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课堂的讨论

时间:2022-05-28 06:26:52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的讨论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身份,活跃课堂气氛,打破语文教学的沉闷格局,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是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大胆创新语文课堂讨论,收到了不菲的教学效果。

一、语文课堂讨论的意义

首先,语文课堂讨论,适应了语文教学中主客体关系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处于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的地位。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过去被压抑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充分释放,就会积极主动去思考去讨论去练习,课堂气氛就会生动活泼、热烈有趣,课堂教学质量会显著提高。

其次,语文课堂讨论,使学生在自我学习过程中得到大量的实践机会,在实践的成败中,不但完成了积累语文基础知识的知识目标,而且在实践中掌握了学习方法,锻炼了基本技巧,完成了相关的技能目标。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但有较强的知识水平,更有较强的实际能力,达到了高分数高能力统一的素质要求。

最后,语文课堂讨论,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其实就是指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更要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每学一篇课文,学生都要在课堂讨论中自己思考,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中精妙之外,而老师只是处于“宾客”地位的组织者或点拨者,长时间这样下去,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当然会显著提高。

二、语文课堂讨论的内容

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要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展开教学,过多的语文课堂讨论不但会占有用大量的教学时间,而且会使课堂讨论流于形式毫无意义。教师在设计课堂讨论时,应对以下内容格外关注。

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等焦点问题设置为讨论的内容,因为这些问题本身就是最刺激学生的思维、激发思维的兴奋点之所在。以这些问题设计课堂讨论,直指课堂的学习内容,使学生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将开放性的问题设置为讨论的内容。所谓开放性问题,是指所设计的问题能引发多向思维、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答案不唯一的问题。对这样的问题的探讨,可以促使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缜密性。

将争议性问题设置为讨论的内容。所谓争议性问题,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争议性问题能够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三、语文课堂讨论的策略

重组课堂格局,提高讨论兴趣。课堂过分死板,学生极易疲倦走神,因为大多数学生的精力只能集中l5分钟左右。打破常规的课堂格局会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创造更宽松的学习环境,刺激探求新知的好奇心,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具体做法是,可以以组为单位扎堆讨论,也可以分“派”讨论(意见趋同者为同“派”),亦可三桌五桌围圆或围方讨论等,力求形式多样,范围较大,尽量把课堂生活化、生动化。

落实学生地位,放手组织讨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中,老师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学生之间更应交互学习,质疑问难。表现在讨论中应是:引导学生提出讨论的话题,合作确定讨论的方向和研究任务,明晰讨论的思路,独立或共同探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大胆表明看法,对所讨论的问题能展得开、论得深、收得拢,从而掌握重点、突破难点、解答疑点。此外,老师要少讲,要讲也是蜻蜓点水、画龙点睛或推波助澜,要把舞台让给学生,自己退居幕后,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合理把握进度,充分发挥效果。学生的讨论过程是根据文本获取信息以及整合知识形成观点到辨伪去妄的过程,能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认识,增强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讨论的效果不错,费时也颇多,所以教师要充分考虑课堂讨论进度,对其所有时间有一个充分的预期。当课堂讨论超出预期而耗时过多时,教师可适当“放任自流”,从表面上看,讨论使进度慢了,教学任务好像没有很好地按时完成,但从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来看,学生对材料的感知和领悟得到了落实,而且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讨论是成功和有价值的。

尊重学生的劳动,激励评价为主。学生讨论发言,老师作出评价是讨论教学的定式,但如果教师评价不慎或不当,往往会扼杀学生讨论和思考的激情。讨论中,老师对学生的看法、想法要少评、精评,话语要富有感情,多采用激励语,使学生在科学的评价中学会认识自己,建立自信,使评价成为学生主动发展的动力。具体讨论中,学生出错在所难免,这时老师应以宽容的心接纳学生的错误,并从不同的角度给予肯定,力求让评价成为调动学生主体参与讨论的有效方法,让学生在讨论中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进取的力量,分享合作的乐趣。

(作者单位:河南省长垣县蒲东二中)

上一篇: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下一篇:多媒体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