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与提升策略

时间:2022-05-29 08:06:43

浅析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与提升策略

【摘要】时光的车轮碾过了二十世纪,在新的世纪里由于国内外高校招生大门敞开力度的不断加大,如今上大学似乎不再是以往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时代烙印。升学压力的减轻固然对于全民教育具有广泛社会发展意义,但其中也有部分高校对生源的衡量标准似乎有些松懈,目前社会引发了一系列高校恶性事件的发生并引起社会广泛的重视和对中国高校现行教育体制质疑。高校学生的人文素养问题俨然已经成为社会性问题,本文就应对目前我国高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历史使然性、社会发展的必须性、以及提高大学生素养培养的模式、方法及形式展开探索性的讨论及其应对的策略。

【关键词】素养 必然 模式 方法

一、人文素养修为是当今社会弘扬的主旋律

随着社会发展节奏步伐的“跃进”,转瞬间世界无不发生着系列的变化。如今的社会发展方向朝着高度国际化、连锁化、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的时代迈进。新的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是“软实力”与“硬实力”相互磨合与相互匹配的时代。因此,每个人的人文素养都呈现出其内涵与内在修为的象征。随着社会认同感的差异与压力的剧增,大学生这类群体显现的更为突出。近十多年来随着国内外高校的不断扩招与延伸,如今大学生的升学压力相对减少,部分大学生的素养修为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指的是一个人在道德层面的修为能力以及心理健康水平等诸多道德层面的范畴。我国在八十年代初期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致使呈现出独子的“中国式家庭模式”。全家倾注的疼爱使得许多大学生在某些方面存在着一些不适合社会发展主流的思想与倾向。如今我们国家在各个领域都面临着巨大的改革与转型,需要大量优秀的品行兼优的人才为实现亿万中华儿女理想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由此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艰巨的任务,是对中国的未来社会主人翁“接力棒”交接的社会问题与责任。倘若一个大学生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品行修养却不足,那么他岂能肩负起社会的重任和人民的信赖。拥有良好素养品行、身心健康且专业知识过硬的大学生成为未来社会的脊梁的概率大大高于其他元素的单项硬性指标。

从北京大学学生汞投毒案件到前不久复旦大学生投毒案件引发了许多教育界乃至社会百姓对高校大学生素养道德教育的思考。原甘肃某县高考状元流落街头数载行窃度日的这些负面事例早已屡见不鲜。各路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引发了对社会有良知人们的深切关注和对大学生人文素养、修为乃至于道德的堪忧。党的十精神明确提出,要对人才特别是高校要进行科学、全面、健康的培养和发展。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的“课题”。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责任,更是我们的使命。从广度意义上说,高校是在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合格的人才,是推进国家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不断前行的不竭动力指向标。人才培养的摇篮是学校,具体指高校,其是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相对健全和成熟的人生阶段。加强高校学生素养的提升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能力、人格、思维、心理成熟的一个深入而持久的“课题”。标榜一个学生成熟的基本条件:一是学术专业水平,其次是职业化能力,三是积极应对社会各级挑战的能力及具备开拓事业和承担责任的开拓力量,最重要的一点是个人人文道德素养和修为的品鉴。鉴于以上阐述,本人认为提升高校大学生修养的战略思想,首先是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思想观、价值观,在可及的范围内继承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并吸收和鉴戒国外教育领域的先进经验,制订大学生修养体质,将素质教育持续加强作为人才素养培育的重要内容,以此来促进我国大学生全面健康且可持续发展阶梯。由此才能为实现国民翘首以待的“中国梦”渐入佳境。

二、我国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必然性

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在以往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尤其是在大学生的培养问题方面,多数高校偏重于专业技术和业务水平的教育,而忽视了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上出现了严重的断层,导致数年前一直流传着不苟严肃与相对于时代特性而客观的流行语:“学好数理化、走到天下都不怕,学好语数外,全国衙门为你敞”的怪圈和具有明显时代标签的“特色文化”。而有些国家的高校在培养大学生人文修养和素质等道德层面比专业文化课程的成绩看得更为重要,比如新加坡、加拿大、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在积极建造孔子学院的同时鼓励大学生学习中国古人优秀的哲学思想理念,尤其是为人之道、处事之法、为官之道、为民之理。这些似乎都指明我国高校教育在某些方面出现了一些的偏差与畸形的倚重。目前有很多大学生对国文一窍不通,对孔子、孟子、庄子这些我国古代著名国学大家没有认知、理解和兴趣。更有一些大学生丧失了超我的约束,享受奢靡之风、崇尚拜金主义、不少大学生见利忘义,无情无义,不懂孝道、不尊老爱幼,一味的追求物质利益,更有甚者不惜触犯道德法律底线被社会所不齿。据笔者调查,部分大学生学习成绩优秀却缺失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礼数无知、心胸狭窄、小肚鸡肠,以自我为中心问题尤为突出,其思想与行为严重违背了我国教育的目的和方针政策以及引发的系列社会问题和学术界对大学生素养问题旷日持久的社会大辩论。由此可见,加强和提升大学生素养教育是具有深远而持久的教育核心价值理念,是我国高校教育必须开展的一项空白内容缺失的填补。

2015年5月份在北京大学调研时强调:“大学生要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既要纵向的开展,也要横向的进行,道德素养的提升是教书育人的核心体系”。[]的讲话可以说是入木三分,句句指名要点,给予教育工作者和学术研究者一些思路上的引导和明示。

(1)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相结合的,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纵向的专业学习固然重要,横向的人文素养道德体系也要建立健全。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物质文明的同时离不开精神文明的指导。精神文明是我们内心世界的精神食粮,物质文明建设的强弱与否与精神文明息息相关,反之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最坚强的保障。

(2)亿万中华儿女为实现 “中国梦”而不懈的努力和奋斗,高校的大学生是“生力军”中的主干,我们在不断提高大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和技术知识水平的同时也要着重提升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人才永远是“德才兼备”且属于那些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的人们,他们有理想、有抱负、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故而,高校要坚守和加强思想教育这块重要思想武装阵地,其对高校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是高校的一项核心任务。

(2)高校学生素养高低的体现是高校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指标。目前有很多高校已经认识到此问题的严重性和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体系。目前已经有很多高校在不断的完善和提升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和修为。国内很多权威专家学者共识的认为:专业知识和技术知识在不断的更新和变革,拥有良好的素养、高尚的情操,健康的身心才是最宝贵的人生财富,当然其中包括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完善的人格,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以及包含浓郁深情的民族自尊心和归属感。我国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对教育体制感慨的说:“中国社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高校也要进取和变革,在推进科研水平发展的前提下提升大学生素养培育和人文领域知识面的延伸和拓展,促进文理有机渗透,使得大学生成为可塑之才,担当起中华民族的重任和社会的主人”。

三、中国高校人文素养教育的模式和方法

笔者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工作多年,经过长时间思考与研究并就此系列问题请教了我国教育届、学术界的一些前辈并达成共识,比如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院长王长平教授、中国科学院工程研究所副所长朱廷玉教授、中国青联常委顾兰英教授、中国戏曲学院刘桂芬教授等等,研究总结了一些高校人文素养教育的模式和方法。

(1)中国高校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首先要配备具有高素质的专职教师和开设专职素养课程,让专职素养老师经常参加一些国内外权威级的研讨会、交流会等。这样,在给予老师思维交流“充电”的同时,能够和学生一起分享人文素养教育的精粹和共同成长。树立“要想给予学生一碗水,自己须有一桶水”的理念。

(2)明确人文素养课程教育理念。建议高校将人文素养课程纳入高校学生的学科结构和个人综合评价体系。循序渐进的深化和加强高校学生素养课程的比例和深度。力争将人文素养植入高校学生“血液”中,形成大学生人格的一部分。组织多种形式的人文素养教育方法来引导学生对其的兴趣和爱好,不断弘扬社会正能量,让大学生从内心积累社会正能量,让学生体会到素养和国学的魅力。

(3)课程设置方面。建议高校逐渐增加开设人文素养教育课程的力度和广度。其中包括:大学生道德素养、国粹精华、国学经典、音乐、历史、军事、政治、美术、民族学、美学、百家姓、弟子规、三字经等等。让大学生在学习中成长和成熟。

四、中国高校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方法

高校学生人文素养想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在他们人格完善、思想成熟的人生阶段要在高校营造一种高素养、高素质环境氛围。比如聘请社会素养国学教授和专家为大学生开展系列讲座,推荐优秀书目,鼓励高校大学生观看“文化讲坛”、“星星夜谭”等优秀电视、广播等媒介。对于学校开设的人文素养类课程可以列入学生学习必修学分的一部分。鼓励大学生“不需羊鞭自奋蹄”的高尚情怀与自我学习和奋斗的情操。[]让学生们真正体会和感受到在高人文素养文化的熏陶下,生活的愉悦和身心的成长与发展并不断领悟自身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的含量,慢慢体会爱的重量、道德的力量以及素养的魅力。

总之,人文素养培育的最终目的是提升高校学生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修复过程,在人才济济的今天,大学生不仅要具备优秀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深厚扎实的专业技术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具备高素质的修养,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底蕴,健全的人格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内心能够深切感受和体会到社会主义价值荣辱观的理念。能够给予社会、国家输入正能量和成为对生命意义存在的正确价值观的深刻的体会者和受益者。

上一篇: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法的改革 下一篇:提高人工林质量发挥森林三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