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生产业发展规划解读

时间:2022-05-30 03:37:17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生产业发展规划解读

“十二五”时期,我国服务业将步入最好的发展时期,全国各城市、地区纷纷加强服务业发展部署。作为国家首都和国际性大都市,改革开放30多年来,北京服务业发展水平大幅提升,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75%以上,在全国率先建立服务经济主导的产业格局。

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大重组时期,服务经济日渐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2010年,全球服务业总产值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已经超过60%,世界经济格局全面呈现服务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我国在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货物贸易大国后,以扩大消费、加快服务业大发展为重点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成为重大现实命题。“十二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提出“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的发展目标,预计“十二五”期末服务业占GDP比重将达到47%,接近一半左右。可以看出,“十二五”时期,我国服务业将步入最好的发展时期,全国各城市、地区纷纷加强服务业发展部署。作为国家首都和国际性大都市,改革开放30多年来,北京服务业发展水平大幅提升,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75%以上,在全国率先建立服务经济主导的产业格局。

顺应国家战略导向,北京市以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为抓手,创新服务业发展部署,在全国了首个生产业发展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文本》),整个规划新意十足,紧密围绕首都服务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新特点,凸显了“供给、需求、改革、品牌”新时期首都服务业发展的四大关键词。

亮点一:着力扩大服务供给,增强优势行业及重点区域竞争力

当前,北京已确立了服务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结构,生产业占GDP比重接近一半。2011年,北京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2119.8亿元,占GDP比重达75.7%;其中,生产业实现增加值7795.3亿元,占服务业比重64.3%,占GDP的比重达48.7%,比上年又提高1.2个百分点。单就结构比例而言,北京服务业已经接近伦敦、纽约、东京等世界城市水平,目前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服务业总体规模、服务供给水平、服务供给效率、重点产业及重点区域国内国际影响力等方面。

围绕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对经济规模、城市影响力提升的需求,《规划文本》将扩大服务供给放在生产业发展的突出位置,明确了“增强服务供给能力、改善服务供给水平、提升服务供给效率”的发展导向,从优势行业、重点区域两个层面明确了扩服务供给的路径:一是坚持“优势领域升级、新兴领域培育、产业融合发展”的发展理念,对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流通服务及融合型业态进行分类发展部署,致力于打造具有国内国际竞争力的优势细分领域。二是坚持“产业高端化、区域集群化”的发展导向,构筑了“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四大高端产业新区-专业集聚区-现代服务业综合体-特色街区-主题楼宇”等一系列互为补充的生产业区域性载体,着力推动特色区域要素集聚与服务功能升级,致力于提升特色区域经济规模、服务功能及国内国际影响力。

亮点二:全力培育需求市场,保持首都服务业长远发展动力

近年来,首都服务业的大发展主要得益于首都乃至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进程中不断释放的服务需求。“十一五”时期,首都服务业由2005年的4854.3亿增加至2010年的10600.8亿,实现现价增长218.4%,保持持续高速增长。但“十一五”末期,受国内国际宏观形势、服务业自身制约及首都限制购房、限制购车等一系列政策的影响,首都服务业发展增速下滑,2010、2011两年服务业增速分别为9.1%和8.6%。为保持首都服务业长远发展动力,以新的服务需求挖掘培育首都服务经济新的增长点,《规划文本》将服务需求的挖掘和培育,作为“十二五”时期首都服务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从服务需求的挖掘、首都服务半径的拓展等层面进行了详细部署:一是突出了对产业融合、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服务需求市场的挖掘;二是注重发挥政府服务市场的示范拉动效应,从政府采购服务、政府性应用示范项目、国有企业非核心业务剥离等层面,培育政府服务需求市场;三是强调首都服务半径的延伸与拓展,通过支持企业多元化的跨区域经营、以联盟形式拓展国内市场、与国内重点区域合作等方式,致力于延伸首都服务业服务半径,在更大范围、更大程度上满足全国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过程中的服务需求;四是着力推动首都服务业“走出去”,通过探索企业多元化的走出去路径、服务央企及民营经济全球化战略、做强做大服务外包等方式,支持首都服务业企业积极抢占国际服务市场,在服务国际市场需求中做强做大首都服务经济。

亮点三:扎实推动综合改革,破解首都服务业发展深层次瓶颈

经过30多年的发展,首都服务业已经由规模快速扩张期步入内涵式增长阶段,服务业进一步跨越式发展面临系列问题与制约,突出表现在:服务业发展呈现点多、线长、面宽的特点,诸多细分领域都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一定的比重,统筹协调难度很大;服务业发展面临诸多体制机制、政策等深层次的制约,更多需要通过国家层面的改革推动;总部集团、金融机构、科技等首都优势资源潜力需要通过改革、统筹、对接来进一步释放;部分行业存在生产要素成本高、税收负担高、准入门槛高等问题。

立足解决问题,把握国家推动服务业综合改革的总体要求,结合石景山部级服务业综合试点建设,《规划文本》将扎实推动服务业综合改革作为破解首都服务业发展瓶颈,进一步激发首都服务业发展活力的重要抓手,从区域改革、行业改革、主体活力等层面进行了详细部署:一是以石景山部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为带动,通过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现代服务业试点以及北京商务中心区、金融街、临空经济区等特色服务业改革试点区部署,带动全市服务业改革发展不断向纵深迈进。二是加强服务业增值税改革、重点行业管理体制与机制改革探索、行业性社会组织管理改革等部署,深入推动服务业重点行业改革探索。三是分类推动央属服务资源、非公有制经济、市属国有企事业单位改革探索,激发多元化服务市场主体活力。

亮点四:积极塑造服务品牌,提升“北京服务”国内国际影响力

从世界各国企业发展史来看,品牌已经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产和获利的主要来源,诸多国际强势品牌的价值已经超过了其年销售收入及其全部有形资产的总和,诸如麦肯锡、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苹果、可口可乐等世界知名品牌均是通过品牌实现高收益、确立市场竞争优势的典型。某种程度上说,服务品牌的数量和质量已经成为代表一个区域(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竞争力与影响力的重要标志。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在美国《商业周刊》等权威媒体的2011年全球100个最有价值品牌中,却没有一个品牌上榜,更没有服务品牌上榜,这也说明了我国在产业竞争、企业竞争中的弱势地位。就当前北京服务经济发展现实而言,已经到了迫切需要通过品牌建设提升行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服务附加值和效益的新阶段。

《规划文本》明确了“品牌引领升级”的发展路径,提出实施“北京服务”品牌战略,打造一批具有国内国际影响力的服务品牌企业、特色品牌活动,提升“北京服务”品牌国际影响力的详细部署:一是以特定区域品牌建设为抓手,研究构建涵盖中关村创新指数、CBD商务指数、金融街金融指数等在内的“北京服务”指数体系,完善品牌促进工作机制与品牌服务体系;二是着力实施千亿元级服务品牌企业培育工程,打造旗舰型服务品牌企业、细分领域专业化品牌企业,致力于培育一批具有国内国际影响力的服务品牌;三是整合资源,巩固提升首都原有部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活动,并围绕传统文化、影视艺术、体育赛事、旅游会展等领域,策划一批能够体现首都服务内涵、特色价值的品牌活动,彰显“北京服务”品牌效应。

(作者: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 研究总监)

上一篇:创新首都财政支农机制的思考 下一篇:当升科技:亏损源于迟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