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生产论文:当今旅游产生背景诌议

时间:2022-05-28 09:11:58

旅游生产论文:当今旅游产生背景诌议

作者:朱晓翔 单位:河南科技学院旅游管理系

目前中国休闲旅游呈现出蓬勃的发展趋势,无景点旅游就是休闲经济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旅游休闲方式。随着休闲经济即将成为社会的主流经济形态,无景点旅游现象将更加普遍。体验经济时代的来临体验是人类内在的,存在于个人心中,是个人在形体、情绪、知识上参与之所得。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一书中率先指出:体验经济将逐渐成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之后的一种经济形态[13]。如今人们的体验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影响已经凸显,对经济生活影响尤其深远,从西方到东方,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体验经济时代的顾客完全不同于以前任何经济时代,其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表现为享受和自我发展型,追求时尚、展现个性与发展自我逐渐成为新一代顾客的愿望与需求,崇尚“我喜欢的就是最好的”的个性化消费观[14]。而旅游和体验经济则有着天然的耦合关系,从旅游的本质来看,体验是旅游的核心属性之一。一些学者认为,旅游是一种主要以获得心理为目的的审美过程和自娱过程,其本质在于审美和愉悦。旅游的基本出发点、整个过程和最终效应都是以获得精神享受和终极体验为指向。旅游不仅仅源于差异性,而且是对差异性的经历或者体验。体验式旅游将是体验经济时代旅游消费的必然趋势,无景点旅游现象就是一种重视体验的旅游方式。无景点旅游者出于满足一种情感上的渴求或者是追求某种特定理想的自我概念的吻合,更关注与偏好那些能与自我心理需求引起共鸣的旅游消费。因此大众化的标准旅游产品日渐失势。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旅游的影响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在西方先后涌现出不同理论主张(解构主义、主观论、怀疑论、反经验主义、内在本体论以及相对论等),并逐渐形成后现代主义的思潮。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文化哲学和精神价值取向进行批判和解构的一种哲学思维方式和态度,这种思潮追求的目标是多样性、主观性、相对性、暂存性[15]。该思潮与旅游实践的发展,形成了后现代主义旅游现象。所谓“后现代旅游”并不是一种知识性和学理性的探究,它更多的是对现代旅游在休闲和审美中表现出来的工具理性和功利主义的嘲弄。它的实质是以一种开放的、随心所欲的、游戏的心态对待旅游中的多元文明、多种选择和多条路径,消解现代旅游文化的公共性,将旅游转化为当下的私人事件,重建休闲、交往与审美的经验论本质,在对他种人生不可预知的尝试中体验全新生命的摆荡,最终重建旅游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后现代旅游是对现代旅游麦当劳式标准化旅游形式的抛弃[16]。后现代旅游使得游客与旅游地的关系有了新的变化,旅游时间也不再被明显地区分开来,旅游形式多样化,旅游内涵不断丰富。在此背景下,游客和旅游吸引物双方都参与了实现旅游意义的创造,游客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无景点旅游者正是顺应这样一个趋势而产生的。旅游业发展逐渐成熟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旅游进入大众旅游时代,几十年的旅游发展和科技进步已经使旅游业进入成熟阶段。现代交通发达,铁路、航空实行联网售票,以及私家车的大量出现,均为旅游者的出行提供了便利。此外,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旅游者可以在互联网上方便地查询旅游目的地信息,自行安排出游线路,预订食、宿、交通等服务。近年来携程、易龙等网站的发展,大大方便了无景点旅游者的出游。

随着旅游市场的日趋成熟和人们旅游经历的丰富以及认知水平的提高,旅游需求日趋强烈,旅游消费却日趋理性。游客早就厌倦了“上车睡觉,下车看庙,到了景点拍拍照”这种赶场式的观光旅游方式。这种旅游方式过于被动和疲于奔命,缺乏个性和自由,具有“半军事化”性质。旅游者也不再追求一种到此一游的“旅游符号”[17],他们希望旅游活动成为生活本身的一种延伸,增强旅游活动的不确定性和主动参与性。旅游者“摒弃了大规模、标准化的大众旅游,崇尚柔性、灵活、即时的新旅游,把目的地的环境和文化视为旅游体验和旅游休闲的一部分”。无景点旅游现象属于旅游者趋于成熟,追求个性旅游的一种表现。旅游者收入和闲暇时间增多,选择空间的自由度增大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达到3000美元,涌现出大批的中产阶级及以上收入者,私家车日益普及,旅游需求日益旺盛,旅游活动日益频繁。新的休假制度的实行,标志着制约旅游发展的“有闲”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它不仅使我国节假日的分布更加合理,同时使广大居民得到更多的休息和出游时间,形成了双休日、小长假、黄金周以及带薪休假的科学合理、分布均衡的假日体系。新的休假制度带来旅游休闲需求的常态性和游客旅游行为选择的自由性,促进了无景点旅游的发展。客体角度1.旅游吸引物的广泛化旅游吸引物作为吸引游客出游的主要动机,是西方旅游学术界经常使用的一个旅游概念,而国内通常使用旅游资源这个概念,但旅游吸引物的范畴要远远大于旅游资源。保继刚认为,一切对旅游者有吸引力的因素,有形的、无形的都可以称之为旅游吸引物,包括旅游景点、旅游购物品、某种社会经济现象等,旅游地的文化、当地居民的好客程度和社会文明都可以令旅游者欣然前往并流连忘返[18]。旅游吸引物概念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旅游需求的多元化以及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而变化和发展,随着旅游人本化和个性化的彰显,新的旅游需求和方式不断涌现,旅游体验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强,人们对旅游吸引物的认识也越来越广泛化。在许多“圈地收费的景点景区”以外,一些当代的科技、体育、文化和社会文明也具有了旅游功能,都延伸成为旅游吸引物。旅游的全方位发展表明,只要能够反映当地社会、经济、文化风貌,具有一定的美感和欣赏性,并且具备可达性和接待能力,就会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这就使得游客的旅游选择性大大增加,同时旅游景点对一些游客的吸引力大大减弱。旅游吸引物的广泛化也是导致游客选择无景点旅游的一个客观原因。2.景点的千景一面与过度开发景点是激发游客动机的主要因素,是旅游产品的核心,它最大的特点是吸引旅游者和当地居民来访,并以此为目的而经营。然而,目前中国的许多旅游景点旅游规划开发项目缺乏特色,同质化现象严重,千景一面,违背人本主义,缺乏文化内涵,冲淡了游览意境。另一方面,不少景点过度开发,破坏风貌,造成景区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的痕迹严重,景点美感度、自然度和灵感度下降,严重淡化了游客对自然与历史文化的实际体验和感悟,也给生态古迹的发展造成了威胁。此外一些热点地区人满为患,致使其对游客丧失了吸引力。反观国外旅游景点开发与管理的实践,其表现出由“重物”向“重人”,由“观光功能”向“体验本质”的方向发展。总体而言,国内多数景点虽然在硬件设施水平上有明显改善,但在居民的感知与态度、游客的体验与认知等软实力和旅游活动创新上差强人意,大大削弱了游客对景点的依附感。3.景点门票价格过高作为社会公共资源,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更看重旅游景区的社会文化福利性,普遍采取免票或低门票的做法。但我国多数景区受制于门票经济的束缚,不断涨价,其增长幅度与我国居民的收入增长水平严重不合。景区门票价格过高,加重了旅游者的旅游成本,对旅游者产生了一种“挤出效应”。景区的门票依赖症更加剧了景点和游客的疏离,严重伤害了景点与旅游市场的关系,因此,景点门票过高也是导致无景点旅游现象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4.景点成为旅游目的地的“展演场”从旅游人类学角度讲,对于旅游而言,一些旅游者向往遥远的他乡,渴望了解与自己生活状态不同的异地世界,热衷即将消逝或已不复存在的种种真实痕迹。可以说,旅游者是为了追求真实而出发的,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是追寻一种真实和原生态的旅游吸引物,旅游者希望目的地呈现与居住地不同的原生态真实景观。但一些景区成为一个“展演场”,呈现在游客面前的是一些伪文化,游客在景点的活动不仅受限制,而且真实性大打折扣。在这种情况下,景点就是“一个包含了人为组织、安排、装饰、宣传、甚至刻意仿真的行为和意图的展演,使得观察和了解出现片面性”[19]。

比我们对旅游的习惯性理解宽泛了许多,很多新兴的旅游现象不断出现,从无景点旅游的概念及其产生的背景看,无景点旅游是一种范围和内涵更加广泛的旅游活动现象,它既是社会大背景变化影响下的结果,同时也是旅游者在休闲体验的更高需求影响下追求效用最大化的一种体现,是旅游者主体出游决策理性的表现。目前,无景点旅游已成为旅游业发展中的一种新现象,并对人们的旅游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产生了一定影响,值得学界、业界和政府部门共同关注。

上一篇:体育赛况论文:体育赛况旅游的理论诌议 下一篇:体育旅游论文:小议当今旅游风险的应对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