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导入的技巧

时间:2022-05-29 06:08:17

浅谈小学语文课导入的技巧

俗话说:“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通过多年的教学,我深刻体会到,巧妙新颖,引人入胜的导入,可以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很容易让学生进入学习氛围。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由此可见,导入环节不容忽视。那么,怎样才能够达到“课伊始,趣即生”的效果呢?我觉得我们应该重视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即使是简单的导入语也要讲究艺术魅力。在教学中我不断探索,总结了几种比较有效的导入方法。

一、歌曲导入

音乐能使人心情愉快,心态放松。在课堂上能让学生放下紧张地心情,轻松地进入课堂。如果选择了合适的音乐,学生能跟随课文的感情基调使喜悦更加喜悦,悲伤更加悲伤。学习《第一次抱母亲》时,我播放《母亲》这首歌曲: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为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三鲜馅有人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动听的音乐萦绕在孩子的耳畔,把他们带回了甜蜜的记忆中去,尽情的享受着浓浓的母爱。在歌曲的尾声中我动情的问:“在我们的记忆中,母亲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我们是在她温暖的怀抱中长大的,被母亲抱在怀里的感觉真好!可是,又有谁主动抱过自己的母亲呢?”简单的交流之后,很多孩子惭愧的低下了头。见到此情此景,我又说:“是啊!作为子女我们有愧于他们,其实,今天还有一位朋友和我们大家一样感同身受,让我们一起学习《第一次抱母亲》。”孩子们带着对母亲的爱戴、尊敬、愧疚之情进入学习状态。又如《春雨》、《赶海》、《草原》都可以用歌曲导入。

二、直观形象导入

小学阶段的孩子,由于年龄小,他们对直观形象的事物更感兴趣,记忆更加牢固。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用好事物投影、多媒体课件、挂图、事物等辅助手段。小学生喜欢看动画,尤其喜欢生动鲜活的形象,一提到这些他们就会产生共鸣。在进行口语交际《自我介绍》的教学时,我截取了《大耳朵图图》中的一段视频,“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位老朋友,想知道他是谁吗?看!他来了。”(播放视频)孩子们个个兴高采烈,看罢又问:“你们都发现了什么?”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大家说的真好!像图图那样就是自我介绍。”然后相机板书课题。通过这段视频既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又给学生起到了具体的示范作用,对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实物导入也很有趣。在教学《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时,我准备了一片大大的荷叶。上课伊始,像变戏法一样展现在孩子面前:“看我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大大的荷叶。“它又有什么用呢?”让学生拓宽思维,各抒己见,也为学习课文作铺垫。“有个小朋友特别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伸出手和老师一起板书完整课题吧!”顺其自然导入新课。

三、故事导入

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他们是在故事的陪伴下长大的。耳熟能详的传统民间故事、富含哲理的寓言故事、耐人寻味的成语故事、生动有趣的小故事……这些故事孩子们都能讲出几个,可是依然百听不厌。如果在课堂上用故事导入,肯定能抓住孩子的心,在教学《麻雀》一课时,跟着深情的音乐我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孩子得了肾病,生命垂危,需要换肾才能继续活下去。孩子的妈妈不顾自己虚弱多病的身体,毅然为自己的孩子捐肾。故事讲完我动情的问:“孩子们,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显然故事已经触动孩子的心灵深处,一个无私又无畏的高大的母亲形象展现在他们面前。我继续引导:“是啊,人类伟大的母爱催人泪下。那么,小动物之间有没有这种浓浓的亲情呢?”学生一边沉浸在浓浓的母爱中,一边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这种导入方法能够为新授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四、解题导入

一篇课文的题目就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它常常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许多课文往往抓住了题眼也就抓住了课文的中心,也往往成为破题开讲的“切入点”,具有牵一发带全身的作用。在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时,我首先引导学生:“说说从课题中你发现了什么?或者说这篇文章的课题和以往我们学过的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是引用别人说的一句话,并且感情很强烈。”“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强烈的感情读好这句话。”我指导学生抓住“必须”读好课题。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善于引导学生质疑,不断地运用已知去探索未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我趁势问道:“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纷纷质疑:“这句话是谁说的?”“这句话是在什么时候说的?”“为什么说这句话,结果呢?”孩子们质疑完我进一步引导:“想知道答案吗?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到课文中找找答案吧。”这种导入巧妙地提出了学习任务,创设出了探求知识的情境。

五、谜语导入

与之相比,猜谜语导入更能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表面上看似一则简单的谜语,实则是与所讲课文息息相关。出谜之后,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去积极思考谜语的谜底究竟是什么。我在讲《春笋》时是这样导入的: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希望大家认真听,看谁最聪明,第一个猜出来。“头戴节节帽,身穿节节衣,年年二三月,出土赴宴席。”学生很快猜出是春笋。于是我又说:“你知道刚出生的春笋是什么样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春笋的文章,名字就叫《春笋》,就让我们走进春笋去看看这个神秘的伙伴吧。”这样学生既感兴趣,又保证猜谜不会远离主题,反而会紧跟课文内容。又如在教学《放飞蜻蜓》时,我让学生猜“小飞机,纱翅膀,飞来飞去灭虫忙,低飞雨,高飞晴,气象预报它内行。”在教学《荷花》时,我让学生猜“一个小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衫,坐在绿船上。”一个小小的谜语,让学生撞击出思维的火花愉快的进入学习状态。

六、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在教学口语交际《劝说》时,我说:“你们喜欢看小品吧,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品。”孩子们都瞪大了眼睛,“不过我需要你们的帮助,”我说:“我扮演一个爱吸烟的爷爷,要找一个人扮演孙女来说服爷爷不要抽烟。谁愿意?”孩子们争先恐后的举起自己的小手。我们表演的很精彩,在孩子们的掌声中我说:“孙女用尽各种方法成功的说服了爷爷,这就叫劝说。”顺手板书劝说两个字。接着我又问:“在刚才的过程中谁劝的更好呢?为什么?”这样提出问题,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情绪,敢说、敢做、敢评,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活动中去。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个好的开端它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导入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导入方式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只要教师深入研究,就能设计出精妙的导语,最终达到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

上一篇:提高健康体检者体检质量的探讨 下一篇:创新驱动视角下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