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主体·集体主体·类主体·社会主体

时间:2022-05-27 10:25:47

个人主体·集体主体·类主体·社会主体

摘 要:马克思的主体性思想在他的人学理论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主体概念是其整个理论体系的关键环节。马克思的主体概念并不是关于某种单纯要素的简单概念,而是内在地包含着多种要素及其矛盾关系的复杂概念。厘清马克思主体概念的内涵,对于理解马克思整个体系的逻辑结构、理论内涵和价值取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ス丶词:马克思;个人主体;集体主体;类主体;社会主体

ブ型挤掷嗪牛B0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194(2008)04-0189-04

收稿日期:2008-04-15

ぷ髡呒蚪椋汉椴ǎ1970-),女,浙江绍兴市人,绍兴文理学院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人学。

ヒ弧⒙砜怂贾饕逭苎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哲学

オヂ砜怂嫉闹魈謇砺墼谒的人学理论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主体概念是其整个理论体系的关键环节。马克思的主体概念并不是关于某种单纯要素的简单概念,而是内在地包含着多种要素及其矛盾关系的复杂概念。在马克思那里,主体概念主要有四种不同的含义和层次,即个人主体、集体主体、类主体和社会主体。只有厘清马克思的主体概念,才能完整地理解马克思的主体理论,从而科学地阐发其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1.个人主体

ピ谙解了黑格尔凭思辨想象力虚构出来的那个具有无限性、普遍性和绝对性的精神主体,以及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新哲学中的肉体的、感性的自然人之后,马克思确立了以从事实际活动的现实的个人作为唯物史观的出发点。这种现实的个人是一个有着具体、丰富内涵的概念。

ナ紫龋现实的个人是自然的人。马克思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1](P105)“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2](P67)有生命的个人是一种对象性的存在,他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来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2](P78-79)其次,现实的个人是社会的人,即是一种社会的存在。有生命的个人一旦出现就寓于世界之中,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是抽象地栖息在世界之外的东西,个人只能是社会中的个人,独立自在的没有任何社会规定性、历史规定性、时代规定性的个人是不存在的。再次,现实的个人是从事感性活动的个人。马克思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2](P73),“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2](P71-27)现实的个人的本质就在于他是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而在生产中“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3](P3)可见,马克思视野中的个人主体是在现实社会历史中生活着的人,是自然的人、社会的人和从事实践活动的人三者的统一,这三个方面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共同运动,构成了完整意义上的个人主体概念。

2.集体主体

ビ筛鋈俗槌傻母鞲霾愦蔚娜禾澹是人的社会存在形态。一定的群体作为主体面对一定的客体,也有它的主体性。在集体主体层面,马克思把把组织、社会集团、社会群体作为主体。马克思指出:“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孤立的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是不可思议的。”[3](P2)人类是能群的动物,能够超出纯自然本能的需要,根据特定社会功能的需要组成某种人群共同体。集体主体是人类最初自然形成的主体形式,在人类刚刚走出狭义的动物界时,他们不可能以个人主体的形式存在,而只有以集体主体的方式生存和发展。

ゼ体主体性是一种整体的主体性,是集体面对客体或在同客体的关系中显示的整体性质。因此,集体主体超越了个体主体的有限性,形成一种整合的力量,更能与客体的势力相抗衡。一个群体共同体的形成和维持是以某种共同利益或共同价值为联系的纽带,据此,马克思区分了两种不同性质的共同体,即“虚幻的共同体”和“真正的共同体”即“自由人的联合体”(作者注: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中,译为“虚幻的集体”与“真实的集体”)。马克思指出:“在过去的种种各种冒充的共同体中,如在国家等等中,个人自由只是对那些在统治阶级范围内发展的个人来说是存在的,他们之所以有个人自由,只是因为他们是这一阶级的个人。……由于这种共同体是一个阶级反对另一个阶级的联合,因此对于被统治的阶级来说,它不仅是完全虚幻的共同体,而且是新的桎梏。”[2](P119)而“真正的共同体”把社会和个人具体统一起来,是充分尊重个人权利、高扬人的个性、能够实现人的潜能和主体性的集体,这种集体的本质不再是同个人利益相对立的一种虚假力量的结合,而是每个成员利益的联合体。“在真正共同体的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2](P119)只有在真正的共同体中,各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才可能有真正的个人自由即主体性。

3.类主体

ヂ砜怂记康魅耸抢啻嬖谖铮“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作类存在物。”[1](P57)人类作为类的存在是以其类本质,即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为根据的。“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1](P57)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劳动使人的类本质变成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必然后果。马克思指出:“社会从私有财产等等解放出来、从奴役制解放出来,是通过工人解放这种政治形式来表现的,这并不是因为这里涉及的仅仅是工人的解放,而是因为工人的解放还包含普遍的人的解放”。 [1](P62-63)所以,无产阶级的解放已经不是单纯的一个阶级的解放,而是整个人类的解放。虽然现实中的每个人可能生活在不同的群体生活中,可能属于不同的阶级或阶层,但都不可避免地是一种类存在,都无法摆脱类存在的实际情况的影响。因此,马克思认为,在一种整体意义上说存在着类主体。人类之所以能够成为主体,是以其对象性的客体,即属人的或人化的自然界的存在为条件的。“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1](P58)对象化的活动是主体的活动,由人的类本质对象化所造成的客体世界,反过来也确证了人类自身作为主体的存在。

ダ嘀魈迨锹砜怂颊苎е械囊桓鲋匾概念。马克思把人类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以人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群体本位形态;第二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个体本位形态;第三是建立在全面发展基础上自由个性的类本位形态。类主体思想的提出既针对群体本位主义压抑人性的痼疾,又针对单子式个人中心主义的弊端提出的。类主体,作为群体本位和个人本位两个极端的终结,它摒弃了两者的极端性,同时又吸收了它们合理的内核;它具有主体间的聚合性、整体性,但又不压抑个性;它具有个体的独立性,同时又以个体间的和谐共存为目的。因此,它体现了个体与群体的和谐统一。

4.社会主体

ソ鼋霭选爸魈濉崩斫馕现实的个人或社会群体,是不可能理解唯物史观的一些具体命题以至马克思的整个理论体系的。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把“实在理解为自我综合、自我深化和自我运动的思维的结果” [3](P18-19)时,提出了社会主体理论。马克思指出:“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思想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世界的艺术精神的,宗教精神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实在主体仍然是在头脑之外保持着它的独立性;只要这个头脑还仅仅是思辨地、理论地活动着。因此,就是在理论方法上,主体,即社会,也必须始终作为前提浮现在表象面前。”[3](P19)马克思认为,不应该象黑格尔那样,把头脑中思维活动的结果理解为主体,而应该把头脑之外的实在,即社会理解为主体。同时,作为主体的社会是一个整体,马克思指出:“社会既是一个巨大的总过程的主体,也是这一总过程的结果。”[4](P230-231)因此,应该从总体或整体的意义上去理解社会主体。可见,马克思的社会主体论同时也是社会整体论。

ツ敲矗在马克思的理论语境中,被视为“主体”的“社会”究竟指的是什么呢?对此,马克思指出:“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的,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 [4](P220)这说明,在马克思那里,社会并不是个人的机械的集合体,而是个人之间的联系和关系的总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正是在这个整体中,个人的社会规定性才会显示出来。可见,社会实质上就是社会关系,而“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2](P345)因此,在分析社会主体时,不仅要把它理解为既定的主体,而且要进一步理解作为社会关系基础部分的社会生产关系。

オザ、马克思主体概念的历史性超越

ゴ由厦娴穆凼隹梢钥闯觯马克思主体概念在其视域和内容的丰富性上,都大大超越了近代西方哲学的主体概念。马克思的主体概念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它具有多重的含义和层次,而这些含义和层次在不同的语境中又相互纠缠在一起。在马克思的整个主体理论中,这四个层次的主体不能孤立存在,而只有在一种结构性的依存和功能性的依存中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使人在其诸种存在方式中都成为主体性的存在,都具有主体性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历史的进步也使我们看到,在个人、集体、人类和社会主体之间,存在着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的一致性,其中,社会主体起着基础和核心的作用。

1.社会主体是个人主体的基础

ヂ砜怂既衔,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但在这种统一中,社会更为根本。马克思并不否认个人对于社会所具有的前提性意义。在马克思看来,个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能动地进行着创造性的活动,离开了个人的主体性活动,就没有人的社会。他指出:“社会本身,即处于社会关系的人本身”[5](P226),“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6](P253)这表明,马克思正是从存在论的意义上把社会如实地理解为现实的、活生生的、创造着自己的社会联系和社会本质的个人的集合体。但同时,马克思又强调个人是社会的产物。个人主体是形成的,不是产生的。从最初具有种种自然生物属性的个体,到逐渐获得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形式、占有和掌握一定的社会活动形式和交往形式、具有独特个性的个人,社会的客观存在和发展规律对个人主体的形成具有规定性和制约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说:“首先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体对立起来。个体是社会存在物。”[1](P84) “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3](P102)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P56)因此,作为现实的个人无法离开社会而存在,其主体性的发挥必然要受到复杂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的限制。在“以人的依赖性”为本质特征的社会,个体没有独立性和个性;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社会中,物统治着人,支配着人,人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和个性;只在“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 [4](P104)阶段,才能造就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个人主体。可见,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社会主体始终是个人主体的基础,离开了社会主体或社会生产关系,人们根本不可能对个体主体的现状、本质和特征作出合理的解释。

2.社会主体决定着集体的表现形式、内在本质和实际作用

ゾ图体主体而言,有各种表现形式,如古代的氏族、部落、宗教团体,现代的阶级、党派、各种社会团体等。所有这些都是社会,尤其是社会生产关系在一定历史阶段上发展的产物。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指出:“在一切社会形式中都有一种一定的生产决定其他一切生产的地位和影响,因而它的关系也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地位和影响。这是一种普照的光,它掩盖了一切其他的色彩,改变着它们的特点。这是一种特殊的以态,它决定着它里面显露出来的一切存在的比重。”[3](P24)在马克思看来,社会本质上就是社会生产关系,正是这种关系决定着不同历史时期一切可能的集体的表现形式、内在本质和实际作用。因此,在马克思视野里,并非任何人类群体都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类共同体。他指出,过去的种种共同体如国家等等都只是“虚假的共同体”、“冒充的共同体”,它们只对于在统治阶级范围内发展的个人来说是存在的,而对于被统治的阶级来说,它们不仅是完全“虚幻的共同体”,而且是个性发展的新的桎梏。真正的共同体实现的前提是私有制的彻底消灭,只有“在被积极扬弃的私有财产的前提下,人如何生产人――他自己和别人;直接体现他的个性的对象如何是他自己为别人的存在,同时是这个别人的存在,而且也是这个别人为他的存在。”[1](P82)由此,社会成为人们存在的“普遍性质;……活动和享受,无论就其内容或就其存在方式来说,都是社会的活动和社会的享受” [1](P83),在这样的社会基础上建立的集体才是真正的共同体,即 “自由人联合体”。

3.社会主体是理解类主体内涵的前提

ピ诼砜怂伎蠢矗人与动物不同,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人把自身当作现有的、有生命的类来对待,是目的本身,因而“人把自身当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 [1](P56),从事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把自主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也就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1](P58)于是人的类本质变成人的异己的本质,人变成了丧失类本质的人。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人的类本质同人相异化这一命题,说的是一个人同他人相异化,以及他们中的每个人都同人的本质相异化。”[1](P59)而人的这种类本质异化是在社会发展的特定历史阶段中产生的,体现的是社会的规定性。因此,唯有解开社会主体之谜,才能对类主体获得充分的理解。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人类主体形态是主体社会形态的最高表现,是主体作为类的存在形态。人类主体形态的具体涵义,就是指地球上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作为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主体的内在统一性”。 [7](P168-169)人类主体的形态不是自然赋予的,而是在主客体的实际关系中逐渐形成、发展和完善的历史过程。现实的类主体的走向,这是一个同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直接相关的问题。也就是说,类主体的发展内在于自然、社会和人类的全面、持续、协调的发展与进步之中。在严格意识上讲,真正人类的历史才刚刚开始,人类还远不能以一个自为的主体来行动。只有彻底消除了使人类分裂和对抗的社会根源,实现了如马克思所设想的那种理想社会状态,才能真正形成为全人类利益而奋斗的人类的自觉联合行动,整个人类才能成为一个真正自由自觉的主体。由此可见,尽管在全球化时期类主体的概念又获得了新的含义,但无论如何,类主体的内涵是奠基于社会主体之上的。

プ凵纤述,在马克思的主体理论中,社会主体起着基础性的、核心作用。只有借助于社会主体,主体的其他形式才可能产生并发挥其作用。马克思通过自己的研究告诉我们,社会并不是一个消极的背景或被动的语境,而是一个自发地运动着的主体,它以其社会生产关系规定、推动、改变并创造着社会领域中的一切存在者。撇开社会主体,人们就不可能对主体的任何其他的表现形式获得真理性的认识。因此,只有在研究马克思社会主体理论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把其主体理论的研究推向深入。

ゲ慰嘉南祝

ィ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ィ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ィ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ィ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ィ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ィ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ィ7]高清海.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オピ鹑伪嗉:钟犸

上一篇:大部门体制改革:从理念到实践 下一篇:重庆与长江沿岸中心城市政府协调合作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