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黑龙江省垦区水稻的发展情况与增产技术

时间:2022-05-28 08:19:05

浅谈黑龙江省垦区水稻的发展情况与增产技术

摘要:我国的粮食作物中,水稻是非常重要的大田作物。水稻也是我国粮食作物中单产量最高的一种粮食作物。本文浅谈了黑龙江省垦区水稻发展情况和水稻的增产稳产技术,主要讲述了如何改进施肥技术,还有加大新技术的推广力度,方可促进水稻的高产,而水稻在生长的不同阶段,都需要技术的支持,如此才能保证水稻的增产稳产。

关键词:黑龙江省垦区;水稻发展历程;增产稳产技术

水稻是一种喜欢温暖和日照时间短的粮食作物,据史书记载,水稻起源于喜马拉雅山周围的印度、尼泊尔等国,而我国种植水稻的历史根据考古也已经有6000年以上了。我国黑龙江省,地域辽阔,维度适中,日照时间长,土壤肥沃,黑龙江省的农垦区属于冻土地带,是我国高寒水稻的主要种植区域。这里的气候条件使水稻生长时间短,积温少,且由于黑龙江地区地处我国的高纬度地区,水稻会出现低温冻害的现象,导致这一地区的水稻产量一直不稳定。随着水稻种植技术的不断提高和水稻种植地区人们的实践研究,使水稻产量出现了增产稳产的局面。

1黑龙江垦区水稻的发展情况

黑龙江省垦区开始种植水稻应该从1947年开始算起,从1947年到1983年黑龙江农垦区的水稻种植一直以栽培为主,当地的水田发展比较缓慢,生产效率非常低,水稻产量非常低,水田经营模式非常粗矿,水稻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非常差,水稻的产量非常不稳定,该地区虽然水稻的种植面积非常大,但是产量却不高。比如,黑龙江农垦区的水稻种植面积,在1963年为1.4万hm2,但是产量只有130kg,66m2,其中出现自然灾害的年份,产量跌至100kg/6672,从1984年改进水稻品种以后,该地区进行早旱水稻培育,水稻产量急剧增多。该项水稻培育技术的使用,不仅能够使谁盗的抗自然灾害能力增强,还能够使水稻产量增多,提高水稻的种植的经济效益。1984年水稻的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1.82万hm2,水稻种植面积整整了近6倍,产量也提高了,从130kg/6672到160kg/667m2。在1984年,水稻种植面积在黑龙江省垦区的粮食种植中占到了1.6%,由于水稻品种的改良和水稻培育技术的进步,我国水稻产量在不断提升。但是由于技术落实不到位,水稻产量一直不稳定。一直到2012年,由于我国开始建立水稻培育技术的三化改造,即水稻培育中旱苗培育规范化、模式化、以及指标化。由于新技术得发展,对水稻产量产生积极的影响.水稻单产得到显著提高,水稻单产种植面积增加到69万hm2,产量增产到530kg/667m2。

2增产的技术方法

2.1改进施肥技术

水稻都是以大面积种植为主,传统的人工防御病虫害及天敌防治病虫害的方法尽管污染小,但其无法彻底消除病虫害,因此。农药的使用是必然的,很多种植户都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纯绿色的水稻是一点不喷洒农药,其实最关键的是农药的使用量与品种,在使用农药的过程中尽量选用农家肥,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将其用作补充。同时种植户必须要严格控制施肥量,一旦施肥量过大,那么多余的肥料就会随着农作物生长进入到稻米中,进而降低米的质量.也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也要尽可能的选用无残留、化学成分少的农药,严禁使用有毒有害的农药。同时,水稻施肥必须要掌握好时间,在收获期内是不能使用农药的,前期使用农药也要严格控制次数与用量,尽量保持稻米的原汁原味。

2.2加大新技术的推广力度

随着科学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水稻种植技术在不断提高,人工种植的比例在不断降低,新技术被不断的运用于水稻种植中,大大提升了稻米的产量与质量。因此,种植户必须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加大对新技术的掌握程度。我国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相对完整的农技推广制度,加强管理,进而提高种植户的综合素质。除此之外,可以建立试验田,做好新技术的示范工作,给种植户充分的接受时间,使其可以充分认识到新技术带来的好处,进而主动的改进原本的不足,促进水稻产量与质量的提高。

结束语:

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科学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绿色植物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但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水稻种植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亟待完善,对此,种植户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改进,进而保证水稻的产量同时,也提高水稻的品质,使种植户的生活得以改进,最终实现我国农业水平的发展。

上一篇:试论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国家实现快速经济增长的... 下一篇:强化农技推广工作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