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我国棉花产业国际地位的关键点

时间:2022-08-07 06:07:06

提升我国棉花产业国际地位的关键点

反映棉花国际地位的最简单的实现指标是棉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它反映一个国家棉花出口的整体竞争实力。

影响我国棉花国际地位的主要因素

(一)受制于棉花进出口体制。建国后,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明确了棉花属于一类商品,所有播种、收购、定价、供应、储备、进出口等环节都实行国家指定性计划管理,由国务院统一领导,棉花进出口由中国纺织品进出口总公司统一管理,进出口棉花均统一按国家收购价结算,实行统一经营,统负盈亏,即对棉花实施统购统销政策,并将其一直延续到1998年。这期间,国家十分偏重于国内的棉花生产和供给,基本是以行政的方式和手段控制棉花进出口。计划管理过程中,依据上年度的棉花产量和当年度的期初库存量制定本年度的棉花进出口的计划,这就出现了棉花进出口量的变化与生产量之间至少有一年的滞后期,从而会出现当年产量下降,进口量反而减少或者出口量增加的逆向调控的结果。所谓棉花的“进出口”,实际上是为了调剂国内棉花余缺,把棉花进出口简单地理解为国内调节供需平衡的“蓄水池”,从根本上未想到参与国际竞争。

(二)不断增加的国内纺棉需求限制了棉花出口。1982年前,我国纺棉需求的20%左右是依靠进口,而且对进口棉花无论是以什么价格进口国家都给予大量财政补贴,以国内同等级棉花的价格调拨给纺织企业,因而不管国棉使用与否,我国纺织企业均获得的是世界上几乎最廉价的纺棉供应,加之我国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使我国纺织品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统计,从2000年到2006年,纺织规模以上企业数由19000户增加到39000户。以纺纱为例,从1993/1994到2004/2005的12年间,我国的纺纱产量由495万吨上升至1103万吨,同期需要纺棉由403万吨上升至774万吨,而同期我国棉花产量分别是374万吨和632万吨。有专家认为,“十五”期间,纺织工业投资年均增长40%,全国棉纺能力从2000年的3400万锭增加到2005年的7500万锭,增长了一倍多。

(三)国产棉花质量缺乏竞争力。我国进口棉花的95%以上是纺织原料,最大的进口来源国是美国,约占进口总量的50%。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例,其棉纺织品、服装出口约占全国同类商品出口总量的1/3,但外商投资企业所需原料的60%以上是进口原料。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国产棉的质量指标不能满足纺织生产要求,国产棉的类型比较单一,匹配性较差,主要表现为95%以上的国产棉仅适合纺18.2~14.6 tex纱,缺少长度在31 mm以上、断裂比强度在25 cN/tex以上、马克隆值在3.7~4.2之间的适合纺9.7 tex以上高档纱的棉花,也缺少纺29.2 tex以下纱的原料。另一方面是国产棉在流通环节因质量标准监管不严、检验技术落后以及人为的原因,异性纤维含量高。根据2001―2004年度全国公检细绒棉发现异性纤维的比例按重量计算分别为22.27%,23.13%,23.89%和20.95%。“异性纤维”的存在既增加了纺织企业的生产成本,又影响了纱线和棉布的外观,导致纺织品质量下降。其次是棉花一致性差,我国一个产棉区往往有十几个棉花品种,收购时各品种混收,结果造成棉花产品一致性很差,同级棉不同批次、不同棉包的产品等级均存在较大差异。

对提升我国棉花国际地位的建议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我国棉花能否在世界市场上获取优势利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如何提升我国棉花的国际竞争力水平。

(一)棉花经营战略转移。在传统的棉花经营战略中,将棉花国内市场隔绝于世界市场之外,对棉花的发展偏重于利用棉花国际市场的资源,忽视了国际市场需求对我国棉花可持续性发展的良性刺激作用。入世以来,我国棉花的经营体制尤其是棉花进出口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已由完全的垄断经营过渡到市场准入,因此要以提高棉花的竞争力为中心,及时掌握世界棉花市场的行情动态,制定正确、灵活的国际市场销售策略,积极主动开拓国际棉花市场,借用网络营销方式,以减少棉花在世界棉花市场上的流通环节和存储成本,降低流通费用,积极兴办境外棉花企业,带动棉花出口贸易的发展,努力实现棉花资源配置由单一的国内市场封闭型配置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相协调的开放型配置转变;从依靠传统技术转向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转变;从劳动密集向劳动密集与资本和知识密集相结合转变;棉花增长方式由增产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二)提高棉花质量竞争力。国际棉花市场的竞争主要是棉花质量的竞争,因此应以提高棉花质量为中心,全面提高我国棉花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1.区划棉花种植结构,改善棉花遗传质量。我国植棉区域辽阔,棉区分布从北纬19°到45°,各生态区的棉花品质各有其特点。因此,要引导棉农按照不同的品种质量分区域种植:新疆是我国棉花种植的优势区域之一,产量高,色泽好,平均强度与国外主要产棉国棉花强度处在同一水平上,适宜作为纺32支纱为主的原料生产基地;长江流域棉区,棉花一般是成熟好,马克隆值偏高,要立足能生产适纺60支纱的优良品种这一实际,最大限度地发挥本区域优质棉的种植优势。在同一棉区的不同省区也要根据其生态特点进行合理区划:如安徽省,沿江棉区要以优质棉基地县为核心,抓好绒长29~31 mm的“高等级”棉生产,突出解决质量中纤维偏粗、马克隆值偏高等问题;在部分县、市发展陆地中长绒棉(绒长31~33 mm)和高比强棉(25 cN/tex)。淮北棉区重点抓好绒长29 mm左右的棉花生产,突出解决“霜后花”比重过大,影响棉花品质的问题;江淮棉区重点发展中短绒棉(绒长25~27 mm)、高比强棉。经过努力,将沿江棉区建成以生产高品质棉花为主,适纺50~60支纱的原料生产基地;淮北棉区建成适纺40~50支纱的原料生产基地;江淮棉区建成适纺32~40支纱原料生产基地。与此同时,要全面实施统一供种、统一种植、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的方针,逐步形成一批“一县一种”,从根本上改变品种混杂、混收的现状,通过改善棉花遗传质量,使棉花达到纤维品质高、一致性好,不仅能够满足纺不同档次纺织品需要的优质棉,而且能够提高棉花质量的国际竞争力。

2.杜绝异性纤维,提高棉花市场质量。各级涉棉部门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棉花市场质量控制。在棉花加工过程中严格按棉花国家标准加工,并设立清理异性纤维的工序等,加大控制“异性纤维”的力度,提高棉花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三)适当限制国内棉纺织品的生产。从“八五”到“十五”,我国国内用棉量由500万吨左右增加到1000万吨。但是,生产的产品质量、档次还远不如发达国家的产品。因此,当前急需调整棉纺织品结构,提高棉纺织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用优质的棉纺织产品参与国际竞争,对质次价低的棉纺织产品应严格控制出口,以此控制棉纱产量,促进棉花产品多走出国门,增强国际竞争力。

(四)强化政府服务职能。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棉花生产条件,实现棉花生产的稳产、高产和优质,增强棉花国际竞争力。2.加强信息服务。建立和完善信息服务体系。以主产区的优质棉基地县为依托,进一步完善棉花信息库和棉花信息网络,为生产者、经营者提供优质的科技信息、市场信息和辅助决策信息。为科学地衔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增强棉花国际竞争力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3.培育龙头企业。棉花龙头企业,可以是生产企业、科技企业,也可以是中介组织。以龙头+基地+农户+市场等特定的产业范式推进棉花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以解决当前棉花科研、生产、经销、加工脱节现象。4.加速棉花标准的国际化进程。近年经过多次修订的细绒棉标准才逐步靠近国际惯例,重视棉纤维的断裂比强度、马克隆值等指标。我们认为:棉花标准修订这只是第一步,关键是标准的贯彻、实施。

有理由认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国和消费国,我国的棉花标准应该是国际上最先进、最权威的。要让我国的棉花标准在世界上有威信、有说话权,这一切都必须由政府协调、推进。

(作者单位:南京审计学院管理学院)

上一篇:设计应“云”而生 下一篇:加力三环节:营造健康纤维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