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化学课堂教学的自我超越

时间:2022-05-29 01:55:16

探索化学课堂教学的自我超越

文章编号:1005-6629(2008)07-0035-03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新课改背景下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中心教学理念,摒弃了传统的以教师为核心的传授式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师生角色的转化,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于长期来已经习惯了传统教学方式的广大教师,需要尽快适应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活跃学生的思维,达到教学的最大有效性。这就要求我们对自己长期形成的教学方法、特点和模式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优化,要敢于和善于挑战自己已有的教学习惯,在教学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我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探索超越自我的几条有效途径是:

1注重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开放性地实施课堂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式和过程由于过分强调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而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一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两个重要因素,因此教学效果往往不很理想。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我认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开放性的教学方式,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思维、质疑、探索、提问,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例如:在讨论浓硝酸强氧化性,用铜片与浓硝酸反应时,同学们会看到反应产生大量红棕色气体,但溶液的颜色变为绿色。我们讲课和书本上都说生成了Cu(NO3)2和NO2。同学们质疑:“Cu(NO3)2溶液应该是兰色的,而生成的产物是绿色的,产物应该不是Cu(NO3)2”。我首先表扬了该同学勤于思考、敢于质疑的精神,然后让学生观察,一瓶纯净的浓硝酸,另一瓶是实验室常用的浓硝酸,同学们看到:纯净的浓硝酸是无色的,但实验室常用的浓硝酸呈棕黄色,结合前面学习的硝酸不稳定性,得出结论:实验室常用的浓硝酸呈现棕黄色是因为部分浓硝酸见光分解产生了红棕色NO2溶于其中。然后让同学们想想,兰色与什么颜色混合会显示绿色?同学们恍然大悟,原来绿色是反应产生的红棕色NO2与反应产生的兰色 Cu(NO3)2 混合后表现出的颜色。据此,也证明了浓硝酸与铜反应生成的气体就是NO2,瓶中空间观察到的红棕色气体并不是生成了NO再与空气中的O2反应形成的。接着,我在上述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适量水,同学们看到溶液从绿色变成了兰色。结合教材:3NO2+H2O2HNO3+NO,因硝酸和一氧化氮都是无色的,加深理解了前面学的知识。这样应课程和教材需要自然形成的开放式课堂教学,大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探索、求真、大胆质疑的科学精神,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和积极性。在教学中,经常有同学设问,如:“浓硝酸和浓硫酸都能与铜片反应,如何理解浓硝酸的氧化性比浓硫酸强?”“铜与氯气反应生成棕色的烟,老师说棕色的固体是CuCl2。把CuCl2溶于水应该是物理过程,为什么会看到变为兰色的溶液?老师平时经常讲,物质的性质是由物质的结构和本质决定的,显然溶液应该是CuCl2的水溶液,但老师为什么却说氯化铜溶液呢?”我就启发同学回顾,无水硫酸铜是白色固体,硫酸铜晶体呈兰色,把无水硫酸铜溶于水得到兰色溶液;把Na2SO4溶于水得到无色溶液,说明SO42-溶于水是无色的,由此可以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和结论?如此,这些教材中没有涉及的问题,在开放性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质疑和讨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2注重激励学生的探究意识,捕捉学生课堂中的闪光点

作为一名优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被自己课前设定好的教学程式所束搏,要能够灵活驾驭课堂,善于随时捕捉对教学有利的因素,以适应学生发展和教学的实际需要。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都会碰到下列情形,如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会因某种操作,产生与书本介绍不同的实验现象,当学生发问时,你如何对待?如果我们一再回避甚至批评学生,会挫伤学生敢于探索、敢于思维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前几年,全国理科班的教学中,学生在做浓硫酸与铜反应的实验时,发现的现象并不全如老师分析的那样,当学生对溶液中有黑色沉淀物发问时,我没有认为这是对教学的干扰,而是深为学生的仔细观察、探究好学、强烈的求知欲望而高兴并因势利导组织学生讨论。在排除了铜在该条件下把六价的硫还原为低价S2-再与铜离子结合的可能性后,另一个可能就是CuO。CuO为什么会不溶解于浓硫酸呢?同学们的求知和探索的欲望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大家纷纷提出见解,最后归纳为是否因为硫酸太浓,影响了硫酸的电离而不能使CuO溶解?如果是这样,把硫酸稀释,CuO应该溶解。这样,不但课上得很生动,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求知欲,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有些学生甚至回家还在查阅资料。之后,学生们经常会对教材或课堂教学提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如:乙炔的性质实验中,当乙炔气体通入溴水中,有学生看到有少量淡黄色固体生成,通过分析讨论,是电石中少量的CaS水解生成的H2S与溴水作用生成了硫单质的结果。然后我们进一步讨论如何消除H2S的干扰?同学们纷纷提出了不同的建议,有的提出用酸性高锰酸钾,有的选用NaOH溶液,有的建议用CuSO4溶液等。讨论后,我们否定了用酸性高锰酸钾,一致同意选用CuSO4溶液。其优点是:除杂完全现象明显,还可以判断H2S是否除干净了等。又如学生问,浓硫酸与足量的铜反应,为什么实际产生的SO2气体明显小于理论量?稀硝酸与铜的反应真的一点不产生H2吗?等等。对有些属于大纲要求的内容,我尽可能安排在课堂上讨论,而对有些超纲的内容,我就在竞赛辅导班中进行探讨。如:稀硝酸与铜的反应,我们应用Nernst方程式进行推算,使同学们进一步确立了物质的变化是有条件的和量变到质变的辨证思想。通过这样的学习讨论,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该班学生在我任教近二年中,在化学学科竞赛中有20多人次获得了市级和市级以上奖项。

由此可见,一堂好的教学课,教师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而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应不断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要善于捕捉学生在教学进程中闪现的智慧和亮点,这要求教师要有敏感性、慧眼和睿智。教师的经验、敏感性、慧眼和睿智来自于教师的综合素质。

3注重开发和利用生成性教学资源,深化课堂教学

任何一名教师,都很注重教材在教学中的地位,注重知识讲授的科学性、系统性、关联性和完整性,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关注学生的愿望和要求,要关注动态的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我在教“化学反应速度和化学平衡”一课时,经常是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摸索和寻找规律。有一次,在学生实验后讨论平衡的移动,我们归纳出:在FeCl3与KSCN反应的平衡体系中,增加FeCl3或KSCN的浓度,都会使平衡正向移动,溶液的颜色变深。这时有一名学生提议:“老师,为什么不讨论增加生成物的浓度平衡逆向移动?”而且他当场演示了在FeCl3与KSCN反应的平衡体系中加入KCl固体,溶液的颜色明显变浅了。我在肯定了这位同学敢于探索,大胆发表观点的精神和做法后,紧接着请同学们在FeCl3与KSCN反应的平衡体系中分别加入KNO3固体和NaNO3固体,看看会有什么现象。结果大家发现溶液的颜色也变浅了,显然Na+和NO3-离子与该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成分没有任何关系,为什么也使溶液颜色变浅呢?学生们求知的欲望被调动得空前高涨。接着我们分析了该反应的实质,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为:Fe3++SCN-FeSCN2+……。显然K+、Cl-等并没有参加反应。那为什么溶液颜色变浅了呢?我简略的介绍了盐效应,并说明这不是我们现在要求掌握的内容,但提示同学在考虑问题时要抓住事物的本质。事后,这位同学为了弄清原因,查阅了不少资料和书籍,最后写了一篇有关盐效应的文章,当年在中学有关科技杂志上发表。这样的教学,不但完成了教学目标,而且开发和利用了课堂上发自学生内心需要的生成性资源,把教学又提高到了一个层次,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达到了比预期更好的教学效果。

4注重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我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架设桥梁”的方法实施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都有这样的体会,讲授同样的教学内容,采用同样的教学方法,在A班,教学意图很容易实施,教学很流畅,互动效果也很好。但到了B班情况就不完全一样了,用A班的方法在B班就不那么流畅,互动也不如A班好,在很多教学环节中我们需要进行铺垫和启发引导等等。作为一名优秀教师,在课前的教学设计中应该充分了解和考虑到学生的这些差异,科学地设计和安排教学进程,合理地“架设桥梁”,并要随课堂教学实施过程的变化随时作相应的调整。教学过程中要采取“小跨度、扶一把、多铺垫”的原则,充分调动和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活动和学习积极性,只有学生的思维被充分激活起来了,才能保证教学产生预期的效果。例如:进行高中化学“盐类水解”这一节内容的教学时,在理科班的教学中,我采用的过程是:引出问题―通过一组探究实验―分析归类―抓住实质―讨论互动―引出定义―阅读教材―演绎推理―找出规律―举一反三―归纳小结等,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对于普通班,由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相对于理科班要弱一些,我采取的方法就有些不尽相同了,我把“探究实验”改为“引导―探究实验”,并用一些知识的铺垫引出定义,又把“阅读教材”改为“同桌议论”等等,这样把原来“实验―探究”式的教学和“启发―引导”以及“指导―完善”等教学模式有机地整合起来,渗入“多架桥、扶一把”的方法,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由此可见,课堂是一个形式上的封闭体系,尽管每一节课都有教学要求、目标和教学过程的事先设计,但我们千万不能完全被某些设定、框架和教学程式所束缚,因为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开放的、互动的过程,学生的思维和实际需要是开放性的和多变的。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会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并使教学适应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这样的教学才会达到最佳状态。为了适应现代化教学发展的需要,作为一名教师应该要有不断学习、不断优化、不断超越自己固有教学方式的勇气和胆量,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从教学的必然王国走向教学的自由王国。

参考文献:

[1]Donald R.Cruickshank, Deborah L.Bainer ,Kim K.Metcalf. (时绮等 译)教学行为指导 [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145-237;299-344.

[2]施其康. 化学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51.

上一篇:依据课标整合教材 创新设计引导探究 下一篇:基于“问题――建构”的概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