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复制时代的文学改编

时间:2022-05-29 12:13:39

机械复制时代的文学改编

摘要:随着机械复制时代的深入发展,文学作品越来越受到影视作品的冲击,因此,如何让改编电影促进文学生产的发展就成了时下研究的热门话题。以瓦尔特・本雅明的艺术生产论为核心,结合小说《红高粱》的同名电影改编现象,论证文学影视改编的前提、方法、特点,在研究的过程中着重把握时代的特征,认识电影的独特性。通过探究发现,改编的前提是机械复制时代的到来,改编的特点在抓住电影的独特意义展现文学的魅力。

关键词:机械复制;文学改编;艺术生产

一、 文学改编的前提:机械复制时代的到来

(一)艺术生产为中心的理论基础。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本雅明认为,艺术创作过程与物质生产过程一样,艺术家就是生产者,艺术品就是商品,而艺术创作技巧就组成了艺术生命力。“一定的创作技巧代表了一定的艺术发展水平,而艺术生产者与艺术品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则组成了艺术生产关系。”①因此,一定时代的艺术作品和时代的审美需求及标准是密不可分的。“由于电影在很大程度上效仿、借用小说的艺术和叙述方式,其自身的叙事效果和社会心理功用与小说极为接近,文学作品因此自然成为重要的电影资源和议题。”②由此可知,文学作品和电影作品一样都是艺术生产的产物,通过艺术生产者的生产而存在,然而艺术作品的生产与表层的市场的消费需求及深层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息息相关,这就为文学文本改编为电影作品提供了理论前提。

(二)新兴艺术产生的环境因素。艺术模式的产生和发展需要一定的社会环境,因此对于艺术模式的探讨不能仅仅局限于艺术模式本身,更应把载体媒介放到整个环境中加以考察。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就会发现艺术的发展,不仅与所处时代的经济基础、社会环境、创作实践息息相关,而且与其载体媒介有着密切关系。就此而言,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电影艺术的大众化提供了物质前提条件,也是自然的事情。从电影的创作来说,原创剧本十分重要的,是电影拍摄的直接来源。但自90年代以后,由于电影工业的大发展,特别是电影的大众化,对于剧本的需求急剧增长。毫无疑问,文学艺术价值等等是将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的重要依据。但更不能忽视的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电影的普及创造了条件,促进了电影大众化的形成,面对需求大增的现状,优秀文学作品的改编成为电影的一个重要资源。

二、文学改编的特点:电影艺术的独特意义

(一)拓展的视野。电影艺术它所特有的技术手段丰富了我们的视觉世界,展现了我们日常视觉所忽略的东西,这是其他任何艺术无法相比的。③

以电影《红高粱》为例,电影中带给人最强烈的视觉体验是红色。影片中,九儿在密不透风的红轿子里出嫁,身穿红衣红袄红裤,顶着红盖头;在这片喜庆的红中,新娘子的沉默与周围的红色形成的躁动构成了鲜明的反差。这是一个命运凄苦的女人,用牺牲自己来换取家庭的生存,透过这样的形象,不难看出隐藏在九儿血脉中这种中国传统女性坚贞、善良、忍耐和顽强。土地是老百姓的根,而酒就是这片大地的馈赠,黑红的高粱怎能酿出血红的酒,这本身是违反自然规律的,但是影片中的酒,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古来有“九九女儿红”的说法,土地象征着孕育生命的女性,而高粱就是这片大地孕育的精魂,用高粱酿成的酒,象征着血红的生命,而影片的主角生于九月初九,叫九儿,九与酒同音,这更是象征九儿就是这股母性精魂所化身的精灵。电影通过技术手段展现的这种异于既存现实的东西,使现实世界中尚未出现的东西达到了超前显现。④这部电影通过红色的视觉体验传达的无疑是反对传统精神束缚,向往精神自由的追求,但是最值得肯定的是在传统中寻找失落的民族精神,在时代的前进中反思发展所带来的毁灭这种超越时代束缚的超前思想。

(二)艺术的创新。电影的出现是人类艺术活动中的一次革命。每一种创造而成的艺术形式都处于三条线索发展的交点上。⑤电影的独特之处在于满足了多种艺术相结合的要求,从摄影构图到人物塑造再到台词语言涉及了摄影、文学、美术等多种艺术门类。尤其在机械复制时代的传播上显示了无与伦比的优势,把艺术和科学相结合,更是拓展了电影的创作边界,发掘了电影的艺术内涵。

对电影《红高粱》中红色的分析,首先应该结合剧情发展来加以探讨,由火红到血红到日蚀下的惨红,每一个阶段都有其不同的深意,这些种种不同寻常、不合理性的红,一步步的见证了男女主人公的成长,由相识到相爱,由无赖耍横到肩担重责,由蒙昧的野性叛逆到爱国的大义凛然;其次也正是男女主人公蜕变进化的过程在吸引着观众不断地反思自身,结合自己的经历来参与故事的发展,这种互动的开放结构才是这部电影成功的关键。最后,还应看到一部成功的电影,必须具备的要素:一定要有一个或结构精巧,或引人入胜,或奇思妙想,或神秘莫测等特点的剧本,透过这个剧本我们能清晰地把握每个人身上所具有的或前进的或倒退的或停滞的人生轨迹,无论是象征的还是现实的,我们都能在其中吸收经验或汲取力量,让人们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结语

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在丰富电影内容资源的同时,也让文学走下神坛,走进人群,让人们得以再次亲近文学,只有亲身经历才能唤醒人们对文学的热爱;其次,文学总是代表时代的呼声,只有关注现实活在当下,才能反映人民大众的所看所思所感,电影无非是提供了一个渠道,让更值得关注的事物为人们所认识,让更美好的生活图景为人们所共享,其实这也是文学作品所应该呈现的。通过对机械复制时代特点的分析,对电影艺术的独特意义的认识,我们不难发现当今社会文学作品的发展有着自身独特之处,而文学的影视改编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创新发展的途径。同时,在当今社会,随着电子媒介传播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于影视剧作接受期待的增大,将文学文本转换为影视图本,必然要成为今天文学艺术生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⑥通过这两方面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可以达到文学艺术大发展的目的。(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学院文学院)

项目名称:赣南师范学院文学院本科生创新科研基金项目(GSWX-14-11-7)

参考文献:

[1][德]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王才勇,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12

[2]张琼.从文本述说的时代到述说文本的时代――论改编研究的跨学科视野[J].外国文学,2009(04)

[3]韩鲁华,马茹.从文本到图本:影视改编叙事转换及其接受――以《红高粱》和《激情燃烧岁月》为例[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04(02)

[4]曾忆梦.本雅明电影心理学理论与当代意义[J].重庆社会科学,2009(07)

[5]谭梅.本雅明的视觉文化观[D].上海大学.2008

[6]曾军.本雅明视觉思想辩正[J].学术界,2013(02)

注解:

①[德]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王才勇,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12

②张琼.从文本述说的时代到述说文本的时代_论改编研究的跨学科视野[J].外国文学.2009(04)

③谭梅.本雅明的视觉文化观[D].上海大学.2008

④曾忆梦.本雅明电影心理学理论与当代意义[J].重庆社会科学.2009(07)

⑤曾军.本雅明视觉思想辩正[J].学术界.2013(02)

⑥韩鲁华 马茹..从文本到图本:影视改编叙事转换及其接受――以《红高粱》和《激情燃烧岁月》为例[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04(02)

上一篇:中国民间美术色彩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下一篇:论艺术设计学中的创造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