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扁平化管理与层级化管理的探讨

时间:2022-05-28 11:33:39

企业扁平化管理与层级化管理的探讨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日趋复杂,为了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选择一种适合企业自身的科学管理模式是非常重要的。传统的层级化管理是多数工程企业采用的管理模式,随着近年来扁平化管理的出现与应用,两种管理模式相互作用,不免发生碰撞。本文结合笔者所在工程企业的情况,提出两者利弊关系,就层级化管理向扁平化管理转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扁平化管理;层级化管理;利弊

近年来,扁平化管理一词频繁出现,成为工程企业管理转型的焦点。诚然,与传统的层级化管理相比,扁平化管理具有灵活、高效、减少、加强内部沟通的优点,但我们更应该看到,没有任何一种管理理念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无论企业采用何种管理模式,最终目的都是为企业服务,创造经济效益和提高管理效率。作为企业管理人员,必须要掌握两者利弊关系,灵活使用两种管理模式,进而推动企业发展。

一、扁平化管理与层级化管理的内涵

1.扁平化管理

所谓扁平化管理,是指减少中间层次,增大管理幅度,促进信息的传递与沟通,从而提高企业效率。当管理层次减少而管理幅度增加时,金字塔状的组织形式就被“压缩”成扁平状的组织形式。

2.层级化管理

所谓层级化管理,强调的是组织内部必须有高度分明的层级结构、职位、职权、工作程序和规章制度等,这种管理是一种纵向结构,通常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最高管理层、中间管理层以及日常管理层。

二、扁平化管理与层级化管理的利弊分析

三、工程企业特点及现状概述

目前国内大多数工程企业的项目,就单个项目来看,是以项目为主线,以人为驱动,属于矩阵式的双重指挥关系;就多个项目来看,忙闲不均,生产任务不均衡,且人员流动性较大。国内大部分工程企业管理水平较低,质量管理、成本管理仍属于粗放型管理,施工过程中随意性较强,未形成制度化、标准化的管理模式。笔者所在的工程企业为全国性的公司,企业内部分支机构较多,业务覆盖范围较广,多年来沿用传统的层级化管理模式,即总公司-分公司-项目部的三级管控模式。

四、工程企业层级化管理向扁平化管理转变的探索

1.采购模式的转变

笔者所在的工程企业原先是实行分公司自行采购的层级化管理模式,而近年来已逐渐转变为由总公司采购部集中采购的扁平化管理模式,逐步收回了分公司的采购权,采购管理更加趋向于集中化与精细化,扁平化管理使得采购环节更加标准化,不管是采购材料的质量还是价格都得到了有效保障。但集中采购也给分公司采购部与总公司采购部之间带来矛盾,材料订货跟踪、价格信息共享、集中支付等问题都是亟待解决的。

2.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转变

笔者所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由层级化向扁平化转变以后,招聘方面,由各分公司提出具体招聘需求,总公司人力资源部站在公司整体人员结构的角度上综合考虑,制定有针对性的招聘计划并组织实施招聘,扁平化管理使得公司人力资源结构更加合理,招聘效率明显提高。薪资发放方面,人力资源部根据公司薪酬总额以及薪酬管理制度,每月统一发放各分公司员工的工资,平衡各分公司之间工资水平的公平性和稳定性。

3.项目考核模式的转变

笔者所在企业正在尝试由总公司直接与项目部签订项目经营责任书,并由总公司直接对项目部进行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在向扁平化管理过渡的过程中越过了分公司这一层级。这一考核模式尽可能的减少了交叉和重复考核的现象,大大提高项目部管理团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与传统的总公司-分公司-项目部三级考核模式相比,扁平化管理的考核方式更加直接高效,权责明确。

五、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无论是采用层级化管理还是扁平化管理,都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必须根据企业自身发展方向,结合内外部环境等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最终探索出一种适合自己的管理模式。因此,本文在本质上不是两种管理模式的利弊之争,而是寻求工程企业在两种管理模式下的契合点,确保企业战略明晰、业务流程清晰、各方利益均衡,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徐希燕.扁平化与企业效率[J].经济管理,2014(05)

[2]孙永志.建筑施工企业扁平化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10)

上一篇:如何加快整合新疆铜矿资源实现健康发展的对策... 下一篇:浅谈医院文书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利与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