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南通传统柞榛家具的文化内涵

时间:2022-05-29 08:46:34

浅析南通传统柞榛家具的文化内涵

摘 要: 柞榛木存世稀少珍贵,其材质坚硬细腻,山水纹理自然优美,包浆色泽温润。柞榛家具多出自江苏南通,地域性极强,其家具的造型、纹饰沿袭了明式家具的特点,又有大的变化,制作也沿用了明式家具的榫卯结构,整体风格清新高雅。南通柞榛家具作为一种历史文化遗存,在中国传统家具中占有重要一席。

关键词: 南通柞榛家具 艺术价值 文化内涵

一、对南通传统柞榛家具的认识

柞榛木属于常绿小乔木或落叶灌木,心材蛋黄色,日久心材表面被氧化后呈红褐色,学名:柘木,桑科,柘树属。[1]柞榛树的叶、花、果、材质都与柘木相同,而与柞木不同,虽柞木也有刺,材质也发黄,但经研究人士的多方考证,柞榛树与柞树没有关系。由于水土的原因,我国西部、中部、东南部虽均可见拓木,但我们只把长江冲积平原上出产的柘木叫“柞榛木”,柞榛木可以认为是长江冲积平原出产的拓木专称,且以江苏南通地区产的柞榛木最为著名。

柞榛木生长期较长,木质坚硬,木纹清晰自然,美如山水画卷,因此在我国古典家具用材中被列为硬木,而且当时柞榛家具的制作工艺相当考究,通常不髹漆、不上色,以表现其流畅优雅的自然纹理,再经过打磨上腊后,光素清雅之美完全显现。柞榛家具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保养后,可以形成一种红褐色的包浆,光如婴儿之肌肤,亮似月夜幽静湖面,古朴典雅煞,知音者流连往返。[2]

柞榛家具多出自江苏南通,地域性极强,多年以来,除南通及周边外,其他地区少有发现。对于南通传统柞榛家具,很多人都不是很熟悉。由于南通近百年来交通不便,地域较封闭,柞榛木家具在做工上又独树一帜,因而成为苏式家具中的一枝奇葩。著名鉴定家马未都先生说:“江苏南通出产柞榛木,只在那个地区有,所以一见柞榛木家具,就知道从哪儿来的了。”其实,在明朝的时候,南通的柞榛家具就在全国赫赫有名了,南通富豪大修府邸,购置与豪宅匹配的家具,促进了家具业的兴盛,也就造就了几代专事家具制作的能工巧匠,他们对家具的设计、做工、雕刻、打磨十分讲究,这种利用南通本地特产的质地坚硬、纹理绚丽的柞榛木制作的精美家具,现如今已经因为原材料的稀少,以及制作工艺的后继无人,越来越稀有。如今,柞榛家具也入围了我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二、南通传统柞榛家具的文化内涵

柞榛家具在长江冲积平原皆有遗存,由于地理历史的原因,南通地区的柞榛家具最多并且最富有特色是不争的事实。明清留传至今的南通柞榛家具作为一种历史文化遗存,在中国传统家具中占有重要一席,它是南通地方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起当今越来越多人的重视。我们在继承和研究柞榛家具文化的同时,也肩负着传扬南通柞榛家具文化的责任。

1.取材配料

南通传统柞榛家具选取南通地区产的质优色美的柞榛木,其材质坚细油润、缜密鲜亮,图案幽深的旋纹似鬼脸一般灵动自然,选料就充分利用木材本身的色调和纹理优势,发挥硬木原料的自然美,形成自身特有的审美趣味和独特风格。柞榛木自明以来存世量相当稀少,搜寻较难,因为其生长十分缓慢,非数百年不成,空洞弯扭,有“十柞九空”之说,利用率低,原料尤其是大材十分珍贵稀有,而且柞榛木材质坚重,加工难度大,非能工巧匠不行。

通派匠师为了家具品质,整体一般都采用柞榛木,不与其他木料并做或者用其他木料代替。但是因大材稀有,常见方台拼版有5拼7拼乃至9拼,精品比例不过10%,所以匠师们在制作时,考虑家具的整体效果,桌、案面板采用红木、大理石等以提升档次;椅、凳、床、塌面板用细藤编成软屉、软枕以实用;花板、卡子等装饰部分用黄杨等镶嵌以美观。选取珍贵的辅材,反证了柞榛木原料的物以稀为贵;精于取材配料追求品质,重视木材本身的自然纹理和色泽,也体现了南通人合理利用柞榛木的特点,使柞榛家具更具有实用性和观赏性。

2.造型线条

南通传统柞榛家具有椅、凳、桌、案、床、塌、几等造型,设计精巧,追求陈设意义和观赏价值,其突出表现在以座椅为代表的通作家具中。从1985年开始,一支古家具收购大军就在南通“安营扎寨”,发掘资源,黄花梨、紫檀和柞榛古家具车载船运,源源不断地流向国外,现在留存下来可见的柞榛家具以太师椅、八仙桌和其他杂类居多。

其造型的特点,沿袭了明式家具的精髓,以明式家具为主样。除了具有明式家具古朴大方、风格典雅、造型简练、结构精巧的特点外,通作明式家具最具特色的就是线条美,但线条又与明式家具不同,明式家具是流畅秀丽的圆曲线,通作明式家具是端庄典雅的方直线。如椅子、桌子等家具,其上部与下部,以及腿子、枨子、靠背、搭脑之间,高低、长短、粗细、宽窄都令人感到无可挑剔的匀称、协调,严格的比例关系与功能要求极相符合,没有累赘,而且整体感觉就是线的组合,表现出浑厚洗练、线条流畅、比例适中、稳重大方,和苏作明式家具一脉相承,成为明式家具中的经典。柞榛家具在造型上遵循陈设和使用并重、观赏和实用兼顾的原则,从文化层面上理解,如用太师椅歇息,虽不是最佳的方式,但它在仪式、社交、伦理上却甚于休憩的功能,对于使用者而言,使用这种设计的家具更在于文化的慰藉。

3.结构比例

一是南通柞榛家具的制作沿用了明式家具的榫卯结构。根据不同的部位设计不同的榫卯,是科学与艺术的极好结合,榫卯之间设计精密,经过二三百年的变迁,留存的家具仍然牢固如初,榫卯没有松动、脱落、开裂现象,可见其巧妙。榫卯结构是几千年来逐渐演变而来的,不用钉和胶,只是靠榫与卯的艺术结合,就使家具牢固无比,而且便于拆装和维修,在几个方向都可以开卯口,能兼顾结合同一点上不同方向的受力,合拢时成为一个高强度的完美整体。加上由于榫卯富有韧性,接合处有略微松动的余地,在结构力学里是柔性节点而不是像焊接的刚性节点,除了能达到复杂而微妙的平衡外,还不致发生断裂,它为中华民族的独创,是璀璨的民族文化瑰宝,成就了中国人含蓄内敛的审美观。

二是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家具的结构科学比例得当。以太师椅为例,椅子两边扶手由前向后递高,靠背由左右两边向中间递高,背板搭脑为最高位置,寓意“步步高”,同时增强了座椅视觉的沉稳感和垂足而坐的舒适感。经过对各种太师椅的检测,发现座屉高与扶手高之比、靠背高与搭脑高之比、椅宽与背板宽之比均符合“黄金分割”的比例。据说“黄金分割”运用在弦乐器上会使音韵和谐动听,运用在器物上会使器物更具美感,这充分说明通派古典家具制作早已注入了这种科学理念。[2]

4.纹饰雕刻

南通柞榛家具在纹饰上同明式家具相较有了大的变化,摆脱了明式家具圆杆、圆柱的线条造型,变成了方杆、方柱为主的多种纹饰。以太师椅为例,明式家具的靠背与扶手的主线条为圆杆曲线,流畅秀丽,而通作太师椅的靠背与扶手的主线条为方杆直线,叫“拐子”纹,敦实沉穆、古朴大气。通作传统柞榛家具,桌、案、床、榻、几等造型的主体纹饰均为“拐子”纹,它是一种几何形纹样,是由古代勾曲纹(回纹)演变过来的,勾曲纹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盛行,在青铜器上尤为常见。在家具制作中运用勾曲纹是古为今用的典范,而通派匠师在运用时并不是生搬硬套,而是变化多端、千姿百态,在拐子上有的配龙头,有的配凤头,有的配灵芝,有的配寿桃。除典型的拐子纹外,太师椅的靠背上部的搭脑做成翻背(如铲地阳雕云纹),背板分三格,上格开光,一般为阳线浅雕吉祥纹饰(如龙纹雕饰);中格有的是光素板面,有的开光,为高浮雕吉祥纹饰(如杂宝类);下格亮脚,为镂空吉祥纹饰(如花卉等)。座屉下一般为束腰牙条,牙条上施有雕饰(如卷草纹),腿间为管脚枨。

再如茶几底盘,是在两根料的衔接处阳雕松、竹、梅;还有就是用长短不等的木料拼成万字花纹等。此外在同一件家具上常常运用阳雕、阴雕,圆线、凹线,浮雕、镂空相结合的技法,表现手法上则对称、呼应,写实、写意相结合。[2]柞榛家具上小面积的装饰得当、雕刻繁简适宜,不失朴素清秀的本色,而用吉祥图案来隐喻美好愿望,体现了中国人含蕴的气质,且多种雕饰手法的运用,也符合当时中国文人的审美情趣,这些南通人都很好地运用和传承了,成为通作家具的个性特点体现出来。

5.加工工艺

一是原料的处理工艺,耗时长、要求高。从柞榛树到家具用材,要经过四五年时间的处理过程:浸水脱皮,需要一年左右时间;然后开料风干,自然脱水脱脂,由变形到定型,又需三四年时间;最后根据需要裁弯取直,精选用材。经过这样处理的古家具,事实证明不论气候如何变化,都不会变形松动。[2]

二是家具的制作工艺,做工和打磨并重,配以恰到好处的雕镂和镶嵌装饰工艺。首先做工是家具质量好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无论是用料的粗细,线脚的方圆、曲直,还是榫卯的大小、松紧,兜料的裁割、拼缝等都是直接显示木工手艺的关键,稍有出入就会影响家具的质量,好与差分厘之间都暴露在家具外形与表面上。虽然柞榛木十分坚硬,但通派匠师在制作框架时能做到准确无误,“一丝不差”。其次,因为柞榛木的自然纹理和沉稳本色令人陶醉,所以通作柞榛家具一般不着色、不髹漆,打磨上蜡后,体现素雅之美,打磨时间越长,纹理越清晰越光滑亮丽;再经过长时间使用后,呈现出红褐色的包浆,使用时间越长,包浆越温润,古香之感越浓重,而早期的柞榛家具做工上乘,包浆绝不逊于紫檀。最后,通作家具的“绝活”是雕刻技艺,许多家具本身就是很好的木雕作品,雕刻的线条光滑匀称,动植物栩栩如生,多种雕刻手法相结合,充分体现了通作传统家具的技术含量。

6.布局格调

古宅一般既高又大,通宅也不例外。大厅宽敞明亮,是家中举行典仪、接待宾客的场所,对家具的陈设布置十分讲究,要求对称平衡:正面靠墙摆放一张条案,两边安置高花几,紧靠长条案放一张八仙桌,桌的两侧摆着太师椅,大厅两侧间隔安放太师椅和茶几。布局方正对称,主次分明,整体风格显得端庄大气、平稳沉静。书房家具比客厅家具要小巧,家具一般不施繁缛雕饰,营造清净书屋的格调。对称稳健、典雅方正的陈设文化,符合中国传统的美学精神和中庸之道,也是文人士族文化物化的体现。

通作柞榛家具的格调高雅为贵,清新为重,其制作贯穿了以观赏陈设为主、使用功能单一的理念。通高130厘米以上的高花几,只能摆放盆景瓷玩,中间无设施,实用功能少,加入陈设之中体现高雅。茶几、棋桌的功能也不多,它们都可以在面板下面增加亮格或抽屉,以便更实用、更便利。追求高雅格调是受中国人儒家思想的影响,崇尚散逸优雅的舒适生活,对大自然抱有天人合一、整体平衡的观念,并受数千年传统文化中的浪漫、高洁等情操的熏陶,在建园林、做家具时,追求一种清静的境界,保持一种诚朴的心态。

三、结语

我们在欣赏通作传统柞榛家具时,可从造型的神韵风姿、做工的“皮壳”“包浆”、榫卯结构、雕饰工艺等方面入手,了解它的特点有木材坚硬、纹理优美;造型简练、以线为主;结构严谨、做工精细;装饰适度、繁简相宜;布局对称,格调高雅,等等。在欣赏形式美的同时,更要从中理解这些特点所体现出来的中国人特有审美诉求和内在的精神文化内涵,并且要同“农村做工”的柞榛古家具相区别。后者虽然也是几百年前的遗存,但是用料将就,做工简陋,文化含量低,只有使用价值,没有观赏价值,格调不高,不能与古典柞榛家具相提并论。

通作传统柞榛家具已成为南通的文化标志之一,为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南通柞榛家具文化与南通历史文化及其发展紧密相连,虽然江苏其他地区也有柞榛古家具,但是南通人要以开放的胸襟和公正的心态,看待这一独特的文化遗存,正确地理解柞榛家具文化的核心内涵,在于南通先人利用柞榛木及其特点所积累和创造的精神遗产,而不在于柞榛木本身。这是南通柞榛家具文化的研究、保护、交流和宣传的需要,也是传承南通地方文化的需要,丝毫不会影响柞榛家具的艺术及其风格和应有的历史地位。[3]

参考文献:

[1]有待保护研究的通派柞榛家具文化.

[2]朱贵煌.通派古典柞榛家具[J].收藏,2007,1.

[3]关于柞榛树与柞榛木的认定[M].江海文化研究,2011,1.

[4] 罗一民. 南通传统柞榛家具[M].

上一篇:隐性说服模式下的英美散文鉴赏分析 下一篇:认知和文化视角下英汉“教师”隐喻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