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生活知识 授生物技能 明生命意义

时间:2022-05-29 06:44:32

教生活知识 授生物技能 明生命意义

摘要:“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是《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确定的四大基本理念之一。从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探究创新及模拟决策能力、形成科学精神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对新课标“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理解以及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关键词:课程标准;生物教学;生物科学素养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指出:“生物科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本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生物教学要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一、教生活知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科学素养的提高,是建立在掌握科学的基础知识之上的。教学要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结合教材内容,利用本地学生常见的生物资源,渗透于课堂教学中,使学生能够合理地将所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及个人生活中去。如讲人体营养物质代谢,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疾病实例,使学生了解科学膳食的方法,以保持身体健康。

二、授生物技能,注重动手实践和探究创新

重视实验教学、培养探究创新实践能力也是新课标的最大特点之一。实验操作能力是诸多能力中最基本的。验证实验中实验操作能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和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技能;探究实验培养的科学方法和创新能力是科学精神的灵魂,是构成科学素养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善于创造“科学研究”的气氛,激励学生大胆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开展探究学习,努力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特别是培养创新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滋味。

三、渗透STS思想,教会学生模拟决策

STS指的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强调的是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的关系及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人类发展中的应用。新课程在教材内容中渗透了STS教育,教学中可通过教材中的各种素材、栏目及活动进行STS教育,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重大公共事件进行STS教育。引导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参与讨论、辩论和决策,甚至向相关部门提出建议。如,怎样待日本大地震时期民众抢购食盐恐慌,三鹿奶粉、双汇瘦肉精、地沟油上餐桌等事件中折射的公共食品安全管理问题等,都可以创设情境,模拟决策,使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融于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之中。

四、明生命意义,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价值观

1.关注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科学的本质和灵魂。培养学生科学精神,要充分发挥生物学史的教育作用,利用科学史“故事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生物学家的生平和事迹,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和价值观的教育;通过对一些经典实验和逻辑分析的再现,如“光合作用的发现”“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让学生体验生物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中学习科学家的思维方法,达到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目标。

2.引导反思,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过去教学比较注重知识的掌握,而对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重视不够。教学要利用真实、复杂的学习环境和情境,引导学生反思,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从而发展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热爱科学的思想情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帮助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如介绍我国把空心莲子草、水浮莲等植物,作为动物饲料植物引进,结果分别变成了无法控制的恶性杂草和南方水域的一大灾害的事例,引导学生思考引入外来物种要谨慎,提防外来入侵种的危害,让其思考尊重生态平衡、尊重自然规律、科学决策的重要性。那么,他们就能理解为什么不能随便走私进口水果。利用这些生动的实例引导学生去思考、去鉴别、去理解我们所生活的这个自然和社会千丝万缕的联系,形成他们自己的价值观与思想。这才是学生真正需要具有的生物学素养,这可能也是比教给他们具体的知识、技能更为重要的教育真谛。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汉阳一中)

上一篇:灵活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增强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实... 下一篇: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