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驰名商标的司法认定制度

时间:2022-05-26 03:14:58

浅议驰名商标的司法认定制度

[摘 要] 驰名商标的保护不仅在如今的商战大潮中被炒得如火如荼,而且一直受到国内外知识产权界的热切关注。对驰名商标进行正确认定是其保护的前提和基础。目前,我国驰名商标的认定制度是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并重的双轨制,而司法认定制度在近十年的实践中,虽不断发展完善,但客观上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本文介绍了驰名商标认定制度在我国的发展过程,结合现行认定制度及法律依据,就现行制度中存在的不足作一探讨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 驰名商标;司法认定;认定标准

【中图分类号】 D923.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7-096-2

一、驰名商标概述及历史沿革

(一)驰名商标的定义

“驰名商标”( Well- known Trademarks )一词最早出现在《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中,Trips协定中也认可了驰名商标。《北美自由贸易区协定》、《卡塔赫纳协定》等一些地区性的国际公约也对驰名商标的概念做出了概括性规定。学者们对驰名商标的概念进行了阐述,但理论界尚未给出一个统一而权威的定义。

笔者认为,根据2009年5月1日生效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驰名商标保护的民事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的规定,是指在中国境内为相关公众广为知晓的商标。

“驰名商标”一旦批准使用,就会受到政府相关法律的保护,这种保护不仅局限于相同或类似商品或服务,甚至还用于不相同或不类似的商品申请注册或使用时,同样会受到限制或不予注册使用,因此“驰名商标”被赋予了比较广泛的排他性权利, 而且“驰名商标”持有企业的公司名称和网址域名都会受到不同于普通商标的格外保护。

(二)我国驰名商标保护的历史沿革

1985年3月我国加入《巴黎公约》后,对知识产权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立法探索,当然也包括对驰名商标的立法探索。1987年8月,认定美国必胜客“PIZZA HUT”的商标及屋顶图形商标为驰名商标,成为我国加入《巴黎公约》以来驰名商标认定第一案,这也是在没有国内立法的情况下,对公约成员国的驰名商标进行保护和认定的先例。我国真正对驰名商标的保护始于2001年对《商标法》进行修订时,依据《巴黎公约》和Trips协定将驰名商标的保护纳入其中。

二、我国现行驰名商标认定方式

我国目前对于驰名商标的认定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诉讼程序中进行认定,是发生纠纷后才对商标是否驰名作出的认定,即被动认定。另一种是在商标注册程序和商标评审程序中进行认定,是在并不存在实际权利纠纷的情况下,有关部门出于预防将来可能发生权利纠纷的目的,应商标所有人的请求,对商标是否驰名所进行的认定,即主动认定。

(一)被动认定的法律依据及作用

此种认定程序的依据在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2条,该条规定:“人民法院在审理商标纠纷案件中,根据当事人的请求和案件的具体情况,可以对涉及的注册商标是否驰名依法作出认定。认定驰名商标,应当依照商标法第14条的规定进行”。被动认定是司法机关认定驰名商标的基本模式,目前为西方多数国家所采用,被视为国际惯例。(2)被动认定为驰名商标提供的保护虽然是消极被动的,但这种认定是以达到实现跨类保护和撤销抢注为目的,而且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因而所得到的法律救济是实实在在的,这种法律救济解决了已实际发生的权利纠纷。被动认定也可以为行政机关所采用。

(二)主动认定的法律依据及作用

此种程序的依据则是《商标法实施条例》第5条,商标局、商标评审委员会根据当事人的请求,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依照《商标法》第14条的规定,认定其商标是否会构成驰名商标。主动认定着眼于预防可能发生的纠纷,是行政机关认定驰名商标的方式。主动认定方式不适用于司法机关。当然主动认定能提供事先的保护,使商标所有人避免不必要的纠纷。但主动认定不符合国际惯例,尤其是采用批量认定的方式,若把握不准难免陷入滥评,也易导致企业之间、地区之间的攀比。

三、我国现行驰名商标司法认定存在的问题

(一)认定标准尺度不一致

虽然商标法和相关司法解释已经对驰名商标的认定标准作出规定,但是过于原则,仍然存在着很大的裁量空间,造成各地法院在理解和适用这些法律时不统一,再加上我国是经济文化水平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受此影响,我国有驰名商标司法认定权的法院之法官的素质也参差不齐,司法经验也存在很大差别,这些因素会必然反映在案件审理中,从而导致认定驰名商标的标准存在较大差别。

(二)驰名商标认定异化以及出现地方保护主义

目前,许多企业将驰名商标作为一种商业资本,一旦获得认定以后,便进行大量广告宣传。在中国,官方的认定无疑给驰名商标镀了一层金,完全背离了驰名商标认定的本意――为商标所有人提供特殊的侵权救济保护。不可否认,地方有关驰名商标的认定确实对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于是就出现了有些政府部门将其视为发展经济的政绩工程,给予企业高额的奖金或税收优惠。政府的大力吹捧驰名商标,使得驰名商标司法认定的角色出现由企业维权手段,演化成企业赢得广告宣传和获取荣誉称号途径的趋势。当驰名商标认定案件由企业所在地法院管辖时,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不可避免地存在。

(三)驰名商标权利滥用,虚假诉讼层出不穷

由于驰名商标所具有的商业价值、社会价值、以及司法认定的低成本,驰名商标在中国由一个严格的法律概念向商业炒作的异化,进而迈向“最高荣誉”的神化,导致了一些当事人试图通过司法认定驰名商标达到其不适当的商业目的,使驰名商标司法保护非正常地承载了其他的意义使得案件的处理与制度设计初衷相违背。

最高人民法院在2009年1月6日印发的《最高人民法院关关于涉及驰名商标认定的民事纠纷案件管辖权问题的通知》收紧了驰名商标认定的法院数量,这极大地压缩了企业对管辖法院的选择空间。”由此,对驰名商标具有认定资格的司法认定机关有70多个中级以上人民法院。但70多个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中级以上人民法院,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审判经验和法律人之间也有差异, 在驰名商标的认定标准的掌握上很容易出现差别。

司法认定标准的不统一就为企业规避严格审查提供了空间。此外,相较行政认定程序,司法认定更为方便、快捷,即使因为虚假诉讼被撤销已生效的驰名商标,企业所承担的风险也要远远低于所获取的效益。虚假诉讼动摇了驰名商标司法认定的公信力,也在影响着驰名商标在公众及市场上的价值。

四、驰名商标司法认定制度规制意见

(一)明确认定标准

最高人民法院应尽快完善司法认定的各项具体制度,加强事前的指导防范和事后的监督纠错工作。相关部门应根据社会发展形势,尽快出台相关司法解释和司法政策,统一法律适用的标准,使驰名商标认定更加精细和具有可操作性。要进一步明确司法认定的要求和恶意申请的惩处措施,规范企业行为。要重新定位跨类保护的条件,明确并非所有的驰名商标保护都当然的扩大到所有类别的商别或服务,要结合商标使用的实际情况对跨类保护的范围加以适当限制,防止驰名商标权的滥用。由于驰名商标司法认定易被滥用的原因中很多涉及“地方”的因素,只有加强最高院全国高度的指导和监管,才能消除“地方”因素的影响。

(二)纠正地方政府的激励政策

化解驰名商标异化,不仅需要借助媒体的正确宣传和引导驰名商标观念,需要企业端正自身商标战略,避免误导营销,更重要还需要地方政府正确引导企业,开展正当竞争,维护市场经济稳定。应当废除仍然坚持“批量认定”的各省市有关著名商标、知名商标规范体系,以及停止地方性与驰名商标批量认定异曲同工的名牌评选制度。明确规定不能将驰名商标认定的数量作为各级政府的考核指标或者政绩数据,取消驰名商标排行榜等。明令禁止各级政府对已经行政认定或者司法认定的驰名商标发放高额奖金,或给予明显不公平的政策倾斜。

驰名商标异化已经成为广泛的现象,欲化解进一步异化应从对驰名商标的认知上纠正,根治公众的错误观念。去异化的过程需要政府、 企业、媒体的多方配合,不能片面地、孤立地,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媒体正确地引导公众对驰名商标认识,也会转变地方政府和企业对驰名商标认定的政策和态度,而地方政府纠正错误的知识产权战略,也会将企业营销战略引导到正确的方向。

(三)异地管辖

应当实行驰名商标司法认定异地管辖制度。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存在行政干预司法的弊病以及司法权力地方化的倾向,严重影响了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更会最大程度的保护本地企业,因此,大部分涉案企业都会选择其所在地法院作为认定驰名商标的诉讼法院,以增加胜诉的机会。为了保证司法的公正,笔者建议驰名商标的认定可以实行“本地法院回避、异地法院管辖”的原则。

(四)仅个案有效原则

在商标被认定为驰名以后,在经过一个合理期限之后,允许争议相对人对驰名商标提出异议。商标的驰名度是一个变量,它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法院针对每一个案件的特定情况作出的裁决,原则上只能是对原、被告有效,不能适用于第三人,也不能对社会普遍有效。其结果仅对于法院判决当时的商标事实状态有效,而不能随意扩大到法院认定之前或之后的某个时期内。这是与商标在市场上的动态变化和残酷的市场法则相契合的。一旦发生商标争议,应当允许争议相对人对争议的商标提出重新认定或对认定提出异议。同时,应当允许他人对驰名商标的合理使用,对于一些与驰名商标权利相冲突的合理行为不应绝对排除。不能因为对驰名商标的特别保护就损害了一些经营者的合法利益,进而损害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秩序。此外,应当禁止驰名商标持有者任意转移“中国驰名商标”字样于同商标的其他产品尤其是新产品之上。

五、结语

一个特定案件的解决尽管只直接涉及到特定的诉讼主体,但它张扬的公平的利益分配精神和权利义务的平等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是不容小视的。保护驰名商标,是授权商标所有者立“盾”以自卫,而非拔“剑”以侵略。司法认定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实现商标所有者、竞争者以及社会公众三方利益的平衡。

参考文献:

[1]马永双,张婧.论驰名商标司法认定的基础与原则[J].学术交流,2009,(7).

[2]黄静.论驰名商标司法认定[J].商品与质量,2011,(6).

[3]汤亮.论我国司法认定驰名商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咸宁学院学报,2012,(1).

[4]赵廷捷.论驰名商标认定制度的法律思考[J].时代金融,2012,(5).

[5]方帅.驰名商标司法认定的现状分析[J].中华商标,2012,(7).

[6]王子聪.试论驰名商标的异化及其治理[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1).

作者简介:盛之康(1969-),男,汉族,江苏连云港人,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民法院司法行政科副科长,研究方向:知识产权。

上一篇:论腐女的文化认同 下一篇:试论日语教学改革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