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理解中的信息认知研究

时间:2022-05-29 12:56:21

语篇理解中的信息认知研究

摘要:随着语篇语言学的深入研究和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语篇特定信息的把握在语篇解读中的重要性。本文从语篇的文化语境、语篇信息度、语篇组织中的隐喻功能、语篇连贯中的关联理论几方面来探讨特定的信息认知对语篇理解的作用。

关键词:语篇;信息认知;语境;隐喻;语篇连贯;关联理论

中图分类号:H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11-0119-03

语篇理解与各种语篇信息有着密切联系,为了准确解读作者意图,读者不仅需要具备一些社会文化知识和有关专业领域知识,还需要借助特定的语篇信息,诸如:文化语境、语篇信息度、语篇组织中的隐喻功能、语篇连贯中的关联理论等来推理。语篇的信息结构反映了人的认知规律。语篇理解的过程就是将头脑中的知识结构、知识类型有序地组织起来,并具体运用到语篇中加以认知的过程。

一、语篇的文化语境

语言的使用离不开语境,任何语篇都是特定语境的产物。在对语篇解读过程中,没有对语篇生产者赖以生产语篇的语境的正确认知,就不可能对语篇做出符合作者意图的解读。可以说,上下文构成了书面语篇的语境。交际双方共有的知识、经验以及交谈时所处的背景构成了口语语篇。书面语篇是读作者一种特殊的交流形式。在这个过程中,读者如果能深切感受作者在上下文中所表达的语境意义及篇章所涉及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文化,就能真切地欣赏作品的内涵,体会到作品的深刻性。[1] Steffensen[2]曾经在美国学生和印度学生中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了印度社会文化对学生解读语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具备印度社会传统文化、风土人情知识的美国学生,尽管语言能力较强,但在解读篇章上远远不如英语语言能力较弱的印度学生准确、到位。原文是:Premas parents didnt know clearly about what they should do with it. However they agreed that the boy could see Prema. In that society they felt fortunate.

让两组学生读完后很快发现:印度学生能准确理解人称代词“they”在篇章中的所指。第三个“they”指的是Prema的父母。根据印度传统文化和习俗,未经岳父母同意,未婚夫妇在婚前不能相见。但当Prema的父母看到未来的女婿非常懂规矩、守传统、尊重长辈,就同意他们相见,而且在当今社会能有这样的女婿,他们感到非常幸运。但美国学生不了解这一文化,认为,第三个代词“they”指的是Prema和未婚夫。因为从字面意思看,婚礼前岳父母允许他们见面对新郎新娘来说是幸运之事。

可见,在解读语篇时,读者不仅要具备与文本相匹配的语言理解能力,而且语篇的文化背景、读作者共有的知识、情景和参与者的主观因素,即语境都是解读篇章的必要条件。在篇章理解中,首先要具有较强的文化语境认知能力,认识到文化语境的作用。因为读作者往往在文化语境,也就是共有的文化知识方面存在一定差异,能准确把握语境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读者语境认知能力较弱,就无法对上下文信息准确认知,甚至字面意思都不能清楚把握。最终不可能去欣赏语篇风格和语言内涵。其次,读作者要共同创造一种语境。也就是说,作者要努力使用交际双方共有知识为读者提供一个容易实现交际目的的上下文;而读者要积极主动使自身的共有知识被激活,再结合交际过程中随时出现的各种信息,和作者一起建立成功解读篇章的语境统一体。

总之,无论是解读口头语篇还是书面语篇,读者不仅要准确认知作者设置的语境因素,同时要积极创造有利于理解的相关语境。

二、语篇的信息度

语篇构成的标准之一就是其信息度,语篇信息度是指语篇接受者对语篇信息认知高于或低于期望值的程度。读者对上下文信息度的认知程度直接决定了是否能成功地接受语篇,欣赏作品内涵。

语篇的信息度可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信息是出现概率最大、读者可预期性最强的言语所传递的信息。这种语篇的信息价值很小,读者容易预期,轻松解读,但往往因缺乏趣味性而被读者忽略。第二等级信息是通过常见的、标准的语言形式表达的信息;语篇生产者常选用这类信息来提高语篇信息度和可读性。第三等级信息是语篇接受者很难预期的信息范围, 和已有知识和理解力相差甚远,需要逻辑推理,解读起来艰难而缓慢,有时降低了可读性。[3]

语篇信息处于第一等信息度时,表述方式过于琐细,其信息不大。稍加修改,信息度就可提高到二级程度,可读性随之增加。

例如:

1)He woke up at six, but lied in bed for ten minutes. Then he put on his sweater, his trousers, his shoes and got out of bed.

2)He woke up at six and few minutes later, he got up.

相比之下,1)的描述过于冗余,无效信息过多,从认知效率方面考虑,往往被语篇处理者所压制。而2)的描述简洁概括,足以使人满意,信息度等级上升,处理者对这类信息会积极加以采用。

第三等级的信息度和第一等级的信息度相反,它具有很强的不可预期性,读者在认知过程中会感到信息不时中断,语篇结构中好像缺少了许多成分。整个文章知识模式与接受者头脑中存储的知识模式不相符。解读起来困难重重。接受者不得不必须进行理据寻搜、逻辑推理,去发现信息意义何在。

1)Please phone us when you dig or you can not later.

2)Before you dig the underground, pay attention to not breaking the cable, otherwise you can not make any phone calls.

1)内容简短含蓄, 意思很难确定。 “dig” 是指挖什么? “You can not later.”是指不要干什么? 信息度高,意味深长,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但读者需要挖空心思去捉摸,很难解读。2)内容清楚,意思明了,但相比之下信息度较低,因此趣味性和刺激性也大大降低了。

总之,任何语篇或多或少都具有信息度,无论篇章接受者对形式和内容有多高的信息预测性,总会遇到不可预见的变式。因此,读者要尽可能使自己的认知程度和篇章的信息度相吻合,并随时根据篇章内容做出自己的努力,准确把握信息度,再结合一定的语境因素就能成功解读篇章。

三、语篇的隐喻功能

有效地解读篇章离不开对语篇组织中隐喻功能的准确认知。语篇生产过程中,运用隐喻功能的语言表达手段能够体现作者语篇表达的简洁性和经济性。通过预测读者的认知能力,作者会用自己熟悉的事物来隐喻读者较陌生的事物,构成一个从已知到未知的过程。在篇章信息组织过程中,这也是一个从已知信息到未知信息的发展过程,这种信息流的形成会有效促进整个语篇的产生与发展。[4]作者使用隐喻的表达形式还能自然地引出新话题,不仅能使篇章组织有效衔接,为新信息的出现提供了一个切入点,更重要的是使上下文自然连贯,混为一体。

例如:

People in this town established the Business Federation as a firm house. The donation from some local companies every year provides its foundation with a stronghold. The support from the government is like the roof of the construction.

本句中“house“是中心隐喻,其他三个画线词围绕这个中心词构成隐喻链,相互关联,为语篇组织提供了一种策略。这种阐述方式可以使篇章的主题意义前景化、主位化,有助于读者思路的连贯。

还有,语篇组织中的人际隐喻功能也可以使篇章更加衔接和连贯。

People may say that the weather in the areas along the coast is acceptable, because it is cool in summer time and not very cold when winter comes. However, it is also terrible that ocean wind feels moist both in summer and winter.[5]显然,情态动词“may”用在这里有效地为下句话设置了个语境,和连接词“However”自然衔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隐喻作为一种语言形式、一种情感方式,表达了人们对自然及周围世界的理解。远取诸身,近取诸物,在语篇生产中,无论是相互作用,还是语义选择或是空缺填补,隐喻都是不可缺少的成分。因此,从语篇组织的角度去认知隐喻、分析隐喻功能能够帮助读者更有效地解读语篇。

四、语篇连贯中的关联理论

随着语篇语言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看重语篇连贯的重要性。建立在语义关联基础上的认知推理能很好地解释语篇连贯。根据认知语用学,关联理论就是言语交际行为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是有目的、有意图进行明示和推理。在书面语交际中,明示就是作者要明确地向读者表示语篇生成的意图;推理是读者通过对作者运用明示手段所提供的信息的认知去推断作者的意图。就是说,作者在语篇生成过程中表明他有某种传递信息的意图和传递信息意图的目的。读者要对这种关联性付出加工和努力。[6]语言学家认为,关联理论建立在两条原则上, 一是认知原则, 二是交际原则。在人类认知系统中关联原则反映的是本能和潜意识的内容,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解释力。因此,语篇的连贯性与语篇接收者的认知程度有很大关联,读者在解读篇章时不断寻求关联性,语篇的连贯性就产生于这个寻求过程中。基于关联理论,有语言学家对语篇连贯的认知模式也做了进一步探索。发现在这种模式框架中,语篇生成中的语境包括两个方面:1) 各种输入的信息,包括视觉、听觉、嗅觉等信息;2) 大脑中语境知识会被输入信息激活,又向语言系统传递和输入。语篇中涉及的信息的线性排列会激活语篇接收者的心理操作,并以此创造语篇连贯关系。 如: A: How do you think of my coat? B: The color is nice. 这两句话的连贯性在概念中涉及两点: 1)“上衣”(coat)和“颜色”(color)是直接连接的;2)回答可以是褒扬:It looks beautiful或It is nice. 也可以是批评:It doesn‘t look beautiful或It looks strange. 因为 “上衣”——实体和“颜色”——实体的一种性状,是可以连通的,因此“coat”和“color”也是连通的。

可见,语篇接受者如将篇章中的概念和关系有效结合起来进行认知推理,语篇连贯性的理解就不难实现了。

语篇理解中,读者不仅需要了解内容、语言表达形式,还需要了解语篇的文化语境、语篇信息度、语篇组织中的隐喻功能、语篇连贯中的关联理论等认知体系。它是读者和文本之间通过互动进行交流的过程,即读者运用思维活动和认知模式从文本中构建文本的意义。因此,成功的第一和第二语言读者一定要能够采取特定的信息认知行为来提高对语篇的理解效果。在解读语篇时,读者要尽可能把握语篇的文化语境,了解语篇信息度,分析语篇组织中的隐喻功能,再结合语篇连贯中的关联理论预测即将出现的信息,不断验证和确认预测,采取各种认知策略来成功理解语篇。

[参考文献]

[1]刘辰诞. 教学篇章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Steffensen, M.1986 Register, Cohesion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J]. Applied Linguistics Vol. 27, No. 3. 

[3]侯春杰. 语法隐喻的篇章实现功能[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 (3).

[4]魏在江. 隐喻的语篇功能[J]. 外语教学, 2006,(5).

[5]熊昕. 语法隐喻的语篇衔接功能[J].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 (4).

[6]Dan Sperber & Deirdre Wilson.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165.

上一篇:新农村利益关系视阈下农村伦理文化的构建 下一篇:论企业绩效评价与激励机制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