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消费水平提升的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时间:2022-05-29 06:16:30

新生代农民工消费水平提升的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摘要】 近年来,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不断壮大,社会对其的关注度也不断提升。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消费能力的提升成为了一个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对已有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从新生代农民工消费水平现状,以及自身基本因素、就业能力、经济因素、政策支持等影响消费水平的障碍因素两大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并通过分析已有文献研究存在的不足,提出针对提升农民工消费水平研究等的建议。

【关键词】 新生代农民工 消费水平 影响因素

新生代农民工是较大的城市流动就业群体。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资料显示,2010年新生代农民工总人数为8487万,占全部外出农民工总数的58.4%。对此,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

一、国内关于新生代农民工消费水平现状的文献综述

1、关于新生代农民工消费行为的研究

关于新生代农民工消费行为的研究,部分学者主要集中于对其消费行为的二元性进研究,即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观念是受农村传统消费观念和城市居民消费行为两个方面的因素影响所形成的。唐有财(2009)通过对400份调查数据的研究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行为存在典型的矛盾性,即二元性。他们通过模仿城市消费行为来寻求身份认同以期融入城市生活,但也会选择储蓄和汇款回家。纪江明、陈振营(2013)利用2010年海外务工人员情况的调查数据,从消费社会学视角,通过建立利用多分类因变量Logistic模型,对新生代农民工消费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其发现该群体在消费行为上具有自我的、个体化特征,消费行为呈现明显的“二元化”问题。

还有部分学者把研究目光转向了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行为与身份认同问题。刘胜(2010)认为身份定位与消费行为之间存在显著关系,其研究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对得到城市认可的期望使其在消费方式、消费观念及消费结构等方面体现出了新的特点。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其在职业、收入和教育上有所提升,则更能快速融入城市,得到认可,从而促使他们在消费习惯上向城市居民看齐。

2、关于新生代农民工消费结构的研究

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在消费结构上体现了自己独有的特色。部分学者基于代际差异视角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结构进行了研究,黄惠英、钟秋波(2013)通过分析北京地区务工人员消费情况的问卷调查数据,从代际差异视角出发,运用ELES模型对两代农民工的消费结构进行分析,发现两代农民工在消费方面仍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食品和居住为主,他们对食品和居住的消费居于各项消费品之首,但由于代际差异的存在,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结构有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趋势。严翅君(2007)通过对长三角地区新生代农民工进行研究,发现其消费行为正从保守转向开放、消费结构正从简单转向复杂、消费工具正从传统转向现代、消费心理正从后卫转向前卫。同时,田圣炳(2011)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呈现以下特征:较强的品牌意识、从众的消费心理和通信与网络支出不断攀升。此外,赵娟(2014)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诉求:提升文化水平、获取发展信息、提升精神生活水平等。周雨阳(2013)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由于自身文化程度不高在融入城市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难,因此他们希望通过继续教育提高自身素质和融入城市的能力。而且数据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对继续教育的需求比较强烈,且在这些方面的投入在不断提高。

二、关于新生代农民工消费水平升级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1、关于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基本因素研究综述

以往的研究文献主要选择新生代农民工的性别、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及家庭等指标进行分析。于丽敏、王国顺(2009)认为农民工消费受到其性别、婚姻状况的影响很大,是提升其消费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韩允(2010)对新生代农民工由于性别差异引起的消费行为差异的研究进行总结,发现性别也是制约其消费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邢海燕、于伟、陈三妹(2012)在分层抽样的基础上实际调查1313名农民工,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和对应分析方法分析影响农民工消费水平的各种因素,发现文化程度是影响农民工消费的主要因素之一。清华(2012)认为,新生代农民工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其消费方式的选择,这也是提升其消费水平的阻碍因素。

国家统计局(2009)对全国31个省的农民工监测调查显示,八千多万新生代农民工中,女性的比例占到40.8%、新生代农民工未婚比例为66.2%,1990年之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未婚比例高达98.4%。这表明该群体需要在外出务工期间解决从恋爱、结婚、生育到子女上学的一系列重大人生问题。国家统计局(2013)调查数据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仅占6.1%,初中占60.6%,高中占20.5%,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2.8%。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新生代农民工占到三分之一,比老一代农民工高19.2个百分点。

2、就业能力研究综述

就业能力包含丰富含义,弗里厄(Forrier)认为它是一种个人拥有和决定职业生涯成败的人力资本。英国学者Hillage& Pollard强调个人不仅需要具有职业技能,还要具备通用技能(学习能力、个人弹性和适应性、合作意识以及沟通能力等)。傅格特(Fugate)提出就业能力包括职业识别、个人适应性、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奈特(KniSht)和约克(Yorke)从心理学角度提出了理解力―技能―自我效能―元认知模型(2004)。Hall(2004)提出了适应能力与自我意识矩阵,二者的相互作用形成不同的职业取向,具有高适应能力与高自我意识的人在就业中表现得积极主动、就业能力强,相反就业表现被动、就业能力弱。近年来相关研究又有了新进展,认为就业能力具有交互性与动态性,与特定情景相关,比如在经济景气时,劳动力需求增加使得长期失业的人也能得到工作,而当经济萧条造成工作岗位过剩时,原本就业的人也可能会失业。Brown(2003)等提出就业能力体现在员工是否拥有足够的知识、技能完成工作,同时又依赖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其动态性体现在部分劳动者所具有的知识和技能不符合经济的发展和技术变革的需要,从而被雇主抛弃,这就会造成拥有一定技能的人也无法实现就业。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力市场演变以及个体社会资本网络的变化,劳动者的就业能力会呈现出动态变化。不难发现,就业能力既受劳动者自身素质影响,也受社会供求等一系列因素影响。

对于就业能力对消费水平的影响,国内的主要观点包括:罗恩立(2010)提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状况影响自身职业向上流动和城市融入,形成了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理论框架。荣茹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影响程度由小到大分别为社会保障制度、性别、社会福利、家庭状况、个人资本水平、个人主观意愿。赵泽洪从政府、社会、个人三个方面构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再造系统。而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问题,孙超骥和郭兴方(2010)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特点进行分析,认为其存在消费误区,希望能够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观念进行正确健康的引导。

3、宏观经济和社会政策因素

部分学者从宏观经济角度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问题,徐步宇(2014)认为经济转型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供给问题是制约该群体就业和提升消费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宏观市场需求决定着农民工获取的工作岗位的数量、质量及岗位流动的可能性。宋月萍、徐彦(2012)研究发现新生代农民工流入地主要分布于东部地区,所从事的行业以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及服务业为主,而从事建筑业的比例相对于农民工总体而言有较大幅度的下降,这与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相对的,建筑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比较多,就业门槛低,而其他行业的岗位由于人员多,竞争大,此时一部分技术水平较低的农民工若不从事建筑业便可能找不到工作,形成就业困难问题。

还有部分学者将研究方向定位于政策因素,郭军(2012)认为我国是一个政策性导向很强的国家,因此每当国家针对农民工所实施一定的政策,势必会对农民工的就业趋向和就业环境产生重大影响。随着新生代农民工逐渐进入党和国家的政策视野中,国家政策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将会发挥越来越为重要的导向作用。

三、关于提升新生代农民工消费水平影响因素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1、研究数据来源渠道窄,研究方法单一

当前,我国统计机构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关注度不高,尚未形成具有规范统一口径的数据以供研究,因此当前研究新生代农民工消费问题的数据基本都来自于小范围的问卷调查,这就导致研究结果存在由样本空间和调研区域限制引起的不必要的误差。此外,研究方法也基本局限于对选取的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并给出政策建议的研究范式,方法单一,但这一局限性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很大的研究空间,可以丰富研究方法,提高数据准确度,以期提升研究的有效性。

2、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群体特色的研究不够深入

目前,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消费能力提升的研究大多集中于以上几个方面,没有拓展开来,应该与当前实际经济形势、经济发展新情况相结合。同时,应该对各个指标进行细化,而不是笼统的进行罗列,应该用区域、行业、性别等数据做支撑,加深研究层次。

3、尚未形成统一的理论认知

由于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形成时间不久,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理论认知。目前,学者们在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问题时,大多局限于消费认同理论和符号消费理论,显然并不能完整的解释该群体的消费问题。因此,未来研究的方向应该是,不仅要对现象进行分析,还要对这些问题的形成机制进行深入探讨,辅之以多样化的实证研究方法,以期形成更具解释力的理论。

(注:本文系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消费水平测定与扩展对策研究(项目号07130075)”系列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Forrier A.,Sels L.The concept employability:a complex mosaic[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2003,3(2).

[2] Fugato,M e.l K in ick,i A. J.,Ashforth,B.E. Employability:Apsycho-social construct,its dimensions,and applications[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04(65).

[3] Yorke,M.,KniSh t,P.T. Embedding Employability in to the Curriculum[M].H isher Education Academy,York,2004.

[4] H all Douglas T.The protean career:A quarter-century journey[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04(65).

[5] Brown,P,Hesketh,A&William s,S.Employability in a Know l-edge-driven Economy[J].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Work,2003(16).

[6] 唐有财:新生代农民工消费研究[J].学习与实践,2009(12).

[7] 纪江明、陈振营、赵毅:新生代农民工“二元化”消费方式与身份认同研究――基2010年上海市外来农民工的调查[J].人口与发展,2013(2).

[8] 刘胜:新生代农民工消费方式与身份认同研究――基于南京市的实证调查[D].南京理工大学,2010.

[9] 黄惠英、钟秋波:代际差异视角下农民工的消费结构分析[J].商业经济,2013(12).

[10] 严翅君:长三角城市农民工消费方式的转型[J].江苏社会科学,2007(5).

[11] 田圣炳:新生代农民工消费密码[J].销售与市场,2011(6).

[12] 赵娟: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问题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3(20).

[13] 罗恩立: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10(1).

[14] 赵继颖、孙茂阳、王永欣: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提升问题探究[J].世纪桥,2013(3).

[15] 刘光辉、张建武: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情况调查分析――基于天津、重庆的企业调查数据[J].宏观经济研究,2011(11).

[16] 罗恩立: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问题初探:一个分析的框架[J].经济问题探索,2010(3).

[17] 孙超骥、郭兴方: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行为研究[J].价格月刊,2010(11).

[18] 韩允:打工妹:流动的主体性――以ZT酒店打工妹为例[D].河海大学,2010.

[19] 于丽敏、王国顺:促进农民工消费对我国扩大内需的影响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9(9).

[20] 邢海燕、于伟、陈三妹:两代农民工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的比较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25).

[21] 清华:我国农民工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现代营销,2011(5).

[22] 国家统计局:2013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R].

上一篇:公考热与下海潮:基层公务员的独白 下一篇:低碳环保各种情感教育的潜移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