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名称文化遗产论文

时间:2022-05-29 02:03:01

非遗名称文化遗产论文

一、商洛市非遗名称的特点

我国文化部分别于2006年、2008年以及2011年确定三批部级非遗名录1000多项。通过对部级各类非遗名录的研究分析得知非遗名称通常具有两个明显特点:非遗名称中包含人名、地名、民族名等专有名词;非遗名称中包含中国文化特色词语。例如,牛郎织女传说、梁祝传说、鲁班传说、屈原传说、传说、庄子传说、观音传说等名称中包含人名;安塞腰鼓、临夏砖雕、青田石雕、西安鼓乐、绍兴酿酒技艺、景德镇手工制作技艺、紫阳民歌、北京评书等名称中包含地名;傣剧、壮剧、藏戏、布依戏、侗戏、回族民间乐器、满族民间故事、瑶族民歌、土家年、满族刺绣等名称中包含少数民族名称;琵琶艺术、古筝艺术、笙管乐、山东梆子、少林功夫、蒙古族呼麦、南音、秧歌、太极拳、那达慕等名称或包含或直接为中国文化特色词语。商洛市非遗是我国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其名称具有我国非遗名称的普遍性特点;但同时,由于受到地域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它也具有自身的特点。

(一)商洛市非遗名称具有规律性

商洛市各级各类的非遗名称构成具有规律性,大部分非遗名称由地名+属名组成。例如商洛花鼓、商洛民歌、商洛道情、镇安花鼓、镇安汉剧、镇安腊肉、镇安泥塑、镇安纸扎、镇安唢呐、洛南木偶、洛南麦秆画、洛南剪纸、洛南包谷酒、洛南砂锅、洛源豆腐干、商南香包、商南草鞋、商南火纸、山阳情歌、山阳民间故事、山阳婚俗、山阳酒话、山阳粉条、山阳孝歌、漫川菜肴、柞水渔鼓、商州灯彩、商州面花、商州刺绣、商州土布、黑龙口豆腐干、丹凤石刻工艺、丹凤民间歌谣、丹凤二黄、丹凤手工豆腐、丹凤草编等非遗名称的前半部分表明非遗项目产生的地方,后半部分表明其属性或类别。翻译此类非遗名称时,地名一般采用音译的方法,属名可根据其特点选用具体的翻译方法。

(二)商洛市非遗名称中包含地域文化特色词语

非遗名称中经常出现中国文化特色词语。这些词语为中国文化所特有,具有独特的文化信息内涵,因此翻译时很难在另一种语言中找恰当的对等表达[5]。例如,上述部级非遗项目名称中的“琵琶”“古琴”“笙”“梆子”“功夫”“呼麦”“南音”“秧歌”“太极拳”“那达慕”等词语都是中国文化所独有的,都属于中国文化特色词语。商洛非遗名称中有大量的地域文化特色词,如“商洛花鼓”中的“花鼓”,“洛南静板书”中的“静板书”,“商洛道情”中的“道情”“,商州狗娃咪”中的“狗娃咪”“,洛源糍粑”中的“糍粑”“,凤镇高跷”中的“高跷”“,柞水渔鼓”中的“渔鼓”“,洛南唢呐”中的“唢呐”“,丹凤二黄”中的“二黄”,“丹凤高台芯子”中的“高台芯子”,“镇安纸扎”中的“纸扎”,“商南火纸”中的“火纸”“,商南试马社火”中的“社火”等词语都为地域文化特色词语。该类词语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在目的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词语,因而形成了翻译的难点。

二、归化、异化理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英译

根据英国《翻译学词典》的定义,归化指译者在翻译中采用透明的、流畅的语言风格以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陌生感的翻译策略;异化指译者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陌生感,打破目的语语言常规的翻译策略[6]。归化、异化理论来源于德国思想家施莱尔马赫。1813年,他在演讲“论翻译的方法”中指出翻译无非两种方法:译者尽量不打扰读者而让作者靠近读者;译者尽量不打搅原作者而让读者靠近作者[7]。美籍翻译理论家韦努蒂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一书中正式提出归化与异化的概念。韦努蒂认为:归化主张将目的语读者放在首位,译者应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文化习惯,对原文采用同化手段,使译文符合目的语国家的主流价值观念、政治需求、社会规范等;异化主张将源语文化放在首位,翻译的目的在于让读者了解异国文化,译者应在遵守源语文化、语言习惯的基础上翻译[8]。异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抗文化自恋、文化移植、民族优越感、帝国主义以及种族主义,可以丰富目的语文化与语言,可以推动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有利于建构民主的地缘政治关系[7]20。如上所述,非遗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文化特征。非遗英译的目的在于让中国文化走出去,让西方国家了解中国文化,从而达到世界文化多元互补,和谐共进的格局。在非遗的英译过程中,译者应遵循“求同存异”的原则,避免用西方国家的文化、语言与意识形态替换、改写中国文化,抹煞中国文化的特质,模糊中国文化身份。译者应尊重、保留中国非遗中所蕴涵的文化信息,语言特色[9],应在保证译文可读性的前提下尽量保持其异国情调,从而激发西方读者了解中国文化的好奇心,推动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实现不同文化间的平等对话。然而,由于非遗名称中包含很多专有名词与中国文化特色词,因而一味地追求语言上的异化会导致译文的晦涩难懂,导致目的语读者无法理解原文或失去阅读兴趣,使得中国文化精髓无法在国外传播。因而,在中国非遗英译的过程中,译者应巧妙的运用异化与归化的策略,尽量做到文化层面的异化与语言层面的归化相结合[10]。

三、归化、异化视角下商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称的英译方法

商洛市非遗名称包含大量地名以及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词语,为了最大范围保留非遗名称所蕴涵的文化特色,译者可在异化策略的指导下采用音译兼直译或音译兼注释的翻译方法。

(一)音译加直译

音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词语用另一种语言中与其发音相同或相似的语音表示出来的翻译方法,音译通常用于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以及民族特色词语的翻译[11]。直译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的意义与语言形式,保留源语的异质特点,激发目的语读者的探索异域文化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因此为非遗名称英译的首选办法。商洛市绝大多数非遗名称由地名+属名组成,地名可采取音译的方法,大部分属名可采取直译的方法[12]。

(二)音译加注释

非遗名称中包含一定数量的文化特色词语,这些词语在目的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词语来表达。在翻译此类词语时,译者可采用音译加注释的翻译方法。例如,部级非遗项目“商洛花鼓”中“花鼓”是戏曲的名称。通过研究有关商洛花鼓起源、发展历史的资料得知:“花鼓”一词与“花”并无联系;“鼓”源于“锣鼓为该戏曲的主要伴奏乐器”。商洛花鼓融合了商洛本土的山歌、小调,兼收渭南、华阴秧歌、迷糊小调。由此可见,“商洛花鼓”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按照字面意思翻译不能准确的表达其文化内涵,因此可采用音译加注释的翻译方法,译为再如,市级非遗“洛南唢呐”中的“唢呐”为中国文化特色词语,英语国家没有与此完全对应的表演形式,因此可音译为但单纯的音译不易被目的语读者理解,故可加上表示类别或属性的词语“music”,该非遗名称可译为。另外“,商洛道情”“洛南静板书”“刘秀的传说”“丹凤曲剧”“丹凤二黄”“丹凤社火”“商南火纸”“柞水渔鼓”“洋芋糍粑”等非遗名称都可采用音译加注释的翻译方法,译文分别为

(三)意译

在商洛非遗名称中,部分非遗名称中的属名不能采取直译或音译的方法。这时,译者可在归化策略的指导下采用意译的翻译方法。例如,在翻译镇安县非遗名称“镇安纸扎”时,直译或音译的方法不能清晰地传达“纸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不能凸显该非遗项目所包含的重要信息,即“纸扎是用彩纸、竹篾等材料手工做成的祈福、祭祀用品[1]268。因此,译者可将其意译为“耍灯”是春节、元宵节期间流传在山阳县城乡的民俗文化活动,人们以该活动的形式,祈福祛邪,庆祝新年。。另外,“山阳三弦弹唱”“山阳粉条”“镇安跑驴”等非遗名称都可采用意译的方法,其译文分别为-以及在翻译非遗名称时,译者不能盲目地照搬非遗名称的字面意思,使译文陷入“死译”的绝境。译者首先应全面了解、深刻把握非遗名称所包含的信息与文化内涵;然后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与方法,尽量使得译名能够凝练非遗项目蕴含的重要信息,体现其文化内涵。

四、结语

非遗是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文化的精髓,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部分。非遗的翻译直接推动着一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异化策略的使用有助于保持源语的异质特点,保持不同语言的平衡地位,实现不同文化的和谐共进。因此在非遗的翻译中,译者应尽量使用异化的翻译策略,采用音译加直译、音译加注释的翻译方法。但同时,由于异化自身特点的限制,过度、盲目地使用异化的策略会导致译文的晦涩难懂。所以,译者在异化策略无法实现语言交流与传播的情况下可使用归化的翻译策略,采用意译、创译等翻译方法。

作者:田亚亚孙雪娥付丹亚单位:商洛学院

上一篇:地区人员建设专业技术论文 下一篇:图书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