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一个适当的期望值

时间:2022-05-27 10:01:59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几乎是每个家长都会有的心理。而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的思想,又深深地影响着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因此,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是目前家庭教育比较普遍的现象。

对孩子期望值高,不能说一点积极意义没有,但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消极作用常常大于积极作用,造成的负面影响主要有:

一是造成沉重的压迫感。有些家长,孩子三年级就定下了目标,你要考立达;孩子初中才开学,就制定了目标,要考苏州中学;才进了高中的门,就说你的目标至少是南大。有些家长,不管班级情况怎样,就要求孩子在班级必须多少名,在年级必须多少名。甚至有家长居然说:“我不管怎么样,你必须每门学科不能低于90分。”或许有部分孩子在这样的激励下,真的能够达到目标。但对绝大多数的孩子来说,在沉重的期望压迫下,就如背着沉重的包袱登山,很难有理想的效果。

二是造成沉重的挫折感。期望值过高,孩子的学习过程,就很难享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因为不管他怎样努力,不管取得怎样的进步,都会距离爸爸妈妈的期望有一段距离。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时时感受到学习的挫折。而这种沉重的挫折感,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身心。这样既不能让孩子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和生活的快乐,也会影响他们学习的效果和自身学习能力的发挥。有些本来能够学得比较轻松的孩子,也会因此使学习潜能不能得到充分地释放。

三是造成沉重的自卑感。孩子的教育,让他们经受一定的挫折是必须的。但长期的、过度的挫折,无疑会造成孩子的自卑。过高的家长期望,会使孩子觉得自己无能蠢笨,大多数孩子也会因此对学习失去信心和热情,甚至对生活失去信心,进而会影响到他们在集体学习中的表现,影响到他们的人际交往。

四是造成强烈的逆反心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本来就会程度不同地产生逆反心理,而那些长期不能满足父母过高期望的孩子,则会表现得尤为强烈。而这种逆反心理的基本表现,就是对学习的放弃。因为孩子会认为,他再努力,进步再大,也不能满足家长的期望,还不如完全放弃。

那么,应该怎样给孩子一个适当的期望值呢?

一要针对具体对象。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要针对孩子的特点,针对孩子的资质,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可是很多家长一开口就是别人的孩子怎样怎样,班上某某同学怎样怎样,“我”当年怎样怎样。这种简单的对比,非常有害。别人是别人,你是你,为什么要和别人一样呢?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自我,都有自己的思想,家长必须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确定对一个适当的期望值。

二是期望值的提高要适度。毫无疑问,过高的期望值对孩子的成长必然有害。而适当地提高期望值,对孩子的成长是有一定意义的。关键是要把握好分寸。那么,什么样的期望值才是适当呢?我们不妨借鉴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他的研究表明:教育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个水平:一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个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贴近“最近发展区”开展教育,就能加速学生的发展。

三是不同时期要灵活变化。首先是期望值的重点内容要变化。小时候可能更多的是关注孩子的生活习惯和品行养成,稍大一点可能关注的主要是学习的热情和习惯,再大一点可能更关注学习的方法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其次是根据不同的环境变化要求。在小学希望他能在班级中成为优秀的,初中进入了一个更优秀的班级,可能只要他能为中上者,而高中如果进入了一所重点中学的重点班,或许只要他能够跟上班级的整体水平就行。另外,随着孩子自身情况的不断变化,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也应该不断调整。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是动态的,身体、能力、心理等许多因素都在不断地变化,甚至有时候还会出现一些意外的情况。这时候,家长一定要调整自己的期望值。我们常常听到一些家长说:“孩子到今天这个地步,是我们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其实,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管出现什么情况,作为家长都应该接受。■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立达中学校)

上一篇:幸福教育的可能性 下一篇:发现教学落差 确立学习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