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渗透感情教育

时间:2022-05-26 07:24:50

浅谈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渗透感情教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使我们达成这样的共识:课程的功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应当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发掘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因素,寓情感教育于教学中,使学生学会如何求知,如何做人,养成和谐和健康向上的品格。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的源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这充分说明,音乐的熏陶对于人的良好性格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本着“一切为了孩子”这一宗旨,将情感教育融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尽可能以自然的方式,促使学生产生内在的需要和情感上的共鸣,才能主动地去实现教育的目的。如涓涓细流,滋润孩子的心田,让情感之花在歌声中开放。

一、在欣赏中滋润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们的智力发展、思想、兴趣、爱好、才能、倾向,就谈不上教育。”积极健康的情感能使人们的思维敏捷深刻,想象丰富活跃,记忆力增强。学生只有对音乐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音乐学习的动力。

因此,在教学中,我常常注重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熏陶良好的情操,如教学《好娃娃》,我也是先让学生们听赏这首具有浓郁的湖南乡土风味的儿童歌曲,使学生在歌词中感受尊敬老人,有礼貌的好娃娃形象,如“我给爷爷搬凳坐,我给奶奶倒杯茶,爸爸和妈妈,齐声把我夸,尊敬老人有礼貌,是个好娃娃!”让歌词激起学生向好娃娃学习的欲望,培养学生尊敬老人的良好品质。又如教学《我爱妈妈,我爱中华》,我也是先从欣赏入手,还找来宋祖英的《爱我中华》让学生听赏和跟唱,让学生从歌词中理解爱中华像爱妈妈一样,从中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在教学中,通过对音乐作品情绪、格调、思想倾向的感受和理解,使学生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

二、在实践中渗透

实践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培养良好的情操。

如《咚咚呛》一课,引导学生用打击乐器和其他音源模拟自然界的风声、雨声和雷声。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玩”的实践中发现音源创作的乐趣。如,学生发现摇动沙锤的声音像下小雨,用簸箕摇黄豆的声音像下大雨,用手抖动铁皮的声音像雷声,而风声可以用自己的嘴巴发出的声音所代替,并且可以自由地表现微风、大风、狂风等不同节奏和力度的风。以上这些我都是让学生自己在玩的过程中发现的,他们觉得特别惊奇、有趣,学习的热情特别高,在老师的适时指导下学会了演奏方法。接着再指导和协助学生合作表演风、雨、雷、电的故事,使学生从中体验到创编的乐趣及合作表演的乐趣,培养学生们的创造精神和合作精神。

在音乐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体验的空间,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实践,从而爱学;融入多元文化,既丰富学生视野,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最终使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获得一系列健康向上的情感体验。

三、在创造中浇灌

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音乐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走向生活,由课堂的表演练习,到真正的生活,成为生活中真正的道德驾驭者。

在音乐课中,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能够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作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与才能,也使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为更好地培养和发挥学生们的良好品质打下坚实的基础。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教育的智慧与艺术就在于启发学生去认识做人。”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德育的渗透,让学生在学技能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学会做“真”人。

(作者单位:广东清远市佛冈县第二小学)

(责任编校:白水)

上一篇:巧用“错误”生成 诱发课堂创新 下一篇:三个故事改变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