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社区生态功能分区与规划建设研究

时间:2022-05-28 06:42:20

新型农村社区生态功能分区与规划建设研究

摘要:以延安市延长县安沟乡新型农村社区为例,选取坡度、起伏度、植物多样性等生态因子进行生态适宜性及敏感性分析与评价。结合景观功能与结构相互作用理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等方法,分析了安沟社区的生态功能空间差异。借鉴景观格局整体优化的方法,将社区划分为生态保育、生态管护和生态建设单元,并针对各生态单元区的特点指出了相应的发展方向及优化调控措施,最终提出景观格局优化方案,以作为未来新型农村社区景观生态建设的参考。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区 生态功能分区 生态规划 生态治理 黄土丘陵沟壑区

Abstract: The new rural community to extend the county safety Gou Xiang Yan'an City, for example, to select the slope and undulation of plant diversity and ecological factors such as ecological suitability and sensitivity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Landscape function and structure interaction theory of ecosystem services function evaluation method, analysis An ditch community differences in ecological function space. Learn from the overall landscape pattern optimization method, the community is divided into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and ecological 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 and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unit, and for ecological unit area features pointed out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and optimize control measures, the final proposed landscape pattern optimization program, as a reference for future of rural communities landscap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Keywords: partition of the new rural community ecological functions ecological planning ecological control in loess hilly and gully region.

中图分类号:[F299.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传统的小流域治理虽较多考虑了土壤侵蚀,但对作为水保工作实施主体的乡村居民及聚落分布考虑不周。对于黄土丘陵区的乡村聚落,已有研究关注其类型、趋向性、内部组织、平面形态、空间结构、分布密度与规模、动态演变及经济特征等方面 [1-5],对乡村生态建设单元有一定的关注[6、7],但仅限于聚落分布的自然生态影响因素的研究,因而与小流域治理结合程度不高,以致于村镇规划和水土保持工作的实施效果欠佳。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黄土高原的生态建设必须要重视人类社会的影响,规范人类活动,减少人为压力,并根据不同水土流失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生态建设,减缓自然压力[8】。经过多年治理,陕北黄土丘陵区土壤侵蚀程度已经下降,未来生态治理重点将逐步转移到对人居环境的建设,因此开展生态分片建设研究十分必要。

1 研究区概况

1.1 基本情况

安沟乡地处延安市延长县城东南25公里处,其地理位置为:东经109°56′48″~110°9′10″,北纬36°21′29″~36°33′7″。全乡辖25个行政村。本次规范围为安沟乡中心社区,包括安沟、东卓等16个村,人口规模5156人,面积136.9Km2。社区土地肥沃,光照时长,属暖温带干旱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冷暖干湿明显。规划区内有水库一座,为安沟水库,坝址延河一级支流安沟河下游,距县城15公里。

2 生态环境保育

应用GIS技术,在分析研究区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生态服务功能,生态敏感性的基础上,划分了规划区的生态建设单元,并提出规划区生态建设的基本框架。

2.1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2.1 .1 生态环境脆弱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机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来自外界的干扰,保持自身的平衡和稳定。但是,不同类型、不同状态的生态系统对外界干扰的反应是不同的。在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干扰或压力下,生态系统偏离动态平衡状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发生变化,正常的功能受损,这就是生态脆弱性。安沟社区属复合生态系统,其生态脆弱性不仅取决于系统内自然要素变动的强度与频率以及相应的敏感性和可承受程度,同时也受系统中人类活动的影响。该区生态脆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基质脆弱性。该区属以黄土为基质的环境单元,在流水作用下,极易产生土壤侵蚀,形成各种劣地景观,使土地生产力下降,生态功能退化。

自然干扰脆弱性。自然干扰主要表现为暴雨,这是该区主要的灾害性天气,多发生在夏季,因其具有突发性和猛烈性,加之规划区内地形破碎、汇水面积小和土质特殊等因素,极易造成强烈的水土流失、滑坡等灾害。

人为干扰脆弱性。事实上,人为的扰动是不可避免的。人类要考虑居住择址的问题,首要选址靠近自然河流、沟谷廊道,以便于其能量流和信息流的交换与转移。其次,当沟谷廊道附近的土地不足以支撑社区居民生活的必要空间需求时,塬面斑块的存在,便成了第二选址。随着社区居民发展需求的增长,所引起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间的交换与转移变得更加频繁与剧烈,自然廊道的功能渐显捉襟见肘,此时,人为创造的廊道——道路系统便随之产生。道路系统廊道的出现,一方面增强了斑块之间的定向交流,另一方面却也成为自然斑块与基质交流的障碍与屏障,例如,硬化道路的出现,阻挡和减少了如蚯蚓等小型动物的空间迁移。社区居民必须考虑其生产的发展,进而产生生产性扰动下的农田斑块。农田斑块之所以靠近生活性斑块,是出于耕作便利性的要求。但生产性斑块在生活性斑块的基础上,进一步挤占了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栖息空间,并由此形成了具有空间异性的现状景观格局。而社区化之后,景观格局中的自然要素和人为要素将产生一定的分离。此过程可以总结为:生活性斑块、生产性斑块和道路廊道系统,在自然景观格局的基础上,一方面加剧了自然景观格局的演化与变迁,其结果是产生了具有空间异质性的景观格局,但同时,也威胁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安全性。

2.1.2植被结构简单

规划区近几年生态建设力度加强,植被得到一定恢复,覆盖率逐年提高。历年来累计退耕58665.15亩,其中退耕还林30619.55亩,荒山造林28045.6亩。但种植树种单一,栽种苗木质量差,成活率较低;治理中重工程轻草种、重治理轻管理现象普遍,长此以往,易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多重浪费,而且极易挫伤民众的积极性,最终制约社区生态建设。社区植被方面,下部陡坡多为以天然灌丛为主的黄草坡,中上部以人工刺槐林为主,局部种植侧拍,阴坡和凹坡分布少量山杨、油松等。塬地、阳向缓坡和梯田基本为果园。从植被类型空间分布看,除灌丛外,其他类型多为单优势群落,并集中连片分布,景观单调,特别是刺槐林因种植密度高,前期生长迅速,造成土壤水分的大量消耗,造成土壤干层,后期生长减缓,甚至出现“小老树”,其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大打折扣。这种生态植被布局,其水土保持功能作用虽然突出,但在维持生物多样性、空气调节、美化环境等方面,服务功能不能有效发挥,亟待作进一步的改良和调控。

上一篇:浅议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 下一篇:液压传动在汽车上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