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转述,有效运用

时间:2022-05-28 09:49:55

【导语】

从2012年高考17道作文命题中,我们可以发现,新材料作文已成为高考作文命题的主角。新材料作文题中的材料作用主要有二:一是提示,二是限制。在材料中命题者往往提示考生命题的意图,立意的方向,又限制了范围。“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的要求,就是讲明了“提示”与“限制”的关系。作文题目中的材料,不仅考查学生的作文水平,同时还考查了学生的阅读水平以及转述材料的能力。但是在转述材料时,也有许多考生出现了一些问题。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遇到这些问题时应该怎样去解决。

问题一:概括过于简单,拓展不够。

考生在转述作文材料时过于简单,往往一笔带过,拓展不够,不能对整体材料作出全面而有深度的把握;或者与材料若即若离,使得观点与材料不能有机融合在一起。

(2012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船主请一位修船工给自己的小船刷油漆。修船工刷漆的时候,发现船底有个小洞,就顺手给补了。

过了些日子,船主来到他家里道谢,送上一个大红包。

修船工感到奇怪,说:“您已经给过工钱了。”

船主说:“对,那是刷油漆的钱,这是补洞的报酬。”

修船工说:“哦,那只是顺手做的一件小事……”

船主感激地说:“当得知孩子们划船去海上之后,我才想起船底有洞这事儿,绝望极了,觉得他们肯定回不来了。等到他们平安归来,我才明白是您救了他们。”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病例呈现】

(开头部分)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修船工刷漆时顺手补上船的漏洞,因此挽救了一群孩子的生命。历史上、生活中都是这样,小小的善行往往有大大的收获。

把脉:以“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此类文字概括材料,缺乏对材料的针对性概述引入,当文章脱离题目时,就会让读者费解,如果前面没有材料的提示,最好不要这样表述。

【佳作范例】

善,人世间最神圣、最金贵的字眼,你满身淡雅,醇香滋怀;你使天地不老,让岁月永在。修船工一丝善念,举手之劳,船主孩子安然归来,做到了上做不到的事情。回首凝眸,古今中外,多少圣贤先哲、凡夫俗子,心执一份善念,口吐根根丝线,织善成网,尽显人性的崇高与灿烂。

【指点迷津】

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在议论性作文中运用时,不能过于简单,要进行针对性概述。开头尽可能要从材料的源头出发,生发感悟,明确立论的依据,使中心论点的提出水到渠成。否则,论点则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显得突兀。

问题二:单纯复制材料,照搬照抄。

考生在引述材料时,不经自己的思考,一味单纯地去复制材料,一字不落地搬用材料,结果使得文章对材料的转述过于冗长,不着边际,读者读得很累,很难进入话题中心。这样,芜杂的材料就明显地影响了观点的表达,文章读起来也比较呆板、单调。

(2012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老计一个人工作在大山深处,负责巡视铁路,防止落石、滑坡、倒树危及行车安全,每天要独自行走二十多公里。每当列车经过,老计都会庄重地向疾驰而过的列车举手致敬。此时,列车也鸣响汽笛,汽笛声在深山中久久回响……

大山深处的独自巡视,庄重的巡礼,久久回响的汽笛……这一个个场景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在材料含意范围之内,自定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病例呈现】

(开头部分)有一个故事,说的是铁路巡守员老计一个人工作在大山深处,负责巡视铁路,防止落石、滑坡、倒树危及行车安全,每天要独自行走二十多公里,每当列车经过,老计都会庄重地向疾驰而过的列车举手致敬。此时,列车也鸣响汽笛,汽笛声在深山中久久回响……

他是一个守望者,他守望着青春,守望着生活,守望着未来,他的奉献和敬业,谱写着一支岁月的歌。

把脉:新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可以作为论据在文章中运用,但是如果较大篇幅地引用,就会导致失去展示自己阅读积累的宝贵空间,显得视野狭窄,内容单薄。

【佳作范例】

眉宇间淡淡的一丝忧虑,是他苦守大山多年的深思,目送着列车过去,转身是列车留下的苦涩的余味。

鸣笛声停,他孤独的背影渐行渐远。深山老林,寂静遍布每个角落。老计甘愿守着这条铁路,春秋交替,寒暑易节,风霜浸染了他的脸。没有人知道他如何能够一个人在这荒山深谷坚守十多年。一个人,该是多么凄凉、冷清。没有尘世的喧嚣,听来多么令人向往,可实际呢?你根本无法想象这其中的辛酸。但老计,他却用他那常人不具有的一种心态——超脱的胸襟和强烈的责任感,将常人认为不能承受的事当成了一种享受。

【指点迷津】当材料作为论据时,要用语简洁,用自己的话有重点、有方向地加以概括,以减少题目中材料在文中所占的篇幅,并适当引入能支撑论点的其他素材,以展示自己的阅读积累,从而更有力地论证观点。

问题三:分析材料不够,死板生硬。

考生在写作时,对所提供的材料缺少深入细致的分析,就轻易地得出某一个观点或结论,这样观点或结论的呈现就显得过于死板生硬,在作文中,读者看不到作者对材料进行研读和思考的痕迹,文章读来有一种强硬灌输的味道,没有使人心服口服的感觉。

(2012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台湾女作家刘继荣在博文上说,她上中学的女儿成绩一直中等,但是却被全班学生全票推选为“最欣赏的同学”,理由是乐观幽默、热心助人、守信用、好相处等。她开玩笑地对女儿说:“你快要成为英雄了。”女儿却认真地说:“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博文引发了广大网民的热议。

网民甲:坐在路边鼓掌,其实也挺好。

网民乙:人人都在路边鼓掌,谁在路上跑呢?

网民丙:路边鼓掌与路上奔跑,都应该肯定。

从上述网民的议论中,选取一种看法,写一篇文章。你可以讲述故事,抒感,也可以发表议论。

【病例呈现】

(开头部分)台湾著名女作家刘继荣的女儿说:“我不想成为英雄,我只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在别人跑步时,为别人鼓掌固然是好的,但自己亲自参与奔跑才更好。

所以,在路上跑步和在路边鼓掌一样重要,我们既要在路边鼓掌,也要在路上跑步。

把脉:整个概述或阐发只有材料的直接结果,没有材料的过程,缺乏揭示过程与结果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因而材料与观点之间显得油水分离,生拉硬扯。

【佳作范例】

台湾女作家刘继荣的女儿在成为全班学生推选的“最欣赏的同学”后却说:“我不想成为英雄,我只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有人认为在路边鼓掌的人值得肯定,若是没有鼓掌的人,谁还有动力跑呢?

有人认为在路上奔跑的人更值得称赞,若人人都在路边鼓掌,谁在路上跑呢?

而我认为,在路边鼓掌和在路上奔跑的人,都一样重要。

人们不应该割裂地看待“鼓掌的人”和“奔跑的人”,这两者本应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存在。试想,若没有奋力奔跑的人,人们会莫名地为空空如也的道路鼓掌呐喊吗?若没有人们的鼓掌呐喊,谁会有动力继续奔跑?可见这两者缺一不可,当它们互相融合,便会成为更大更强的一股力量,成为一种共识,成为一种大爱。

【指点迷津】简明扼要地概述题中的材料后,紧接着进行适当的分析说理,揭示其内在的因与果、是与非等逻辑关系,不着痕迹地实现过渡,从而顺理成章地亮出中心论点,使文章具有严密的逻辑力量。

问题四:引述语言苍白,干瘪乏味。

考生在引述材料时,虽然使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或描述,但引述材料语言浅白,干瘪乏味,缺少生动形象的转述或者幽默风趣的阐述,使得文章缺少感染力和说服力。

(2012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两条小鱼一起游泳,遇到一条老鱼从另一方向游来,老鱼向他们点点头,说:“早上好,孩子们,水怎么样?”两条小鱼一怔,接着往前游。游了一会儿,其中一条小鱼看了另一条小鱼一眼,忍不住说:“水到底是什么东西?”

看来,有些最常见而又不可或缺的东西,恰恰最容易被我们忽视;有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却能够引发我们深入思考……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病例呈现】

(开头)有这么一个故事,说的是两条小鱼一起游泳,遇到另一条老鱼,老鱼问他们水怎么样,他们却无法回答。也许,我们在生活中也跟小鱼一样,忽略了一些最常见而不可或缺的东西,这是缺少对美的发现,缺少发现,你就不会感受到美。

把脉:此开头对材料的表述是清晰的,但是语言表达上显得非常口语化,缺乏文学的加工,导致读之无味。尤其是在文首,如果语言肤浅直白,就会降低文章的吸引力。

【佳作范例】

鱼儿生活在水中而忽略了水,其实它只要轻轻吐气便可通过水泡感受到水的存在。有些最常见而又不可或缺的东西总是容易被忽略,那是因为我们缺少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发现美要心怀感恩,只有心怀感恩,你才能感受到世界上最普通的往往是最美的,你才能感受到无声的温暖,你才能感受到人间至纯至朴的真情。

【指点迷津】对材料进行文学的加工,嵌入排比、比喻等修辞,抓住细节,使原本朴实的材料变得生动形象、文采斐然,并能在语言文字的加工中,完成对材料中逻辑事理关系的分析,达到文采与分析的和谐统一。

上一篇:Management of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 下一篇: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