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心理特点与护理

时间:2022-05-30 03:09:38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心理特点与护理

【关键词】 ,急性心肌硬塞;,,心理特点;,,护理

关键词: 急性心肌硬塞; 心理特点; 护理

急性心肌梗塞(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伴有斑块破裂、出血、血栓形成或冠状动脉痉挛等原因引起管腔急性闭塞,导致管脉血流中断或急剧减少,使相应的心肌发生持续而严重的急性缺血,最终导致心肌缺血性坏死。临床表现为持续而剧烈的胸痛、心电图特征性动态改变和血清心肌酶增高。大量研究提示它的发生发展与心理社会因素也有关。所以了解掌握AMI患者的心理特点,并予针对性护理,对帮助患者顺利渡过危险期、早日康复有着积极的意义。现将我院2001年1月至2004年1月收治的AMI患者60例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性别和年龄:本组60例,其中男性44例,女性16例,年龄最小38岁,最大83岁,平均年龄65岁。

1.2 对本病的了解程度:本组病例大部分对此病了解甚少。其中较清楚了解的有6例,他们年龄较轻,文化程度相对较高;一般了解的18例;基本不了解的36例,多为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

1.3 心理特点:恐惧焦虑心理44例,占73%;忧虑抑郁心理40例,占66.67%;依赖无力心理25例,占41.67%;悲观失望心理8例,占13.33%;开朗乐观心理3例,占5%。

2 护理要点

护理包括生活护理和心理护理,生活护理主要包括卧床休息,一周后方可床边走动,恢复正常生活至少需3个月,选择清淡、易消化、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戒烟酒,保持大小便通畅等。心理护理包括:

2.1 恐惧焦虑的心理:由于AMI患者大部分患有高血压或(和)糖尿病,对健康知识有所了解,以及整个地区人群心血管病例发生率和死亡率的升高,使得其中大部分都知道AMI发作有生命危险,但临床上大部分患者为突然发病,心理准备不足,加上剧烈的心前区疼痛且有濒死感,使患者产生恐惧焦虑心理。此种心理以发病后及入院第1~2d的患者多见,特别是CCU病房的患者,他们看到医生护士忙碌的身影、各种监护仪器在使用中发出的响声、固定在身上的电极、管道等,鼻导管氧气气流声,且被要求绝对卧床休息,更加剧了恐惧和紧张。在此期间,心理护理的重点是尽可能解除患者的恐惧焦虑感。首先护士的工作要做到有条不紊、忙而不乱,以娴熟的护理技术打消患者的不安情绪;其次要在患者接受的情况下,主动介绍监护环境及监护仪器在使用中出现的情况;再次要针对患者的心理安慰患者,解释病情,使患者情绪稳定。

2.2 忧虑抑郁的心理:忧虑抑郁心理主要发生在住院4~5d的患者,是从焦虑慢慢发展而来,可持续数周,主要担心患病后对生活工作的影响。不同患者忧虑也各有不同:如担任一定领导职务的人担心病后影响其工作地位;作为一家之主,特别是来自农村的患者,担心患病后失去劳动能力,影响家庭经济收入,给子女带来负担;家庭经济环境不好的患者,害怕患病使本已不堪重负的家庭雪上加霜;年轻人则担心身体活动及受影响等等。对此,护理的重点应放在与患者交谈方面,耐心听取患者的倾诉,了解不同患者不同的心理活动,针对不同原因,争取家属及单位的配合,同时,积极提供有关AMI的医学知识及心理卫生、心理治疗知识,根据病情指导听音乐、读报等,以分散其注意力[1]。

2.3 悲观失望的心理:此类患者主要是年龄较大且缺乏家人照顾者,患病后需绝对卧床休息1周或数周时间,生活不能自理,自觉已成为废人,负累家人。如果家人探视少,更觉被遗弃,故常不配合治疗护理,有求死心态,因此,工作重点是要得到患者的信任,认真细致做好生活护理,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理解患者,同情患者。同时,做好家属的工作,让家人或亲友多抽时间陪伴,使患者感到生活的温暖与生命的可贵[2]。

2.4 依赖无力的患者:此类心理特点的以恢复期患者多见。患者由于住院时间较长,且平时缺乏运动,加上对疾病一知半解,在医院的氛围中,认为活动易危及生命,有的患者由于家属的过份保护,其依赖性变得更强而自觉衰弱、无力且感情脆弱。护理上应配合医生鼓励患者在AMI恢复早期进行渐进性活动锻炼,无并发症者第2周可在床上活动和离床站立,并逐步开始室内行走。同时,向家属及亲友作宣教,讲解早期适度活动对康复的意义,指出过份保护即不利于早期康复也不利于患者的自我评价及自信心的增强,取得家属配合,帮助患者克服依赖心理[3]。

2.5 开朗乐观的患者:此类患者属于较为自信的人,对疾病有一定了解或者一点都不了解,认为该疾病危险性不大或者认为患病无所谓,所以能保持较好的心态,能积极配合治疗。但由于过份自信,常对疾病的危险性认识不足或虽有认识却不以为然,在自我感觉良好时容易不听医护人员的劝告,所以往往会导致病情加重甚至猝死。对此类患者,工作重点是进行健康教育,让患者对疾病有进一步了解,因而医生、护士应向患者详细解释疾病发生机理,使患者了解AMI后疤痕组织修复、建立旁路供血所需的时间,认识到即使在恢复期或康复期,亦比正常人多一分危险性,工作及活动均需量力而行,对高危因素如肥胖、吸烟、高胆固醇、高血压、糖尿病等应特别注意,以减少和预防诱发AMI。

参考文献:

[1] 钱学贤.急性心机梗塞.现代心血管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

[2] 孙雨明.冠心病康复治疗. 现代心血管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

[3] Report of a WHO expert committee:Rehailitation after cardiovascular diseases,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developing countries[M].Geneva:Wold Heaith Organization,1993.

上一篇:非创伤性双下肢缺血后处理对大鼠心肌 下一篇:直接冠脉介入干预对早期急性心肌梗塞患者QTd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