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语文课堂良好氛围的营造

时间:2022-05-27 01:10:48

论高职语文课堂良好氛围的营造

摘 要: 本文对高职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及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更新教学模式和手段、变革对学生的评价方式、革新教学内容等方面来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策略,以适应当前高职语文教学的需要。

关键词: 高职语文课堂 良好氛围 营造 策略

一、高职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

近几年,随着许多中等职业学校陆续升格为高职学院,高职院校的数量和规模都在扩大,但与之不成正比的是生源质量都呈大幅下降的趋势。经常听到这样的感慨:“现在的课是越来越难上了。”这是大部分同事的体会,尤其是教文化课的老师。对于这一点,语文教师的感受更是深刻。在语文课堂上,多数学生精神颓废,甚至昏昏欲睡,课堂气氛沉闷,缺乏活力;课堂偶尔有点活力,可能更多的是因为某些学生有了与课堂教学无关的“出格表现”而吸引了老师和其他学生的眼球。很少有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结果则是老师不得已地唱着“独角戏”,课堂上老师站在讲台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下面的学生们则是“哑口呆滞、沉默是金”,老师成了为教学而教学的教学机器。因此,教学质量根本得不到保证,更不必谈课堂的创新。

二、高职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的成因

我认为高职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涉及五个方面,即社会、学校、学生、教师和教材。

1.用人单位选人才偏颇。

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大多是作为技术劳动人员进入市场,接受工厂企业的选拔。目前一些用人单位受到商业利润和行业竞争的影响,在选拔人才时往往更青睐不需要太多培训,最好是能够“零距离”上岗的准熟练技工,而对于学生的文化素养则没有太多的要求,也很少在意。在这种“重技能操作、轻人文素养”的市场需求导向下,多数学生都敏感地认识到,学文化课“没用”,还是学好专业课“实惠”。形成了这样的概念,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提不起兴趣也就不难理解了。

2.教育人才的观念相对狭隘。

很多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实用型、技术型人才”的理解相对狭隘,大部分学生和老师的认为是高职院校来就是要学技术的,对于语文、英语、政治等这类文化课程则要尽量少占课时,甚至都不需要开设。所以很多学校对文化课课时进行了缩减,并且不断增加专业实训的时间和投入。学校领导不够重视,学生不想学,任课老师的积极性受挫,因此,上课也就是应付了事,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3.学生的“习得性无助感”。

高职生都是中高考的失利者,经受了失败和挫折之后,往往会形成“习得性无助感”,对以后的学习产生很大的破坏性,具体表现为:第一,降低学习动机:对学习无要求,消极被动,兴趣索然。第二,认知出现故障:自惭形秽,丧失信心,对待学习自我放弃,不战自败。第三,情绪失控:烦躁、冷淡、悲观、沮丧、陷入抑郁状态。

4.教学方法陈旧。

如何把课本知识讲清,讲透、讲全,是很多教师在教课时的主要着手点。但是这种机械地照本宣科,很难让课堂充满活力,教师讲课时候就会很被动,教学内容相对枯燥。也就谈不上根据学生的内在需求,科学地选择和合理的设计教学内容。面对基础极其薄弱的职校生,许多教师要么将学生视为不求上进,朽木不可雕的“另类”,甚至就干脆“我讲我的,至于听不听就随你了”。这些做法都严重违背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5.教材内容缺乏时代性。

现有的教材选文大都是名家名篇,相当比例的文章远离学生生活,远离我们这个时代。学生大都觉得教材晦涩、枯燥、乏味,实用性不强,与专业学习脱节,学习起来当然也就不感兴趣了。

三、营造高职语文课堂良好氛围的策略

鉴于以上的情况,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语文教学课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专业需求,变得有趣、有味和有用,就成为高职院校语文教师急需探讨的课题。我认为高职语文课堂良好氛围的营造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明确学习语文的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自主学习的关键,它决定着学生对所学科目的重视程度及所投入的时间、精力的比重。语文是一门公共课,更是一门必须学好的工具课,它对求职和将来的发展影响都很大,语文教师在新生上课的第一天就应该强调这一点。学校应该改变“技能至上”的短视的育人观,要站在学生终生发展的高度去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要让他们认识到,语文等学科不仅可以学到必要的知识,而且可以提升自身的素养,从而使自己在这充满竞争的知识经济时代能活得好、发展得好。现在在某种程度来讲很多学生很“功利”,他们觉得有用知识,就会非常有兴趣地学习,这样就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果好。

2.调整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手段。

现代研究证明,教师教学模式的选择和教学手段的运用得当,对于形成良好、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要从学生心理出发,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带着积极、愉快的情绪去学习。教师如果能够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辩论、演讲、面试、表演等多种方式来满足他们“求新求变”的心理诉求,激发学生们产生新的兴奋点,就能做到维持和发展已调动起来的学习积极性。另外,教师还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如录像、幻灯片、投影仪等教学设备辅助教学,彻底改变过去“一支笔一张口,教师满堂灌”的传统做法,实现教学方式由单向式向双向式、由单媒体向多媒体的转变,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增强学生的热情和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有效地学习。

3.变革对学生的评价方式。

正确、合理地评价是一种促使学生积极向上的手段,也有利于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的营造。所以,老师作为课堂的主导,必须重视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学生都渴望成功,渴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只对学生的考试成绩做总结性评价的方法,而是采用多种形成性评价方式,加强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的重视程度;同时要重视学生们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并且,教师应该特别重视评价的激励性作用,鼓励学生发挥个性特长,施展才能,促使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从而推动课堂教学高效化。

4.革新教学内容。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获得系统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思想品德觉悟的重要工具,但绝对不是课堂教学唯一的工具或依据。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造就高素质的劳动者。所以,教师应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在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时,做到以教材为基本素材,以现实生活为保鲜剂,以其他知识为催化剂。教学内容应是教师通过创造性劳动而“再造”的,是带有个性烙印的。教师选择和设计的教学内容必须注重以学生的生活实践为基础,是能够使他们提出问题、产生想象的。

总之,营造良好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的方法是很多的。最重要的是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式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自觉性,变被动为主动,变不利为有利,变消极为积极,从而打破语文课堂沉闷乏味的局面,在轻松的教学氛围里,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再隋.语文本色和本色语文[J].语文教学通讯,2006,(1).

[2]阎立钦,倪文锦.语文教育学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3]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程一凡,叶红.新课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改革与创新[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上一篇:以生为本,笔下生花 下一篇:中国近代衰落原因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