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与曹沫是两个人吗?

时间:2022-05-29 10:26:06

曹刿与曹沫是两个人吗?

[摘要] 电视剧《东周列国・春秋篇》一个镜头里面同时出现了曹刿和曹沫两个人,沿袭了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的错误,而《东周列国志》中的“曹沫”则是沿用了《史记》或《战国策》有的版本的写法,把真实的历史人物曹刿变成了曹刿和曹沫两个人,大错特错了。其实曹刿和曹沫是一个人,因刿和沫二字上古音都属月部,所以可以说是由于读音相近而产生的不同写法,这一点从来没有人谈到过。另外除了这两个写法还有曹、曹沫、曹子几种写法,如果不纠正这个错误,就会使很多人误以为他们是同时存在的两个人或几个人,继续以讹传讹下去,本文力图澄清并解决这个问题。

[关键词]曹刿曹沫曹翔曹未曹子几个人两个人一个人

一、问题的提出

电视剧《东周列国・春秋篇》一个镜头里面同时出现了曹刿和曹沫两个人,把真实的历史人物曹刿一个人变成了曹刿和曹沫两个人,大错特错了:电视剧沿袭了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的错误,而《东周列国志》中的“曹沫”则是沿用了《史记》、《战国策》洧的版本的写法,曹刿和曹沫真的是同时存在的两个人吗?其实曹刿和曹沫是一个人,因刿和沫二字上古音都属月部,所以可以说是由于读音相近而产生的不同写法。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不包括戏说类的电视剧,因为戏说类的电视剧严格说起来不属于历史剧,纯粹是拿历史开玩笑,借历史的幌子胡编乱造而已。)都有历史知识丰富的专家学者出任历史顾问,不知该剧的历史顾问为什么没有发现这个明显的错误,以至于使该剧传播了错误的历史知识,出现了不应有的失误。如果不纠正这个错误,就会使很多人误以为我国这段历史上真的同时存在曹刿和曹沫这样的两个人,继续以讹传讹下去,所以很有必要澄清并解决这个问题。

二、为什么说曹刚和曹沫是一个人

我们今天知道的曹刿的主要事迹是《左传・庄公十年》所记载的齐鲁长勺之战事。因为此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并被所写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提到,并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名为《曹刿论战》),使曹刿有了极高的知名度。但曹沫是谁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多了,因为他的事迹比起曹刿论战来知道的人少得多。曹沫的主要事迹是《公羊传》等所记载的鲁庄公十三年在齐鲁会盟于柯时,以匕首劫持齐桓公迫其归还侵占的鲁国失地事。此事有人认为不可信,是出于好事者的杜撰,不能作为信史来看,如清人何焯《义门读书记》、清人梁玉绳玉《史记质疑》和今人韩兆琦《史记选注集说》等都持这种看法,但都语焉不详。而多数人还是认为实有其事的,因为这件事在多种古籍上均有所记载。这两件事情的主人公的名字,在各书的记载上写法很不一致。鲁庄公十年长勺之战事,《左传》、《东周列国志》写做曹刿:鲁庄公十三年劫持齐桓公事,《公羊传》、《淮南子》写作曹子,《谷梁传》写作曹刿,《战国策》写作曹未(未字有hu i和mei两音,这里应读为mei,原因详后。也有的版本写作沫)和曹子,《史记》因版本不同写作曹沫曹未的都有,《东周列国志》写作曹沫,《吕氏春秋》写作曹(音hui。另外《四部备要》本清・洪亮吉《春秋左传诂》中说《吕览》又作刿,总之是很混乱的,所以才给后人带来了很多的麻烦。

这个问题前人也不是没有注意到,清人赵翼在《陔余丛考》卷二“曹即曹未”条从《吕氏春秋》与《史记》所记庄公十三年同一件事,但人名一为曹翔一为曹未,所以得出结论:曹翔即曹未。结论正确但还不全面不完整,因为这二者之外还有几种不同写法也同为一人,赵翼却没有涉及到。而异写的原因引用了唐人司马贞《史记索隐》的说法即由于翔和未二字读音相近。翔,据《广韵》中古音为呼会切,去声,泰韵,晓母。上古音为月部。未,音mei,据《广韵》中古音为莫贝切又作无沸切,去声,泰韵,明母。上古音为月部。翔未二字的上古音部属月部。可知翔未二字中古音相近,上古音也相近,所以赵翼这里所引唐人司马贞的说法说翔未二字读音相近是正确的。但赵翼说《左传》长勺之战有曹翔,则说得不对,因为我们知道《左传》作曹刿而不是曹翔,不知赵翼根据的是《左传》的哪个版本。赵翼还说《史记》作曹未,是赵翼采用了《史记》某些版本的写法,因为《史记》的版本甚多,写作曹未的曹沫的都有,并不是只有曹未一种写法。

《史记・刺客列传>>第一句“曹沫者鲁人也”下夹注:“《(史记)索隐》(沫)音亡葛反,《左氏》《谷梁》并作曹刿。然则沫宜音刿,沫刿声近而字异耳。”这里明确指出刿与沫是因为读音相近而产生的不同写法,即音近异写。刿,《广韵》作居卫切,音gui,去声,祭韵,见母,上古音属月部。沫,《广韵》作莫拨切,入声,末韵,明母。上古音也属月部。司马贞《史记索隐》作亡葛反,此“亡”读音应通“盟”。《吕氏春秋・慎行》“弑其君而弱其孤,以亡其大夫。”陈其猷《吕氏春秋校释》:“古亡明声通,故亡可假为盟也。”《左传・昭公四年》此句作“以盟其大夫。”亡葛反的“葛”据《广韵》为古达切,入声,曷韵,见母,上古音为月部。《汉语大字典・上古音字表》无沫宇。刿沫二字中古音近古音声韵调都不同,但上古音同属月部,所以可说是读音相近。

《春秋》及《左传》《谷梁传》《公羊传》春秋三传其中只有《谷粱传》明确说是曹刿,而《公羊传》则只说曹子,未写其名。《战国策・齐策六》说是曹未和曹子。《吕氏春秋・贵信》说是曹。《史记・刺客列传》《史记・十二诸侯年表・鲁庄公十三年》(此据《史记》中华书局标点本,《史记》版本甚多,原文及注文往往各本大有出入。中华书局标点本的底本用的是清朝同治年间金陵书局刊行的《史记集解索隐正义合刻本》,简称金陵局本,这是一个比较完善的本子),但上海古籍出版社据清代武英殿本影印的《二十五史》中的《史记・十二诸侯年表・鲁庄公十三年》则作曹未。可能是由于沫和未形体相近,所以《史记》的不同版本有的用沫有的用未。中华书局标点本采用的是曹沫的写法。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庄公十年》注中说沫、刿二字读音相近,但并没有展开说二字为什么是读音相近。《庄公十三年》注则很好地解决了庄公十三年曹沫以匕首劫持齐桓公的真伪问题,认为此事不可信,言之成理,持之有故,非常有说服力,完全可以作为定论,是我所见到的关于这个问题最好的解释和说明。杨先生在这里只提到曹刿和曹沫两种写法,没有涉几到其他的几种写法,不完整。沈玉成《左传选译・曹刿论战》篇前说明和该篇“曹刿”条注解也明确指出曹刿和曹沫是一个人,但也没说为何是一个人,也没有提到其他的几种写法。

王伯粼史记选・刺客列传》注释更是明确说曹沫和曹刿曹曹未是同一人,但也没说为何是一个人而只是给这段话中的四个宇用直音法标注了读音。蹶有jue和gui两音,王伯祥先生没有指出应读哪个音,这 里显然应读为gui,《广韵》作居卫切,去声,祭韵,见母,上古音为月部,与刿同音。而字据《汉语大字典》只有hui一个读音,《广韵》作呼会切,去声,泰韵,晓母,上古音为月部。王伯祥先生说翔音快,不知何据。未字据《汉语大字典池有两音:一音mei,莫贝切(一作无沸切),去声,泰韵,明母,上古音为月部:一音hui,呼内切,去声,队韵,晓母,上古音为微部。这里显然应读为mei,因为只有读为mei才能与沫刿翔三字的上古音同为月部,也才能够说得上是读音相近。未也可以读hui,因为还有另外一种可能,即沫与未不是由于读音相近异写,而是由于字形相近所造成的异写。另外王先生在这里说因为太史公写《刺客列传》时采用的是《战国策・齐策》的写法,所以也写为曹沫。但文渊阁《四库全书》中的《战国策・齐策》作未不作沫,可则《战国策》的不同版本在这个名字上的写法也是不同的,不知王伯祥先生此说根据的是《战国策》的哪个版本。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提到齐国与鲁国盟于柯事。《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左传”条中提到曹刿。台湾《中文大辞典》有“曹沫”(按:沫应为未,因为下文都写作未)条,《辞源》(修订本)“曹沫”条只提到曹沫又写作曹刿和曹翔,而没有提到曹刿在其他古籍上还有曹未、曹子的写法。另外《吕氏春秋・博志篇》无曹,《辞源》(修订本)这里说错了。《辞海》(1979年版)“曹未”条提到挟持齐桓公订立盟约,收回失地事,用了“相传”二字,对此事的真实性未置可否,信不信由你,比较客观。不足之处也是没有指出曹未、曹刿、曹翔为什么是同一个人,再就是没有指出除了这三种说法之外还有曹未和曹子的写法,不全面。《辞海》(1979年版)“曹刿”条说“即曹未。”看来《辞海》认为这个人物的名字的正确写法应为曹未,所以把曹未作为主条,把曹刿作为副条,与《辞源》修订本只立“曹沫”一条的处理方法不同,也与一般人认为既然两条并立则应把大多数人熟知的“曹刿”作为主条不同。不足之处是只提到曹未和曹刿两种写法,也没有提到在别的古籍上还有曹沫、曹翔、曹子的写法,不完整,另外也没有指出曹刿为什么即曹未。《中国历史大辞典》“曹刿”条缺点同《辞源》(修订本),漏说了曹未和曹子。另外也没有说明曹刿、曹翔、曹沫为什么是同一个人。《中国人名大辞典》“曹沫”条的不足也是只提到曹沫和曹刿两种说法,而并没有说明曹沫和曹刿为什么是同一个人。并认为鲁庄公十三年事真实可信,以讹传讹。

三、简短的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曹刿、曹沫、曹未、曹翔、曹子这五种写法其实都是一个人而并不是同时存在的两个人或几个人。只是由于我国的古籍上记载曹刿的名字时由于读音相近用了几个不同的写法(其中的未和沫也有可能是由于字形相近或二者兼而有之),再加上冯梦龙蔡元放的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错把曹刿一个人变成了曹刿和曹沫两个人,所以才造成了不应有的混乱和错误。再加上工具书上关于这个问题也是比较混乱的,使人不知所从。在这个问题上清人赵翼只解决了一半,没有说全。之后的学者虽然有人指出了这五种写法中的两种或几种是一个人,但都语焉不详,并没有说明他们为什么是同一个人,也从没有一个人说过曹刿的名字有这样五种写法。不仅像赵翼所说曹拥即曹未,今天的我们完全可以而且应该进一步说因为刿、翔、沫、未四字因上古音同属月部,读音相近(但其中的未和沫也有可能是由于字形相近或二者兼而有之),所以虽是同一个人,却有了曹刿曹翔曹沫曹未等不同的写法。学问之道,譬如积薪,后来居上。后人应在前人的基础上比前人做得更好一些才对,可是电视剧《东周列国・春秋篇》在这个并不是很难解决的问题上不但没有能够纠正前人的错误反而沿袭了前人的错误,传播了违背常识的错误的历史知识,使得很多没有正确的历史知识的人会误以为我国这段历史上真的同时存在曹刿和曹沫这样的两个人,把曹刿一个人因为名字的几种不同写法当成两个人或几个人,而不知其实他们是同一个人,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正本清源,绝不能再以讹传讹下去了。

上一篇:“审美与诗意化的银幕形象” 下一篇:电影电视传播方式的衰竭和电脑中介传播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