涉案人员进行侦查、审讯、公诉、审判时就要求司法机关对犯罪人的行为进行正确定性和量刑,否则很可能会由于案件的错误定性而对案件进行了错误判断,导致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同时也影响了司法的公平公正。

在目前的司法实践中,共同犯罪多倾向于侵犯财产性犯罪,这也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所不平衡带来的,同时也是因为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多物质,有了更多的犯罪对象。

共同犯罪的主体也越来越倾向于低龄化。由于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发展的时期,家庭、学校教育的不到位是共同犯罪人群中青少年比例居高不下的重要因素。家庭是青少年接触生活的第一课堂,家庭温馨和谐,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由于家庭社会的影响,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而且年轻人血气方刚,根据来自电影、电视、小说中的描述,经常会一群人形成小团体进行作案。

对于当前共同犯罪所体现出来的特点,在司法实践中应注意对不同案件的准确认定。在这其中最主要的便是先对共同故意的认定,特别是对青少年小团体犯罪中故意的认定。因为在这种松散的犯罪团体中,必定有些青少年在主观上没有犯罪的恶意,仅仅只是为了求得一种精神刺激,因此在认定时要注意区分过失和故意,以及是否存在片面共犯的情况,还有唆使青少年犯罪的情况。均要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做到正确定罪正确量刑,以达到司法公正。

【参考文献】

[1]杨芳著.犯罪故意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

[2]刘宪权.刑法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韩忠谟.刑法原理[M].台北:台湾大学法学院,1981.

[4]陈兴良.共同犯罪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高铭喧,马克昌.刑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6]马克昌.犯罪通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徐某保险诈骗案认定中的法律适用问题研究 下一篇:基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多维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