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古诗词教学方法新见解

时间:2022-05-27 07:16:25

尝试古诗词教学方法新见解

中图分类号:G6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33-2738(2012)05-0188-01

摘要:语文教材古诗都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篇,要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可以利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激活学生自主学习,品味其中。这样,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方法;教学尝试

古诗词是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与一般阅读文章教学相比较,又有其特殊性。古诗词富有鲜明的传统文化特点,博大精深,灿若星河,语言精炼,意蕴含蓄,意境深远,蕴含着大量的人文内涵。它产生的年代久远,一首古诗,寥寥数十字,诗人就会描绘出一种意境,或借事或借物抒发自己的情怀,学生理解起来往往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支离破碎的分析和指令性的包办,让学生一味地对诗句、诗意死记硬背,恐怕很难体会诗的韵味,领会诗人的写作意图。要准确把握诗歌作品情感,学生要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就需要教师要有开放的语文教学观和创新的教学理念。以下是我们在古诗教学中几点尝试。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古诗教学伊始,教师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精心引发学生的兴趣。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可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汪伦是当时有名的歌手,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对李白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的诗。有一回,汪伦听说李白来了安徽,就修书一封。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知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前访。见面后,李白方知“受骗”:所谓桃花,只是桃花潭,并无“十里桃花”;所谓“万家酒店”,只是店名,并无酒店万家。但李白哈哈大笑:“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于是,两人结为金兰之好。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了七言绝句《赠汪伦》。——这个故事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赠汪伦》一诗的兴趣。又如,教学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可采用设悬念的方法---古代有位大文豪写了一首七绝,在诗中直接将西湖比作美女西施,这位大文豪是谁呢?这首诗叫什么呢?是怎么写的呢?再如,教学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可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句千古佳唱着手,激疑设趣,从而引导学生欣然诵诗。采取“引趣”之法,使学生兴趣倍增,情感激荡,再引导他们学习全诗,教学效果往往会出人意料。

二、同类融合

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虽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已感情之深;有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写的是王勃以诗送友人,流淌的是朋友间的深情厚意;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有高适的《别董大》是以话相送,倾诉的是让朋友充满信心踏上前途。如果教师在教学时能改变传统“逐首教学”“逐环教学”的模式,资源整合,主题凝聚,学生就能在把握基点中生情。我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时,先播放名曲《送别》,然后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让学生大致了解异同,“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送别”的主旋律如同一汪清泉流淌在孩子的心间,激荡着他们的情感。在教《渔歌子》的最后一个环节时,可别具匠心地设计这样一个课外延伸:自学《题秋江独钓图》。让学生通过拓展阅读、自主感悟、合作学习,进一步掌握诗的规律、特点,实现“教为了不教”、“语文课本只是一个范本”的教学理念,学生通过比较也进一步加深了对文本《渔歌子》的理解、感悟,可谓一举两得,实现了文本与超文本的有机融合。

三、品读诗句

古诗词“情趣”与“理趣”的兼容性,为我们打破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模式,确立新的教学思路指明了方向。

我们努力让孩子们能在趣味中品读古诗,乐于背诵古诗,力争让古诗文成为孩子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尘不染、明净清幽的山间松林,配以淙淙有声的清泉、欢快活泼的少女,使原本清新宁静的山村又洋溢出和平安乐的气氛。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相得益彰,构成一幅如此妙趣横生的绝美画面,这怎不令人心驰神往呢?灵气还是一种洋溢着东方智慧才情的理趣。我国的古诗词,不像欧式诗歌那样,具有一种充满睿智的纯粹哲理意味,具有一种深度的纯认知意义,具有一种缜密强悍的逻辑张力。它呈现的是与东方智慧的主观、直觉、神韵、灵性相比照的一番境界:客观、思辨、规律、逻辑。它习惯于采用较轻松的笔调,把智慧哲理举重若轻地附着在、融化在感情充沛的诗歌形象之中。“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山有情水也有意,物也陶陶人也融融,从而构建出一种至美至纯的世界。“我”梦“蝴蝶”还是“蝴蝶”梦“我”,“我”看山“不厌”,或许山看“我”也“不厌”吧!字里行间渗透的是庄子的哲学奥妙,实现了一种艺术化的“天人合一”。

四、推敲语言

改写古诗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和思维训练的好方法。改写形式很多,其目的各不相同。现略举一二:一是换一字,细推敲。如把“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换成另一个字;把“僧敲月下门”的“敲”换成另一个字;把“飞流直下三千尺”改成“飞流直下三百尺”等,让学生改一改,细推敲,议一议,好不好?二是添减字,相比较。如学了《赠汪伦》一诗,要求学生把每行诗去掉两个字,让学生讨论这样改行不行?改了以后跟原诗有什么不一样?结果改成了“李白将欲行,忽闻踏歌声。潭水深千尺,不及送我情。”通过一次次地改写比较,学生更能领会诗人的情感。这样的教学,课堂学乐融融充满生机。

所谓“教无定法”,但只要教师能深入浅出的引领学生走进文本,领悟诗境,领略作者遇境吟诗的无穷魅力。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教学,都能焕发出精神活力,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卢梭说过:“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我们语文教师只要能根据诗歌固有的特点、学生实际情况和自身教学能力等因素,合理运用教学形式和手段,一定会走出古诗词教学的被动局面,使之充满生机。

五、借助想象

想象是人的大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这心理过程的作用,还原再现诗中描绘的场景,使学生进入诗境,解决因古诗时空跨越度大……而给小学生带来的学习困难。

古诗词语凝炼,跳跃度大,写法夸张。因此,小学教学古诗首先要使词语表象化,并使其强化(建立)、活化(转换)、优化(加工)。即在意读诗文时,引导学生借助想象,将词语在脑海里形成主体画面。如教“遥看瀑布挂前川”这诗句,教者紧扣“挂”字,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似乎同诗人一同观赏庞然的瀑布凌空直泻而下,领略其雄伟的气势。

古诗是诗人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借物喻理……富有高度想象力的产品。探究古诗创作的本原,小学教学古诗要借助诗人的想象,启迪学生思维,感悟其诗情画意。如教“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诗句,学生经过看录像和反复吟读诗句,悟出:这是诗人被大自然景色所陶醉,一种幻觉油然而生,从而吟出这千古佳句。教者引导学生借助诗人的丰富联想,展开想象,领略诗人雄伟的气魄,以及诗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上一篇:浅谈高考速写教学的认知 下一篇:简述物权法定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