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幼儿基础素质是幼小衔接的最佳结合点

时间:2022-05-28 02:10:22

发展幼儿基础素质是幼小衔接的最佳结合点

摘 要: “幼小衔接”一直是社会、教育关注的焦点和许多家长关心的问题。对“幼小衔接”的理解,有些教师和家长缺乏正确的认识,偏激地认为是“知识准备”。于是,主张提前让孩子系统地学拼音、写字、做算题等。以为这样做才能为孩子的入学学习打基础,殊不知,对学前儿童来说,学习知识还不是他们的义务,而发展幼儿的基础素质比“知识”更重要,它是学前儿童日后上学学习和发展的动力基础。本文以发展幼儿的基础素质为视角,探讨“幼小衔接”的新思路。

关键词: 幼儿 基础素质 “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问题是长期被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幼小衔接工作做得好,有利于儿童入学后的适应和今后的健康成长,有利于义务教育的普及和质量的提高。研究“幼小衔接”是一种趋势,一种理念,一种责任,关键在于有充分的认识,找准“幼小衔接”的基点。本文从发展幼儿的基础素质来探讨“幼小衔接”新思路,以供同行和家长探讨。

一、对当前“幼小衔接”存在问题的分析

幼儿从“学前”进入“小学”跨两个时段,从幼儿身心发展看,是从学前期向学龄期发展的过渡期,存在有连续性和阶段性,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在学习任务、学习方式和生活制度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客观上造成了幼儿入小学后的不适应,这些不适应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学习适应困难。

主要反映在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等非智力因素方面。如:不会主动学习、不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不会问、不敢问、不想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握笔和写字的姿势不规范等。这一不适应的困难与素质教育目标之一的“学会求知”、“学会学习”的理念是不一致的。

(二)社会性适应困难。

主要反映在任务意识与完成任务的能力、规则意识与遵守规则的能力、独立意识与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上。因而刚入小学的学生独立管理自己学习和生活的能力很差,经常出现丢三落四的现象,如:用完东西不会收拾、自己的事情不会自己做,不会主动与人交往,胆小怕事,缺乏自信和竞争意识等。这一不适应的困难与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的“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与发展”、“学会合作”的教育理念也是相悖的。

(三)身体适应困难。

主要反映在不习惯小学连续上课的方式,原有的生活规律被打乱了,感到比较疲劳,自由活动少了,因而会出现许多的不适,如:食欲不振,睡眠不足,体重下降,频频生病等现象。[1]这一不适应的困难与身心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相符合。

二、理解“发展幼儿的基础素质”的内涵,更新“幼小衔接”的理念

发展幼儿的基础素质主要着眼于幼儿的全面发展,不在于幼儿学习了多少知识,掌握了多少技能,而是为形成良好的基础素质促进其全面、和谐的发展。即良好的体能素质;良好的个性;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良好的道德情感、社会情感、审美创新倾向等基础素质。可归纳为四个方面:身心健康素质、探索创新素质、社会性素质、审美塑美素质。[2]发展幼儿的基础素质,体现了未来社会和教育对人才发展的要求,是“幼小衔接”研究的新视角。

(一)转变以发展智力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观,树立以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素质教育观。

受传统的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重“上课”轻“游戏”倾向的影响促使幼儿教育的“小学化”现象。这非但不能提高幼儿入学的适应能力,反而会出现适应困难。从素质教育观来看,学前儿童入学准备是全面素质的准备,包括身体、学习和社会性适应等方面。教师和家长最关心的是学前儿童的学习,最苦恼的是他们的社会适应性能力,而学前儿童的身体素质和社会适应性能力对入学后的学习又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幼小衔接”应是全面的衔接。基础素质教育强调发展幼儿的主体性和个性,强调培养幼儿的各种能力,注重幼儿的全面发展。即既要发展幼儿的智力,又要重视幼儿的个性,发展其非智力因素。如:活泼开朗愉快的健康心理,浓厚的学习兴趣,科学的学习态度,勤奋好学的学习习惯,坚强的意志等;既要强健幼儿的体魄,又要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教他们学会做事;既要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又要重视幼儿高级情感的培养,使其成为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人。这一素质教育观与“幼小衔接”的全面素质准备的理念是一致的。

(二)重视发展幼儿的基础素质,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当今中国及整个国际社会广泛认同的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幼儿教育是面向全体幼儿,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它包括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近期目标是帮助幼儿做好上学准备,主要在必要的社会适应性、学习适应性、身心素质及良好的习惯、态度、技能和能力等方面帮助他们打好基础;远期目标是培养幼儿适应未来的基本素质,以适应一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使幼儿今后成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发展的高素质的现代人[3]。可见,发展幼儿的基础素质,是未来教育的主流、目标和内容,是影响幼儿一生的教育,是新教育理念和终身教育思想的体现,也是“幼小衔接”工作应树立的理念。

三、探讨“发展幼儿基础素质与幼小衔接”的关系,提高“幼小衔接”的再认识

发展幼儿的基础素质,概括而言,就是主张幼儿的适宜发展、主动发展、均衡发展、和谐发展、个性和共性发展。它与“幼小衔接”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成正比的关系。下面分别从发展幼儿基础素质的四大方面来看。

(一)发展幼儿的身心健康素质,是保证幼儿日后学习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这是幼小衔接的前提。

身心健康素质涵盖了与身心健康有关的各方面的因素,从幼儿的身心特点出发,注意幼儿生长期的身体发育、身体机能发展、身体保健、心理保健等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注意幼儿身心潜能素质的开发,为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奠定物质基础。这是幼儿日后生活、学习和成长的要本保证。这一素质发展与否,直接影响到幼儿日后生活和学习的质量的高低。特别是上学后出现的学习适应问题,很多因素是由身心健康所决定的。如:身心不健康――影响学习兴趣、态度、能力,从而导致厌学等连锁反应。

(二)发展幼儿的探索创新素质,是保证幼儿日后学会学习的核心基础――这是幼小衔接的基础。

创新是民族发展的灵魂,探索创新素质是个体发展中应具备的品质,探索创新素质突破了传统智育目标的局限,不只是简单地学习一些基本知识和技能,而是以培养探索创新精神为核心,注重在探索和操作中对学习的态度、信念、创新理想的精神追求而达到学会学习的境界。学会学习是现代人应具备的素质之一,在探索中让幼儿摸索学习方法,发现知识奥秘,从而培养学习能力、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这一素质发展与否直接影响幼儿日后的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多少。幼儿入学后出现的学习适应困难,不是因为掌握知识多少所致,而主要是因为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欠佳。显然,发展幼儿的探索创新素质是保证幼儿日后学会学习的核心基础,也是“幼小衔接”的基础。

(三)发展幼儿的社会性素质,是学前儿童向学龄儿童顺利过渡的社会基础――这是幼小衔接的桥梁。

社会性素质突破了传统德育目标的局限,注重培养幼儿的社会意识、规则意识、任务意识、交往意识、爱心意识等。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学习,是人生一个转折点,是他们系统掌握关于自然与社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开始。这些开始的顺利过渡,社会性素质的发展能帮助幼儿形成优良的社会品质,如:幼儿上学后的独立生活和学习、竞争意识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坚强的毅力和耐挫折的能力及交往能力、有爱心学会合作、学会分享、学会助人等优良品质,均决定于社会性素质的发展和提高。这一素质的发展是弥补“幼小衔接”中社会性适应不足的欠缺。“幼小衔接”能否顺利,并非看孩子学到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社会性适应的强弱。提高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技能,对幼儿顺利上学起桥梁的作用。

(四)发展幼儿的审美塑美素质,是培养幼儿积极向上的情感基础――这是幼小衔接的关键。

情感基础是生活、学习、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积极的情感使人向上,催人奋进,能形成“爱上学、爱学习、爱生活”的良好情绪和情感;消极的情感使人沮丧,心灰意冷,易产生厌学情绪和情感。审美塑美素质以大美育观为指导,超越了艺术美育的局限,从教育哲学关于“美学的基本理论”中所得的美育任务(包括欣赏美和创造美两大方面,细分为感受美、理解美、创新美、体现美等,体现着审美和实用相结合的要求)来看审美塑美素质目标的定位,它不仅是培养幼儿对美的感受、鉴赏、创新的能力,更重在净化、美化人的自身,建立美的情操、美的理想,培养积极的情感,引导幼儿探索和寻找真、善、美的本质和规律,在感受美、表现美的体验中发现美的真谛,促使美的情感的升华,萌发追求真、善、美的理想、愿望。这一素质的发展,对培养幼儿日后热爱生活、喜欢上学和学习的积极向上的情绪和情感起到关键作用。

综上所述,发展幼儿的基础素质,使他们拥有健康的身心、旺盛的精力、活泼开朗的性格,对学习充满浓厚的兴趣,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较高的学习能力,积极适应日后生活、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及具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真正为入小学打基础。由此可见,发展幼儿的基础素质是“幼小衔接”的新思路,是“幼小衔接”的最佳结合点。

参考文献:

[1]陈幸军主编.幼儿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80.

[2]张学琴.“关于确定幼儿素质教育目标的几点意见”一文.(文稿).

[3]饶淑园.“论可持续发展下的幼儿教育改革”.学前教育研究:99-2.

上一篇:论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 下一篇:趣谈俄罗斯人的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