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孤独感研究进展

时间:2022-05-14 01:10:51

大学生孤独感研究进展

摘 要: 大学生孤独感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广泛关注,主要涉及对大学生孤独感的概念和理论的探讨、孤独感测量、影响因素及应对方式、干预方式等内容。尽管学者们在此领域作出很多贡献,但该领域还是有待于成熟的。

关键词: 大学生 孤独感 应对

1.引言

大学生群体是我们社会中起着重要作用的群体,因此大学生的成长就一直是社会重点关注的对象。特别是在两次高校扩招以来,就业竞争压力渐现增大,为使得国家和个人的良性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测试成为每个高校稳定发展之必备课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子网络时代走进许多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手机的大量普及代替了书信、口头交流的不便,而这些也带了负性影响,大学生出现了种种类似存在的虚空、孤独、郁闷等心理现象或内心体验。

关于孤独感,研究者最先关注的是老年孤独,老年人大部分已脱离工作岗位,儿女也已成人,生活中社会交际和自身生理或心理功能的衰退给老年人造成不小的压力。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在成人孤独感研究的推动下,对儿童、青少年孤独感的研究开始萌芽。目前,国内外关于孤独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孤独感的概念、影响因素、预测指标的测量和对孤独感的干预方式。

2.孤独感及其相关概念

孤独与独处和孤单是三个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的概念。独处是自愿、主动的孤单状态。许多创造性活动就是在独处时发生的。如卢梭创作《爱弥儿》时就是在一个小农庄思考的结晶。孤单是指周围没有其他人交流的状态而不是身体上的独自一人,例如放假,独自呆在房间,外面下雨又出不去。孤单的客观状态可能使人积极地利用独处的时间,也可能会使人体验到不愉快的孤独,甚至有他人在场,个体也可能会感到孤独,因为这是一种主观状态。国内外关于此概念的研究从三个理论角度来表述的,(1)从人类需要的角度:Sullivan(1953)把孤独感描述为与人类的亲密需要或密切的人际需要不能得到满足的不愉快的体验有关。还有Weiss(1973)指出孤独感不是独自一人引起的,而是因为缺乏某种明确的、需要的人际关系的结果,或者是对缺乏提供具体关系的反映。(2)从认知加工的角度:Perlman(1982)提出,当个体渴望的社交关系模式和实际的社交关系模式存在差距,个体对此状态的认知会感到孤独。(3)从行为角度:个体在社会交往中,对一些必要的社交技能缺乏反应或产生不充分的反应,社交关系得不到强化。周宗奎就对儿童的孤独感与同伴关系的研究,同伴关系对孤独感具有预测作用。此外,Earl J.Ginter(1995)通过跨文化研究孤独感的情感方式,研究表明孤独感是个多维度的概念,主要归结为情感孤独和社交孤独。

大学生作为从青少年逐步过渡到成人的具有相当可塑性群体。大学阶段是个体发展出强烈而广泛的社会性和情感性需求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离家求学,地理的迁移打破了已有的社会关系网和人际资源网,使亲近感和归属感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这样在大学里认识朋友的愿望就会使新生加入各种社团,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在公共场合与陌生人交谈等。Booth(1983)指出大学生在新的学校环境中建立了稳定的社会支持网络,社会疏远感和孤独感就会有所减少。有研究也指出,自我效能感与社会支持网络相关,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友谊或同伴关系维持状态就长。还有研究者认为,孤独感是个体在社会交往中,由于自我效能感低不能维持交往关系,导致个体产生主观的负性体验。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Bandura最早提出来的,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自我效能感在80年代,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也得到了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Bandura认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但他关于强化与传统的行为主义的强化的看法不同。他认为,行为的出现不是由于随后的强化,而是人们认识了行为与强化之间的依赖关系后对下一步强化的期望,他的“期望”概念也不同于传统的“期望”概念。传统的期望只是结果的期望,而他认为除了结果期望之外,还有一种效能期望。结果期望指的是人对自己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如果人预测到某一特定行为将会导致特定的结果,那么这一行为就可能被激活和被选择。例如,个体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只要交往就会可能形成友谊或同伴关系,个体就可能去交往。效能期望指的是人对自己能否进行某种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即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推测,它意味着人是否确信自己能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当人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他将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去进行那一活动。例如,学生不仅知道去交往就有可能形成友谊,而且感到自己有能力去交际,并能很好地去维持它,这样他或她就会进行这一活动。如果他或她能获得这个社会网络支持系统,自我效能感相应的增强。

3.大学生孤独感的影响因素研究

关于大学生孤独感的影响因素研究者大都是与其它心理现象或行为相关角度来探讨。Anderson等人(1990)在研究大学生自我责备概念形成时,通过对两个大学生样本的相关研究发现,行为或性格的自我责备归因类型都能预测孤独感。Warren.J.mes对青少年研究发现,孤独感强烈的人对待婚姻的态度是悲观的,表现出更多的自恋,对别人的谈话、活动很少反应。WIeiss特别强调社会孤独(社会网络支持系统)向外和情感孤独(主观负性体验)向内,具体表现为心理状态呈悲观态势,不适当的自我逃避、对社会关系冷淡,这两种孤独与自尊有关,自尊程度高,孤独感较低。Alfons.Marcoen(1985)研究了儿童和青少年的孤独感。通过孤独感量表和社会计量测验(如果面临孤独,你第一个帮助人物的选择是父母、朋友、其他),研究了儿童与父母间、朋友间的孤独,第一帮助任务选择、社会敏感度发现同样选择父母的儿童,孤独感存在年龄差异。第一帮助选择父母的儿童比第一帮助选择朋友的儿童在父母与儿童间的孤独感较少。孤独感作为一种多维度体验,家庭的功能影响因素如父母监控、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的孤独感间关系密切。李彩娜(2007)通过对青少年家庭功能知觉差异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发现,知觉差异水平与孤独感呈线性关系。还有研究者研究表明女性大学生体验到更少的孤独感是亲情孤独感和社交孤独感。多数人认为适合男性的人格特质多与成就、事业有关,适合女性的人格特质多与情感、人际有关,这是社会性别角色的期望。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人格也在发生变化,变的开朗化,会找宣泄的方法,所以体验孤独感较少。黄才炎(2006)通过大学生手机短信交往行为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发现,朋友友谊关系的孤独感与手机短信交往行为存在显著相关,从手机短信交往行为能显著地预测到大学生对朋友关系的孤独程度。大学生由于在青年期闭锁性心理的影响,形成既渴望友情又对友情交往怯步,手机短信给予一部分学生倾吐烦恼的平台,但这种交往行为并不能代替实际交往。当然,个体的气质类型也会影响到孤独感,一般我们认为情绪比较敏感的人更容易在朋友关系上体验更多的负性情绪。此外,文化因素也会影响到,不同文化环境下,对朋友的功能的理解是不同。

4.大学生孤独感的应对策略的研究

对于孤独感来说,个体采取什么样的应对策略直接影响着孤独感的严重程度与其后果。根据已有的研究,不同文化环境、年龄阶段以及不同人格特质、人们孤独体验程度不同,所使用的应对策略和程度也是有差异的。Rokach等(1998)采用自编孤独感应付方式问卷调查了633名大学生和普通百姓的孤独感应对方式。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有效的应付方式分为六种:反思和接受、自我发展和理解、使用社会支持网络、躲避和否认、信仰宗教、增加活动。Qualter(2003)提出一种基于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发展互惠友谊、克服自我挫败思维模式的学龄儿童的孤独感应对方式,并建议教师采用以全校或全班为基础的方式进行干预。Shaver等研究发现人们用的最多的是积极的个人活动、寻求社会和联系、消极逃避。邓丽芳、郑日昌等(2007)研究发现气质类型、孤独感应对策略因子对孤独感以及气质类型、孤独感各因子对孤独应对策略分别构成显著回归效应。具体来讲,男女在应对策略上存在差异,男性倾向于消极应对如抽烟、喝酒等,女性倾向于积极应对如购物或找朋友诉苦等。气质类型偏向社会性的个体与偏向情绪性的应对方式也存在差异,社会性的个体倾向参与社会活动,主动与他人建立关系,对他人的情感反应也呈积极状态。而情绪性的个体积极应对的程度要弱一些。另外,有的研究者对大学生孤独感群体采用团体辅导的形式来训练其社交技巧和建立,有利于社会活动的氛围,经过团体辅导活动之后,让学生填写自我效能感问卷,发现这种方式是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5.展望

尽管国内外学者对大学生孤独感的研究很多,但是在孤独感概念上没有达成一致认识,即使这样仍存在一些共同的本质内容,那就是肯定大学生孤独感是一种痛苦的体验、一种主观认知、一种相对稳定的多维系统。大学生孤独感的影响因素除常见的学校、家庭、社会外,还应该扩展到文化因素,对大学生孤独感的预测指标逐步转向大学生成长中许多不良行为,如网络犯罪、“中庸行为”等。孤独感是衡量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准,由孤独带来的负面效应会给个体带来严重的困扰,影响个体的生活质量和主观的幸福感。它是每个人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并且对于大学生人格发展的作用尤为重要。高校应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研究,探究大学生孤独心理的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卫生教育,最大限度地消除大学生的孤独感,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大学生应积极主动地配合学校的工作,在学习、生活、情感、工作等方面调整锻炼自己,以摆脱孤独心理对自己的干扰。

另外,大学生孤独感与大学生人际交往挫折归因方式、社会变迁引起的变化值得重视和深入。

参考文献:

[1]邓丽芳,王瑞,郑日昌.大学生孤独感、应对策略与气质类型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7,5(2):120-126.

[2]黄才炎,严标宾.大学生手机短信行为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3).

[3]蒋艳菊,李艺敏,李新旺.当代西方孤独感研究进展[J].河南大学学报,2006,46(5).

[4]赵冬梅,周中奎.儿童的孤独感及与同伴交往的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1).

[5]李幼穗,孙红梅.儿童孤独感与同伴关系、社会行为及社交自我知觉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7,30(1).

[6]李彩娜,邹泓.亲子间家庭知觉功能的差异及其与青少年孤独感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7,30(4).

[7]Earl.J.Ginter,Ahmed.M.Abde-Khalek.Loneliness Among Young Egyptian Adult:Affective Dimensions of Loneliness[J].Europe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Assessment,1995.11,(1).52-57.

[8]Alfons.Marcoen and Mia.Brumagne.Loneliness Among Children and Young Adolescents[J].Development Psychology,1985.21(6):1025-1031.

[9]John T.Cacioppo,Mary Elizabeth Hughes,Loneliness as a Special Risk Factor for Depressive Symptoms:Cross-Sectional and Longitudinal Analyses[J].Psychology and Aging,2006.21(1),140-151.

[10]Dan Russell,Carolyn E.Cutrona,Jayne Rose,Social and Emotional Loneliness ;An Examination of Weiss’s Typology of Lonelines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4.46(6)1313-1321.

[11]Anderson,Craig A,Miller,Rowland S,Riger,Alice L,Dill,Jody C,etal.Behavioral and Characterological Attributional Styles as Predictors of Depression and Loneliness:Review、refinement、and Test[J].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1990,66(3).

[12]Peplau L A,Perlman D.Perspectives on Loneliness. Loneliness:A sourcebook of current theory,research and therapy.NewYork:Wiley,1982:1-18.

[13]Weiss R S.Loneliness:The Experience of Emotional and SocialIsolation.Cambridge Massachusetts:The MIT Press,1973:134.

[14]Jerry M.Burger著.陈会昌等译.人格心理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上一篇:中学教师基本功提高的制约因素分析 下一篇:论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