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下初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时间:2022-05-28 02:42:14

浅谈新课标下初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和新课程理念在学校学科教学中的广泛渗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必须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建立新的教学理念,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内在能动性和求知欲,将教学内容通过不同的问题形式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研究问题、分析问题、探究知识的内在联系,将“问题”教学作为物理课堂知识传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中学物理教学 问题设计 问题意识

现代教育把知识看作一种过程,它除了关心所传授的知识的数量外,更关心的是“通过什么途径和方法使学生获得知识”。被誉为“德国教师的教师”的第斯多惠有一句至理名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然而,在我国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多教少问,学生多接受少思考,表现为“满堂灌”和“注入式”的教学形式。即使有少部分问题,也仅仅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被动回答,而不是启发式地给学生提生问题的情境;或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答,而不给学生提供自行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机会。因此就有了杨振宁博士的评价:中国学生与美国学生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中国学生不善提问题、不愿提问题。试想,如果中国的教育培养的学生是一批批只知忙于不假思索地接受知识的“书呆子”,那将会是多么可怕的前景。因此,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问题意识,是至关重要、势在必行的。

一、物理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原则

1、问题设计的针对性

针对性原则是指针对学生们的实际情况、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层次的学生,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使“问题”的解决就是教学目标的达成。

(1)针对学生问题产生的根源,进行科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如教学“升华和凝华”时,学生会把汽化和升华、液化和凝华混淆,很容易误认为升华和凝华需要通过液化这一过程。可以举例:夏天吃冰棍时冰棍会融化成液体,那就是从固态变为液态的液化;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会变小,那就是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升华,并不出现液态的过程。通过实例的分析、对比和思考,得出升华和凝华是物质的固态、气态之间直接变化的结论,从而达到了避免思维混淆的目的。

(2)针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进行科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如在“力”的教学中,为了说明力的作用效果,可创设这样的情境:一个运动员投铅球,投出的铅球在空中划过一条弧线,最后落地,并在地上砸出一个坑。然后提出一系列问题:是什么让铅球从静止到运动的?运动过程中它的速度大小是怎么变的?又是什么使它静止的?地面为什么会出现一个坑?通过这种问题设计,学生就能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总结出力的两个作用效果。

2、问题设计的趣味性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与研究问题的直接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大脑、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以最佳状态接受教学信息;能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于学习活动。因此,真正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要使所设计的问题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要求问题中蕴涵一定的趣味性。例如:在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时,首先让学生思考用均匀细棉线提重物,用一根棉线易断,还是两根易断?这时学生大都认为用一根棉线提重物时易断。教师可以演示:一根线能提起重物,而用两根夹角较大的线提重物时,线却断了。这种出乎意料的结果立即提起了学生的兴趣,接着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学好物理的前提。如果教师用促人深省的发问、用妙趣横生的游戏、用引人入胜的故事、用简单明了的实验作为物理课的引入环节,不仅能满足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且他们将以一种轻松的心境和浓厚的兴趣学习新课。

3、问题设计的启发性

启发性问题的提出可以借助观察和实验、讨论和讲述某一现象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可以借助设疑来启发学生思考;可以设置悬念,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等等。例如:在学习磁场时,让学生观察磁体和小磁针不接触就可以相互作用的实验,提问学生:为什么小磁针有了新的指向?提问环节一旦具有启发性,课堂上就会出现学生积极、主动求知的局面。

4、问题设计的直观性和真实性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学的基本内容是人们在大量的观察和实验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对问题进行设计时,要强调它的直观性与真实性。直观、真实的物理情境更接近学生的生活体验,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促使学生结合已有的经验发现、探讨问题。例如:汽车刹车时,人会向前倾倒;运动员弯腿跳得更高;“神舟6号”飞船与我们所学的哪些物理知识有关?这一系列现实性的问题,从生活实际出发,极易引发学生的关注和思考,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关心社会,了解物理在社会发展和人类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二、中学物理教学中问题设计的途径

1、利用实验进行问题设计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各种物理实验以其直观性、形象性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其充满着趣味性、思维性、挑战性、探索性和创造性,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学习“电路组成”时,教师给学生一些组成电路的器材,问:“能自己连接一个电路让小灯泡发光吗?”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刻被调动起来了,这就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接着请学生讲出:要使小灯泡发光及便于控制,必须有哪些器材?学生自然而然能想到一个完整的电路必备的元件及作用。在此基础上,要继续让学生做一做:若给你2个小灯泡,你能让它们同时发光吗?要让一个开关控制一个灯泡,该怎样连接电路?从而导出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并且可以问:“家中的电灯是串联的还是并联的?”学生在动手操作、方案设计、成果展示、实际应用等一系列活动中学得轻松愉快。

2、挖掘教材,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进行问题设计

物理各部分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教师在教学中应寻求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力求以“旧”引“新”,利用“新”来巩固和深化“旧”。例如:在“测量小灯泡电阻”引课时可这样提出问题:电流可以用电流表测量,电压可以用电压表测量。那么,用什么方法测量电阻呢?学生有欧姆定律的认知基础,所以很自然地就能想到了如何测小灯泡的电阻。

3、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进行问题设计

多媒体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各种信息传输手段于一体,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可将物理教学中许多“死”的、抽象的、微观的知识再现为“活”的、形象的、宏观的物理问题情境,利用这些进行问题设计,使学生一看就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例如:引入电压时,可用多媒体播放水流的形成和电流的形成过程,并让学生思考它们的相似处。

4、联系社会生活进行问题设计

在日常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物理学知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产、生活情景以及他们所关心的热门科技话题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的现实意义,并能逐步培养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例如:(1)为什么你在行驶的火车上会发现近处的树木在后退,而远处的树木在前进?(2)为什么海水看上去是蓝色的,而舀起来却是无色的?(3)为什么火车的玻璃窗安装两层玻璃?(4)为什么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5)纸盒为何能烧开水?(6)旧日光灯管两端为何会发黑?……这些问题,都极易引发学生的关注和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引导学生关心社会,了解物理在社会发展和人类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新课标深入实施的今天,广大物理学科教学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要建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创设适宜的问题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真正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蔡爱群 浅谈初中物理的情境教学[J].数理化学习,2008(12)。

[2]周峰 新课标下初中物理问题式教学初探[J].考试周刊,2009(40)。

上一篇:浅析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 下一篇:基于“学习型导游”培养的“导游资格考试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