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跟百姓再近些

时间:2022-05-30 04:19:40

记者,跟百姓再近些

大众传媒已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记者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怎样,人们怎样看待记者,人们又是怎样评价记者?为了获取这些信息,《青年记者》在第八个记者节到来前夕,联合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系的师生组织了这次“记者公众形象调查”问卷调查。此次调查随机抽取600多个调查对象。其中济南市民占70%,另外30%来自全国各地的调查对象则是通过互联网进行调查的。此外,还进行了个别访谈作为问卷调查的补充,并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进行统计,力求真实、科学地反映记者的公众形象。

问卷涉及了公众对记者基本信息的了解、记者以及媒体公信力、记者的公众印象、媒体舆论监督、以及人们对传媒的负面现象持怎样的看法等诸方面。统计显示:大多数的调查对象认为记者队伍整体上是优秀或良好的,绝大多数的调查对象认为记者对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有作用;半数以上的调查对象不知道有“记者节”这一说。

记者印象

在“说出您所知道的记者的名字”一项调查里面,出现的次数由高到低依次是:白岩松(43),水均益(38),王蕃(20),书匀(19),敬一丹(15),间丘露薇(11),柴静(10)。人们记住的大部分记者的名字来自于电视荧屏,此外,范长江和穆青是被提到最多的两个名字。这与“您对哪类媒体记者的印象最好”一题,选电视媒体的为59.7%,远超出其他三种媒体(报纸27 7%、广播9 8%、网络3.8%)比重的总和。

可以看出公众了解记者的渠道电视占了很大部分。人们能够记住的记者的名字,大都是电视媒体塑造的明星记者。然而,真正代表行业最高水平的“范长江新闻奖”、“韬奋新闻奖”和“中国新闻奖”的获奖者只是作为业界精英被同行们称颂,却很少为普通百姓所熟知。

在“对记者压力大小”的调查中,71.9%的调查对象认为记者的压力很大、很辛苦;在“对记者危险性”的调查中,有88.4%的调查对象认为记者职业具有危险性,其中31.5%的人认为记者职业危险性很大。可见记者是压力大、危险的职业。然而在“如果有机会,您会当记者吗?”一项调查中有41.5%的人答“会”。

对于记者的社会地位和记者的收入,42.4%的人认为“记者的社会地位很高”,52.6%人认为“记者的社会地位一般”。38.3%的人认为“记者的收入很高”,33.0%认为“记者的收入一般”。如果把人们对于记者的社会地位认知情况和对记者的收入的认知情况这两项加以比较,可以看出,人们认为记者的“社会地位很高”的人数要远超出认为“记者的收入很高”的人数,也就是说,记者的社会地位要高于其收入。看起来这两项似乎是不能比较的,其实这也反映出记者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是很高的。

媒体印象和媒体公信力

报纸、电视、广播、网络是人们接触的最多的四种媒体。在“您对哪类媒体记者印象最好”的调查中,印象最好的不是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不是新兴的网络媒体,也不是传播范围最广、有着很大特定受众群的广播,而是电视。调查显示55.5%的人对电视的印象最好,24.3%的人对报纸的印象最好,8.8%的人对广播的印象最好,仅有5.8%人对网络媒体的印象最好。

这几年我们也经常听到记者被打的事件。对于记者被打,调查发现58.6%的人对此表示“很同情,不应这样对待记者”;同时也有10.4%的人认为“有些记者滥用采访权,该打”。30.0%的人认为“这和媒体公信力下降有关,记者应该汲取教训”。调查中,大部分认为不管记者如何,打人是不对的,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记者采访,是记者在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也有人表示,记者在采访的时候,应该注意采访艺术,尽量不和当事人发生冲突。同时,我们也不能回避个别媒体公信力下降的问题,公信力是一个媒体的生存之本,如果没有了公信力,那么媒体也就走到了尽头。“您相信记者的报道吗”,这项调查中,21.9%的人回答“相信”,22.0%的人回答“不太相信”,持这两种答案的人数比例大致相等,然而,53.7%的被调查者表示“得看哪家媒体”。由此,我们不能不得出一个结论:某些媒体的公信力正在降低。这与美国芝加哥大学民意研究中心等国际知名调查机构通过调查得出的从历史纵向着大众传媒的公信力无论报纸、杂志,还是广播、电视,总体呈下降趋势的结论是一致的。看来如何避免媒体公信力危机的出现,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对于制造假新闻的记者”,75.1%的入认为,“不应该、应严肃处理”,认为记者违背了起码的职业道德,更违背起码的做人的道德。“假新闻,就是骗人啊”。在调查中有人这样说,“假新闻就是说假话、办错事,误导百姓,在其位,不谋其职”。

可见对于制造假新闻,百姓有着一致的看法。在调查中我们遇到一位上世纪50年代曾经在《报》做过记者的老报人,说起记者的社会责任时,他认为记者应该向李时珍学习,李时珍为了写《本草纲目》,冒着危险,尝遍百草,乃成大作。现在的记者缺乏的就是这种亲身实践的品质。记者肩负着天下人之重托,要对天下人负责。这样才能做到新闻真实。无论李时珍勇尝百草、搜集药方写《本草纲目》,还是司马迁周游天下、遍访遗老写《史记》,其实都是一种采访工作。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记者应有药学家和史家的无惧无私,老百姓需要靠得住的记者和媒体。

在“有些公众关注的热点事件,记者的舆论监督不到位,其中的原因”调查中,63.6%的人认为“记者迫于各方面压力,身不由己”;有20.3%人认为“相关人员贿赂记者,拉拢记者”;8.3%的人认为“记者以此进行敲诈,目的达到,稿子就不发了”。其中,后两种观点一个关系到新闻事件的当事人,一个关系到记者本身的职业道德。虽然舆论监督困难重重,老百姓仍期待记者切实承担起这项职责。

民生新闻褒贬不一

很多人反映,现在电视荧屏节日丰富了,地方频道多了起来。晚报、晨报、都市生活报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好多新闻都是说咱老百姓自己的事,报道老百姓的困难,解决老百姓困难。媒体和百姓走得越来越近了。在过去,记者是一个崇高令人羡慕的职业,神圣而遥不可及;而现在,记者成了老百姓的朋友,走街串巷就是为了听听老百姓的家长里短。

然而也有很多人持不同看法。在“对于目前媒体关于社区新闻、家庭琐事、邻里矛盾等民生新闻的看法”和“对用方言‘说新闻’节目的看法”两项调查中人们持有不同观点。

对于民生新闻,59.7%的人认为“很好、贴近百姓生活”;21.7%的人认为这类民生节日“只是为了吸引人”;16.5%的人认为“有些低俗,侵犯了别人的隐私”。对于“方言说新闻”的节目,55.1%的人认为“很好、贴近百姓生活”;17.9%的人认为“不严肃、也不客观”;24.1%的人认为“像说书、讲

故事,看过之后就忘了”。

以上两项调查,大部分人认为“很好,贴近百姓生活”,觉得“讲的就是咱老百姓自己的事”,老百姓经常看,也很喜欢看。这类民生新闻节目,一些做得较好的媒体彰显出浓厚的本土文化,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栏目。老百姓喜闻乐见,津津乐道。往往成为街头巷尾议题设置的来源。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不愿意看,也不喜欢看。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民生新闻的受众主要是普通老百姓,而一些学历较高、文化水平较高的受众对这类新闻相对关注的要少得多。同样时间来获取新闻的时候,这些受众往往喜欢看一些时事类新闻。调查中,我们遇到一位70多岁的中石油退休工程师。在他看来,民生新闻反映的都是一些社会表层现象,很少触及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很少反映真正有利于我们这个正在变革的时代的一些问题。应当说,他的看法有一定代表性。

对于民生类新闻节目,我们现在看到的大多数是一些社区新闻、家庭琐事、邻里矛盾。这类新闻大都呈现出模式化、同质化的状态。从创办开始便借助同类媒体在其他城市的发展模式引进,大都就事论事。而缺少一些能针对这些事件做深度剖析的新闻,民生新闻横向发展有余,纵向延伸不足,这是现阶段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民生新闻“杂志化”可以作为这类节目的尝试,实现电视新闻由“消息”向“通讯”的转变,逐渐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电视民生新闻杂志”,成为“政府镜鉴,改革尖兵”。让老百姓看得有味,看得有劲。

记者,百姓需要我们

“您认为好记者最重要的是”,54.5%的被调查者认为“关心百姓疾苦”;33.0%的被调查者认为“正直、人品好”;6.2%的被调查者认为“讲政治,服从领导”。“记者职业最大的优势是”,40.2%的被调查者认为“能为百姓办事”,31.8%的被调查者认为“能自由发表观点”,26.4%的被调查者认为“有较好的社会地位和收入”。

以上两题,每一个选项都有其选择的合理性。但是更多的被调查者选择了“记者最重要的是关心百姓疾苦”,“记者最大的优势是能为百姓办事”。我们可以从上面的数据看出老百姓对记者的信任。96.6%的调查对象认为记者对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有很大作用”或“有一定作用”。他们有困难时需要记者帮忙,他们没困难时需要记者聊聊家常,更多的人把记者看作朋友。

尽管现在记者队伍存在一些问题,但是百姓从总体上信得过记者。62.8%的被调查者认为记者整体队伍“良好”或“优秀”。相当一部分人“如果有机会,会做记者”,这是百姓对记者的信任。“在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中,记者的表现是否让您满意”56.6%的被调查者认为记者表现“一般”,只有32.0%的被调查者觉得“很满意”。

存在的问题不能忽视,前进的脚步不能停歇。我们的媒体,我们的记者付出过,努力过,但百姓在心里期待我们做得更好。我们需要和百姓再近一些,多一些沟通和理解,多做老百姓的耳目喉舌,多报道一些让大家难忘的人和感动的事,为这个伟大的时代和伟大的民族,也为记者这个神圣的称号。用我们一点一滴的努力来促进这个社会的和谐。

(注: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系副教授王侍指导进行了本项调查并撰写了分析报告,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系研究生李要师组织王蕾、惠晓婧、赵纪娜、张会会、李明、张斌等同学作了具体调查。)

上一篇:工作是我最心爱的玩具 下一篇:因为了解,所以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