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力三环节:营造健康纤维市场环境

时间:2022-05-28 11:02:01

加力三环节:营造健康纤维市场环境

纤维及纤维制品是我国主要农产品和工业经济产品,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类产品和出口创汇产品,其质量的优劣甚至还影响到消费者个体的身心健康和安全。作为该类产品的主要质量监管机构,纤维质量监督部门又是如何履行法定职能,保障广大消费者身心健康,为政府分忧解难的呢?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江西省纤维检验局市场部部长、九江市纤维检验所所长何海林。

记者:何所长,你们作为纤维及纤维制品类产品质量监督的职能部门,主要做了哪些工作来把好这些产品的质量关呢?

何海林:的确,你所说的这些产品在我国目前确实是非常重要的农产品和工业经济产品。我国每年仅棉花产量就有700万吨,约占世界产量的20%,是世界纺织原料产品的主要生产国,纤维制品(如服装等)也是我国主要出口创汇产品之一,我国不仅解决了13亿多人的穿衣问题,还为世界人民提供了各式各样的服饰用品,中国制造的纺织服装产品走向了世界各国的各个角落。

我们纤检机构主要是做好纤维及其制品的生产企业、国内贸易企业的质量监督和检验工作,从源头把好产品质量关,重点把住生产企业产品质量监督、市场商品质量监管、集团采购产品质量三个关键环节的监督检验。

近年来我省纤检机构主要针对纤维制品重要原料之一的棉花、直接影响婴幼儿健康的毛绒(布制)玩具和婴幼儿服装、涉及敏感问题的学生服、絮用纤维制品、羽绒服及其他服装、毛巾类生活必需品等进行了产品质量监督抽查,通过组织系列专项检查,有效地打击了制售伪劣纤维及纤维制品的不法分子,净化了江西省纤维及其制品的市场环境,为深入开展执法打假、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中小学生健康,开创江西纤检工作新局面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得到了政府的肯定和社会的好评。

掌控源头,把好棉花质量关

随着国家棉花流通和检验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从2008年初开始,江西省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棉花加工企业逐步将压力为200吨的打包机更换成400吨以上的大型打包机,并改造相关加工设备,棉花加工环节的质量将由专业纤检机构进行仪器化包包检验,并对每一包经检验的棉花实行质量终身跟踪制度(每一包棉花可以上网查询到相关质量信息)。

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促进了规模化生产,大大节省了人工物力,提高了棉花加工质量,增加了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了国家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加快。预计到2009年改革完成后,江西省将由历史高峰期的211家棉花收购加工企业减少到仅剩下25家左右。为了搞好这项改革,江西省根据国家部署已制定并下发了《江西省棉花质量仪器化检验五年发展规划》,在江西省纤检局,一个现代化高配置的棉花仪器化公证检验实验室已经顺利建成并投入使用(该实验室已成为部级实验室),为促进江西省棉花质量提高、推进纺织行业经济发展、提高棉农经济收入奠定了基础。

记者:去年江西省在纤检工作方面是如何确保原材料质量关的?在棉花收购等环节上监督工作有哪些改进?

何海林:江西仍然是一个农业省份,棉花是我省的主要农业经济作物之一,2008年江西省棉花播种面积约为7.4万亩,籽棉产量达35万吨(折皮棉约13万吨),其中九江约占全省的75%。棉花是江西纺织生产的重要原料之一,江西省棉花种植在全省纤维产品的比重最大,因此抓好棉花质量监督是做好纤维质量工作的前提。为此,江西省纤检局于2008年7月制定了《江西省2008年度棉花质量监督检查和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并发各地市纤检所。2008年江西省纤检局充分调动地市纤检机构的积极性,在我省棉花主产地九江与地市所联合检查,协同办案,既整合了人力、物力资源,又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强化了工作的针对性。检查中着力解决纺织企业反映强烈的异性纤维、混等混级、包装及标识不规范、货证不同行、加工超水棉等质量问题,重点打击“两小一土”、以次充好和掺杂掺假行为。

2008年度江西省纤检局对不履行“挑拣排除异性纤维”法定义务的企业进行质量信用评定时实行“一票否决”,并根据本省实际情况,在总结往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在收购环节按照异性纤维“入厂不入仓”、“首查不罚”的原则进行监督检查。

记者:在实施了“入厂不入仓”、“首查不罚”的监督检查原则之后,是否还有质量跟踪机制?

何海林:我们建立健全了一整套质量跟踪管理办法。具体的做法是:2008年江西省纤检局对全省每家棉花加工企业均建立了质量信息档案,企业每年的质保能力审(复)查记录、质量监督检查记录、公证检验质量情况、被投诉举报核查记录、兄弟省市信息反馈及上级通报等质量状况在企业质量信息档案中均有完整记录,江西省纤检局综合各类情况依据《分类监管办法》及《实施细则》对企业进行质量信息分类,确定其质量信用等级,对不同类别的企业实行采取不同的监管措施,从而达到扶优扶强、打假治劣的目的,提高了监管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2008年9月份还组织专门工作小组对全省获证的96家棉花加工企业进行了质保能力复查。经复查有80家企业符合质保能力要求,有4家企业质保能力不完备,责令其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整改,对12家完全丧失质保能力的企业取消了质保能力证明,并建议有关部门取消其棉花加工资格证。对10家新申请棉花加工证的400吨企业质保能力进行了审查。从审查复查情况看,我省棉花加工企业数量出现了逐年减少的趋势,呈现出优胜劣汰的现象,继续参与市场竞争的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实力增强,质保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通过改革整顿,全省有4家企业被评定为A类,76家企业为B类,4家企业为C 类。

在做好棉花质量监督的同时,江西省纤检机构还加强了茧丝质量监督检查和公证检验、麻及化纤类纤维的检验等。

消灭 “杀手”,让不合格毛绒玩具和婴幼儿服装远离儿童

记者:在加强毛绒玩具和婴幼儿服装的管理理上,你们是怎么做的?

何海林:毛绒玩具是许多婴幼儿的最爱,常常被用来安慰孩子们忧郁的情绪,陪伴孩子们度过快乐童年。但毛绒玩具一度成为美丽的“杀手”,劣质毛绒玩具严重损害了孩子们的身体健康,保护婴幼儿的身心健康是纤检的重要工作。

江西省纤检局连续几年对毛绒(布制)玩具进行了质量监督抽查。2008年二季度共抽查了40批次产品,仅有15批次的产品标注了生产企业名称及地址。标称生产企业所在地为广东、江苏、福建、上海、湖南等5个省(市),其中广东省占15%。抽查依据GB 5296.5―2006《消费品使用说明 玩具使用说明》、GB 18383―2007《絮用纤维制品通用技术要求》、GB 9832―1993《毛绒、布制玩具安全与质量》进行检验。检验项目包括:使用说明、不可拆卸的小零件拉力、填充物安全卫生要求、原料要求。2008年二季度抽查的40批次产品质量合格率为0。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使用说明不合格40批次,不合格率为100%;2.不可拆卸的小零件拉力不合格12批次,不合格率为30%;3.填充物安全卫生要求不合格8批次,不合格率为20%;4.原料要求不合格4批次,不合格率为10%。

抽查结果表明,毛绒、布制玩具的质量状况令人担忧。质检人员发现在这些产品中有很多是三无产品,还有不少使用低劣原料,严重影响婴幼儿和儿童的身体健康。鉴于消费者在采购活动中无法辨识产品质量的优劣,我们建议消费者最好购买标注有生产企业名称和地址、安全警示和年龄范围,以及所用材料(面料和填充物)的成分和含量的产品。建议有关部门应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大执法力度规范玩具市场,还广大消费者一个满意的毛绒、布制玩具市场,让不合格玩具不再成为儿童的美丽“杀手”,使不合格毛绒玩具远离可爱的孩子们。

上一篇:提升我国棉花产业国际地位的关键点 下一篇:将民生信息化贯彻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