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泰州盐税文化发展趋势和影响的研究

时间:2022-05-26 07:46:22

关于泰州盐税文化发展趋势和影响的研究

摘要:泰州古盐业的发达曾造就了泰州辉煌的历史,循着这些历史古迹和史实,我们可以探知泰州积淀千年的盐税文化底蕴。泰州盐税文化包含有务实、进取的内容,也有消极享乐的一面。尤其为当代的税收文化制度奠定了基础,并对当代的税收制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些都使得泰州盐税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如今我们系统探寻泰州盐税文化就是进一步丰富泰州盐税文化内涵,使其积极一面弘扬光大并得以辩证地传承。

关键词:盐税文化发展趋势

泰州盐税文化与泰州的历史发展紧紧相连,可以说泰州的发展史就是泰州盐税文化的发展史。我们根据历史史实,以泰州盐税在全国的贡献比重及泰州盐税管理机构的设置为标准将延绵三千多年的泰州盐税文化史分为起源、发展、鼎盛几个历史阶段。下面我们就从以上几个历史发展阶段对泰州盐税文化进行其发展趋势分析。

1 泰州盐税文化的兴起阶段

泰州制盐史有典可查的可以追溯到汉代,但是上世纪七八十年现的距泰州市正东向21公里的姜堰市北部的天目山遗址,将泰州制盐史向前推进到三千余年前的西周。在对天目山遗址进行发掘时,除发现了正好与明万历《泰州志》所载的城郭规模相近的古城遗址之外,还出土了大量陶片、炊具、食器,器表的几何花纹多种,绳纹豆,高圈足簋,鱼篓形罐等陶器和多处灰坑的遗迹,对其进行碳14标本测定,证实这些遗物都已在地下沉睡了3000年,是西周中晚期先民们所使用的器物。从研究盐业史角度出发,在人类未发现铜与铁的时代,早期的食盐生产曾经经历了一个陶鬲、尖底陶豆制盐的漫长阶段,传说的中国盐宗之首夙沙氏煮海水制盐,夙沙部落的人们一次在海边生火准备烹制食物,一群野兽从身边经过,部落的人争着去围捕,回来一看,陶罐内的水已被烧干了,只剩下一层白白的粉末。一尝,居然是固体的盐结晶,由此发明了生产和贮存食盐。在人类脱离了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后,食盐便成了人们赖以生存的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天目山遗址发现的这些原始制盐工具和器皿,可以说是泰州地区最早制盐的历史证据。

到西汉初,泰州境内已有如皋蟠溪、姜堰仓场(叶甸)、兴化坂轮(周庄)、昭阳等地区有众多的盐场遍布从事海盐的生产。

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吴王刘濞立国广陵,出于强国和谋反的意图,就在泰州地区煮海为盐,在海陵建太仓,大量屯集粮食(红粟)和食盐。为“煮海为盐”,下令开挖的“吴王沟”,由扬州茱萸湾东通泰州蟠溪产盐地,长达一百五十华里,专事运盐。这条河现改称老通扬运河,由官方所开,明清之际,南通地区盐埸又称上十埸,故又称上官河、上运盐官河等。下河“由赵公桥接扬公堤捍海堰至东台城一带入东台串场河”,又名泰东河。下河支流较多,均可通串场河。历史上,南通分司各场所产之盐,都必须从上河运往泰州过坝掣验,而泰州分司所管辖各场所产的盐,须从下河运往泰州过坝掣验。

泰州没有山,只有水,河网交织,江、淮、海三水在这里汇集,逐渐形成了泰州独特的三水文化。如今运盐河早已无盐可运了,它静静地流淌在泰州新老城区的结合部,杂乱的芦苇下,掩藏着昔日运盐河上纤夫们此起彼伏的号子声和往日的繁华。

史实影响综述:制盐起源于泰州的地理位置临海。从事海盐的生产场所依托的泰州境内如皋蟠溪、姜堰仓场(叶甸)、兴化坂轮(周庄)、昭阳等地区众多的盐场。运盐的交通得益于江、淮、海三水在这里汇集。政府的盐税征收措施依靠的泰州的上下河水上交通管制的泰州坝进行掣验。西汉武帝时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盐铁官营后,这项制度仅在隋朝到唐朝初年的一百多年间被取消,几乎不间断的施行到了清末。这个时期泰州盐税文化处于起源阶段,盐作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当发现提炼方法后,不仅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盐成为商品,进入了流通渠道,产生了盐商阶层。同时盐也成为政府税收的主要税源及政府财政来源,进而建立了关于盐税的征收方式方法。

2 泰州盐税文化的发展阶段

唐代以后随着全国的经济中心南移,吴越地区人口逐渐稠密,加之物产丰富,商业流通繁荣,泰州地区成为全国最大的海盐生产基地,上交盐税也是最多,泰州盐税文化步入快速成长期。据《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唐玄宗开元六年(918年),唐王朝恢复盐税制度,始在全国十大产盐区设盐监,其中海陵监为十监之首,在全国食盐产区占有重要地位。南唐升元初(公元937年),因盐税丰盛,海陵县升格为泰州。当时北至盐城县,南至南通大部均为泰州管辖。据史书记载,唐代全国的税收,盐赋占到50%,泰州的盐赋又占全国盐赋总量的50%。到了南宋中期(1163年),泰州地区所收的盐税高达六七百万缗,比唐朝全国盐税的总数还多。①

唐代泰州盐税文化的发展与昌盛,我们可以用当时的诗歌加以验证。如李白在《梁园吟》中写到“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持盐把酒但饮之,莫学夷齐事高洁。”这里的吴盐就是指泰州所产之盐。因为泰州地区在汉代以前一直属吴国辖地,唐朝初年泰州又称吴州的缘故。诗人杜甫《夔州歌》:“蜀麻吴盐自古通,万斛之舟行若风”形象地描绘出淮南吴盐运销之广,万舟齐发的壮观景象。杜甫还在一首五律诗《白盐山》中描绘了泰州地区众多盐廪的雄姿与诗情画意,“卓立群峰外,蟠根积水边,他皆任厚地,尔独近高天。白傍千家邑,清秋万估船。词人取佳句,刻画竟谁传。”诗中蟠根积水边指的是泰州沿海地区的蟠溪自古产盐的典故。(盐山)卓立群峰外,尔(还是指盐山)独(接)近高天,白傍(特指食盐)千家邑(大家都少不了它),清秋(秋天是扒盐季节)万估船(万船运盐的景象)。

著名诗人白居易在《盐商妇》中写道:“盐商妇,有幸嫁盐商。终朝美饭食,终岁好衣裳。不事田农与蚕绩,皓腕肥来银钏窄。前呼仓头后叱婢,问尔因何得如此?婿作盐商十五年。官家利薄私家厚,盐铁尚书远不知。”这首诗验证了当时的盐税比较合理,政府在税收制度方面能让利于民。盐商相比官员来说收入高的惊人,为当时的大富豪,盐商进入了社会享乐阶层,盐商家庭过着娇奢淫逸的生活,这就形成了后来泰州的休闲文化。

3 泰州盐税文化的鼎盛阶段

宋、明、清时期,泰州管辖地域非常辽阔,淮南盐场在泰州境内一度北起阜宁的庙湾盐场,南至东台境内的富安、梁垛盐场,绵延七百余里。②

宋、明、清时期泰州星罗棋布的盐场连成一片,泰州兴化昭阳镇为当时淮南的产盐重镇。经过考证,北宋天圣年间,扬州盐税机构,在位于兴化城牌楼东路、宋代盐务桥南30米处设立的盐税管卖关卡,进行专卖和课证盐税等盐务管理。

3.1 宋代

北宋初年,官方在两淮设有通州丰利监、楚州盐城监、泰州海陵监,管理盐业,收购和批发食盐,监下设有仓场,储运官销食盐。通州、楚州各设一仓场,泰州设三仓场,涟水、真州(今仪征)各有一转场。

宋代的盐税在中央财政收入中占据重要地位。据《两宋财政史》统计,淮南盐产量占全宋盐产量的百分比,宋初为51.3%,南宋时期39.7%。正因为两淮盐业,特别是以泰州为中心的淮南盐场盐利最资国用,宋朝廷对淮南盐的运销和保护极为重视,多次出资整治运盐河和堰闸。

正因为泰州对朝廷盐税贡献之大,朝廷对泰州管理也极为重视,往往编派得力之人前往泰州为官,其中就包括被后人称为北宋五大名相的晏殊、范仲淹、富弼、韩琦、吕夷简,五人中有三个是盐官。

写下千古名句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晏殊于北宋景德六年(1004年)就任西溪盐官。仁宗天圣年间,范仲淹任西溪盐官,并在《至西溪感赋》写下:“谁道西溪小,西溪出大才。参知两宰相,都从此间来。”

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的一篇散文《海陵许氏南园记》中提到的许氏是指大盐官许元,是当时范仲淹在泰州任职时的顶头上司。根据欧阳修的描写,我们可以想象许元所住园子的种种妙景。如今园子已不复存在,只留下园中的一颗千年仙鹤柏见证着泰州盐税文化的繁荣。

据史料记载,南宋时期,国家开始动荡,金兵时长来犯,为保护盐税,朝廷曾把盐税大户泰州作为淮南重镇,修筑泰州城墙,抵抗金兵侵犯。为筹措建造城池所需银两,南宋开禧二年(1206年)朝廷从发往全国的官制盐袋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费用,用于修筑砖砌的城墙。与城墙相邻被誉为“江淮第一楼”的望海楼始建于南宋绍定二年(1229),初名海阳楼。后历经风雨沧桑,几经毁坏、修补,到2006年望海楼得以全面重修。如今登楼遥望已不见海的踪迹。但在明代中叶,望海楼仍距海较近,有明代三朝老臣泰州人凌儒《题望海楼》诗为证:“海色苍茫见十州,乾坤此地一登楼。邗沟水落清流合,天目蓬莱紫气浮。”可见当时大海仍踞泰州不是太远,古邗沟连接江淮水系,从泰州穿城而过。宋、明、清以降,延续近千年经常发生的黄河改道夺淮,黄土高原带下来大量的泥沙使海岸线快速东移,使得泰州海陵这块海边高地与大海渐渐远离。

3.2 元末明初至明代

盐业发展史的背后是盐民、盐工们艰辛劳作,艰难生存与天地抗争,与暴政斗争的血泪史,正是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创造出独特的盐民文化。这里有出生盐民的农民起义英雄,有开创泰州学派的大思想家,还有千千万万为制盐、产盐、运盐付出血汗智慧乃至生命的盐民。

元朝中后期,朝败,财政收入入不敷出。统治者大量增发盐引,不断提高盐价用来填补政府亏空,盐业成为国家财政的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当时泰州滨海共有三十六处盐场之多,隶属于两淮盐运使司,历史上有名的草莽英雄张士诚所在的白驹场就是其中之一。由于泰州地处东南沿海,每到盛夏都会遭遇台风侵袭,海水倒灌,使良田变成盐碱地,庄稼颗粒无收。泰州这一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大量农民不得不为官府运盐撑船,以出卖苦力为生。农民起义英雄张士诚从十岁起,就在白驹场的官盐船上卖苦力,赚取微薄收入补贴家用。由于收入微薄,不足以养家糊口,胆大的张士诚偷偷做起了贩卖私盐的营生。元朝廷为了稽查私盐贩子,在各处盐场都设置了盐警。这些盐警经常对盐场盐民“吃拿卡要”,稍有不从,就对盐民非打即骂,张士诚和盐民们深受盘剥。不堪忍受的张士诚于公元1353在白驹场附近的草堰场联络了十七名盐民,筹备武装暴动,草堰场附近的盐民纷纷响应,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张士诚领导的盐民起义军就达到了上万人的规模,成为元末反元起义军中的主力军之一。起义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泰州地区的百姓仍然深爱这位草莽英雄,不甘心自己的祖辈沦为匪寇,寻找机会为历史翻案,修建了如今座落在泰州西仓桥东北侧的都天行宫(都天庙)。泰州一学者曾写过一首竹枝词:《都天庙》英雄十八起盐场,泽被江淮恩不忘。为避朱明施暴政,托将庙貌祀睢阳。作者在注释中写道:据考,元末张士诚败死,江淮人怀之,多立塑像以祀。为避明祸,乃以金饰像容,称都有天托名张巡,实祀士诚。诸多文史资料均可明鉴。胜则为王,败则为寇,当初张士诚率十八个弟兄起义,一时如干柴烈火,十多万家乡子弟紧随其后。这就成了一种历史的必然。座落在泰州西仓桥东北侧天庙,隐藏着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歌颂者可歌可泣的盐民起义故事。

泰州历史上另一位盐民出生的大人物是中国哲学思想家泰州学派的创始人王艮。明初其先祖从苏州迁至泰州安丰场,占灶籍,煮盐为业。王艮七、八岁入乡塾读书,十一岁家贫辍学,助父料理家政,十九岁奉父命到山东经商,贩卖私盐。因善理财,家境逐渐宽裕。二十五岁客山东途经曲阜,拜谒孔颜曾孟诸庙后,奋然立志从学。③回乡后日读《孝经》、《论语》、《大学》,出则随身携带,逢人讨教,并注意把学到的知识随时用于实践。综观王艮哲学思想的全部内涵,归结到一点,就是通过讲学传道使人人明白并努力实践:世界万物是一个整体,个人利益同天下、国家利益息息相关,自天子至于庶人都要修身立本,既要自己身安又要使天人身安,果如此,就能建成君民同乐、自由平等、融洽和谐的社会大家庭。这就是泰州学派的人民性所在。后人为纪念这位盐民出身的平民哲学家修建崇儒祠(王艮祠堂)。

除了都天行宫和王艮祠堂外,泰州现今还保存下很多盐民生活的遗迹旧址。位于泰州城北篮子行街,坐东面西的管王庙就是一处。管王庙为明代早期建筑,距今已有近600年历史。管王庙为古代泰州盐工所建,一来是为了纪念春秋初期“盐政之祖”管仲,二来是给自己留个歇脚的地方。原来管王庙中间供奉着两尊一人高的坐像,分别是盐宗管仲和管娘娘,两边还有四尊半人高的将官塑像,但已在“”期间被毁,现仅存剩下76平方米的厅屋。

位于泰州市青年路东侧被人讹传的铁炮巷经考证得知,原是官方铸造煎盐器皿的场所,称为铁盘厂,又叫盘铁厂。明正德十五年(1520),泰州分司移驻东台场后,原驻泰州的分司署改办盘铁厂,派官督铸,分给淮南各埸灶户使用。所以嘉靖《惟扬志》中有盘铁厂在泰州西门内的记载。《泰州志》记载,在清道光年间,盘铁厂附近的高氏,在拆家中老房地基时,曾在多处挖掘到数百斤重的铁渣。上世纪末改造旧城时,泰州海陵区教育局在该址建办公大楼也曾挖到很多铁渣。由此可以佐证,铁炮巷就是铁盘厂的遗址。

从明朝起已载入《泰州地方志》税务桥是全国独有的以“税务”二字命名的桥梁。就是因靠近当时的泰坝衙门即税务衙门,纳税人到泰坝衙门完税都要经过此桥或将船只停靠在桥下,然后上岸完税而得名。桥下当年盐船齐集“商贾如云”的繁华景象现已不存,我们只能从古人诗篇中窥探当年的胜景。如清代金长福《海陵竹枝词》云:“商贾如云市井嚣,诘奸禁暴又轻徭。原知估榷关生计,记否前朝税务桥。”

税务桥附近的街道由桥得名为税东街、税西街和税务桥南小街。税东街从海陵南路到鼓楼路长550米,税西街从海陵南路到青年南路长420米。今日“古税务街”仍有很多与盐税相关的遗迹。如古课税局、两淮盐运使乔松年的私宅乔园。

3.3 清代

到了清代顺治、康熙两朝为充裕国库,曾一度采取发展盐业的措施:号召泰州城区的殷实富户投资盐业,鼓励海下盐商进城建造住所并从事其他行业。清政府为强化泰州域内的盐政管理,特在扬州府设置钞关,专司收缴盐税资金;在此时期,盐业购销集散地的专用称谓“官盐浦”,各场“灶户”生产的盐不得长途运输,须就近由盐浦收购。泰州各地标有“浦”的地方均为官盐收购的场所,遍布市内城南、城北,有马浦、仓浦、板浦、棋杆浦、门楼浦、三房浦、霞浦、大浦、郁浦、南浦、西浦、石浦等十多处。④现在著名的大浦小学就坐落在大浦(泰州最大官盐收购的场所)原址之上。泰州盐浦之多,在全国所有城市中绝无仅有。

坝,本是指建筑在河流中阻隔上、下水位的人工建筑,一般称为拦河坝。泰坝却不仅仅是泰州的拦河坝,它还担负着收盐缴税的重要功能。明清时代,泰州以“坝”多而驰名江淮,泰坝一度成为泰州的代称。历史上泰州共有九坝,即腾家坝、鲍家坝、老虎坝、东坝、西坝、黄龙坝、鱼行坝以及姜堰镇坝、海安镇坝。明清时,官府一度明文规定:沿海各盐场所产之盐不得长途运输,必须运抵泰州翻坝转运,因此,泰州各坝上下周围遍布了朝廷指定收购官盐的盐浦和掣验机关。正如《两淮盐法志》中,“泰坝过掣图”所绘。当时,泰坝两岸建有官盐浦。转运盐、收购盐,使泰坝周围成为泰州最热闹繁华的地方。清道光十五年(1835),江苏巡抚林则徐在泰州藤坝立下“税务告示碑”――税碑,从碑文上我们可以看出:第一,林则徐非常重视税收。他关心、支持和促进生产的发展,用于培植和扩大税源,增加财政收入。他非常关心人民疾苦,在任江苏巡抚期间为请求减缓税赋的奏折就有10多个。第二,林则徐坚持从严治税。泰州税务告示碑,就是当年林则徐为查处偷税漏税的严正告示。碑文中严正指出:“尔等贩运各货,由江南运赴江北,及由江北运赴江南销售者,务各恪遵定例!概赴扬关由闸及中北二口照例输税,不得避重就轻,私自盘坝绕越”,一旦查出,“定将该商埠人等一并从重治罪”。第三,林则徐改革漕运,坚持“民惟邦本”,他大力支持并参与盐政改革,推行票盐制,政绩显赫,佳话频传。

泰州盐业的繁荣促进了泰州古城的迅速崛起和工商贸易的兴旺发达。为此,有钱的盐官和盐商还专门砌建了盐宗庙,清同治元年,两淮盐运使乔松年(鹤侪)在泰州以六百缗钱购原清代名画家顾坚别墅,易名“小香岩”,在其西侧改原明珠禅院为“盐宗庙”合并一处,建大门三楹,左右翼墙各一门。乔公亲撰“新建盐宗庙记”一文,碑嵌庙内壁间。庙内正殿供奉煮海为盐之祖“夙沙氏”,盐商初始缪鬲及创“官山海可为耳”盐政之鼻祖管仲相。在偏殿以木塑彩身供奉范仲淹、文天祥。泰州盐商为巩固社会地位,专门成立了盐业公所,用来协调行业内部与外部关系,维护自身权益。

盐税文化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形态与文化现象。盐商们发家后,往往仿效当地的文士,净相建造各自的私家园邸,别墅宅地。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乔园。乔园本名日涉园,原为明代泰州名人陈鸢祖产。到清代被两淮盐远使乔松年购得,并在园中又添新景,呈现出“全、精、巧、名”的特点,改称“乔园”,并一直沿续至今,为苏北极具特色的园林之一。

除此之外,靠盐发家的盐商巨贾为提升自己文化品位,附庸风雅,招揽结纳四方名士,切磋诗词歌赋,以文会友,营造了浓郁的文化交流氛围,活跃了泰州的艺苑文坛,从而促成了独特的泰州盐税文化在清代中叶进入鼎盛期。

清末到民国年间,海盐生产格局发生巨大变化;数百年的黄河夺淮,大量泥沙使海岸线以年均40至70米的速度快速东移,至清末民国初年,泰州城区已远离海岸线100多里,加之陇海铁路建成通车,泰州地区得天独厚的产盐和运销之势已不复存在。民国元年由于行政区划的调整,泰州从民国次年起,完全退出了海盐生产的历史舞台。但泰州盐税文化没有消亡,它已经渗透到泰州文化的方方面面,对文化泰州的建设起着深远的影响。

4 泰州盐税文化的影响

随着手工业的发展,古代盐税成为各朝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就征税物品来说,其中盐的流通实行专卖制度,沿江河口岸设立关卡征收盐税,逐步形成了我国的税收制度的基础制度,古代的盐税制度及文化对当今的税收制度及文化制度的完善产生了下列影响:

4.1 政府的强制征税制度

政府的盐税征收措施依靠的泰州的上下河水上交通管制的泰州坝进行掣验。西汉时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盐铁官营制度,同时由于盐也成为政府税收的主要税源及政府财政来源,进而建立了关于盐税的征收方式方法方面的相关制度。

4.2 政府盐等特殊商品实行专营制度

官收盐利,成为中央财政的主要来源。古代政府通过盐税的管卖关卡,政府印发“盐引”,作为经营运销官盐的特许状、到官盐场提取官盐的提货单、运销官盐的通行证,通过盐引进行专卖和课证盐税,形成了官方盐务管理制度。盐税的专卖制度由此建立并得到完善。

4.3 政府在税收制度方面能让利于民

当盐税文化发展处于繁荣阶段,政府调整原有的产业政策,所实行的盐的赋税比较合理,地方政府官员在税收制度方面能让利于民。地方官员非常重视税源的开发与保护。改革漕运,支持并参与盐政改革,推行票盐制,扩大税基,关心、支持和促进盐业生产的发展,为保护盐的产运销,政府大林整治和修建运盐河和堰闸。培植和扩大税源,增加财政收入。帮助百姓减缓税赋。当今社会的税收制度在减轻纳税人和地方政府税负方面,还需借鉴古代的盐税制度中相关改革举措。

4.4 查处偷税漏税的惩罚制度相对有针对性

建泰州税务告示碑和税务桥,为查处偷税漏税的严正告示。当时政府官员能做到从严治税,坚持纳税人同一标准纳税,违法同等治罪。

4.5 税收文化繁荣促进多元文化的发展

当盐商收入明显提高后,他们进入了社会享乐阶层,其家庭过着奢华的生活,这就形成了后来的闲适文化,由此产生了泰州的休闲文化。盐商巨贾为提升自己文化品位,附庸风雅,广泛结交文人、艺人,从而促成了独特的泰州盐税文化中的休闲文化以及思想文化、戏剧诗赋文化和文学艺术的发展。

4.6 行业协会制度和功能在商业中发挥重要作用

泰州盐业的繁荣促进工商贸易的发展。泰州盐商为巩固和加强自己在社会中地位,专门成立盐业公所,用来协调行业内部与外部关系,成立了类似‘行会’的社会组织,用于维护自身权益。

4.7 纳税人的维权意识较为强烈

由于当时政府财政收入入不敷出,政府为了填补不断扩大的政府开销和军费支出,大量增发盐引,不断提高盐价,激起盐民的反抗,盐民起义的史实,集中反映了当时的盐税制度的苛刻,正是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创造出独特的盐民文化。其中有出生盐民的农民起义英雄,有开创泰州学派的大思想家,还有千千万万为制盐、产盐、运盐付出血汗智慧乃至生命的盐民。

注释:

①吴克嘉.《泰州盐文化寻古(一)》.

参考文献:

[1]王仁湘.中国滋味:盐与文明www.省略/BookR

eader/1690119.aspx.

[2]赵伯蒂.圣贤与盐―浅谈古圣先贤与盐的不解之缘《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一辑)》2005年.

[3]张银河.中国盐业神话传说探析《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一辑)》2005年.

[4]林文勋.中国历史上的“盐铁时代”及其地位《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一辑)》2005年.

[5]曾凡英.论盐文化的内涵与特征ywh.suse.省略/Info.aspx?id=156

[6]吴克嘉.泰州盐文化寻古www.省略/folder34/folder35/folder46/index.php.

作者简介:

赵彤彤(1981-),女,汉族,江苏泰州人,讲师,法学硕士,泰州历史文化研究所会员。

陈志峰(1977-),男,汉族,江苏泰兴人,讲师,思想政治教育硕士,泰州历史文化研究所会员。

李善山(1958-),男,汉族,江苏泰州人,教授,经济学学士,泰州历史文化研究所会员。

本成果为泰州盐税文化史方向研究课题。

上一篇:“山寨”现象的创新特质研究 下一篇:煤矿风井噪声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