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创新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探索

时间:2022-05-25 11:37:03

我对创新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探索

新课程改革势不可挡,课改前的中学思想品德课的主要弊端在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基本属于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四十五分钟,不留给学生充分的主动学习时间。实质上具有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知识灌输、轻养成教育;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重学校教育、轻社会教育等诸多特征。而现行的初中思想政治新课程力求倡导课堂教育的实践性,提倡教师要构筑新的教育理念,突破旧有的封闭、单一、机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上要大胆革新,创新方法,达到真正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实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作为一名初中思想政治教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尝试,在创新教学上形成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借此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从理论化教学到生活化教学

将学生课堂学习课本理论知识(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直接经验)结合起来,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即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

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是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加深知识理解的需要。人的发展是理性认识不断深化和感性认识不断丰富的过程。思想品德课程中的理性知识即课本理论知识是学生的间接经验,这种间接经验的正确性、深刻性以及它的存在价值,只有在学生的自我生活实践中真正转化为直接感受时,才能使学生去深刻认识,去真正接受,从而促进学生对理性知识的巩固和理解。同时,从人的认识规律和认知特点来看,感性认识又是理性认识形成的前提和基础,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掌握丰富的感性材料,形成直接经验,再通过教学过程加以归纳和升华,形成理性知识,从而不断促进课程目标生成和发展。

二、从主导式教学到讨论式教学

1.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传统教学论虽认为教学是一种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但它却否定了学生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将教学活动过于简单化了。这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体现,使得学生过于拘谨,思维定势、从众心理、信息饱和等表现较为严重。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善于思考和善于说话。”讨论活动的开展,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课堂活动为中心的主要形式,针对某些问题或课文重难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

2.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课堂讨论式教学,同以往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相比较,讨论式教学更能激发、调动学生和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特别是有助于养成学生动脑、动手的好习惯。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表自己的观点能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促进了师生共同创新,共同发展。

3.形成知识的互补性。

讨论式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能紧紧把教师和学生连在一起,学生和老师都能各自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疑问,但同时又都在倾听别人对某一问题的阐述。这样以来老师在倾听学生发言的同时,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方法,并用自己的言行把讨论引向高潮,同时也是在对课堂讨论进行协调。老师和学生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形成了师生之间朋友式的平等关系,形成知识的互补。

三、从机械教学到快乐教学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真正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在于明确经营课堂的主导者是教师,理念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途径是教会学生学习,落脚点则是学生在快乐中收获知识。

1.创设“快乐”的教学情景。

这是进行“快乐”教学的基本方法。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并以其亲身生活实践为基础,从中获得做人的基本道理,真正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我们的教学增添了亮丽的色彩,它能做到图文并茂,影音具全,给予学生极大的感觉刺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教学效果。教师要特别注意收集一些和教材有关的近期发生的重大时事政治。如:上八年级思想品德“生命健康权”时,我准备矿难、食品安全等事件,从中选取一些材料,作为导学案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看,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投入到本课焦点话题“生命、健康”的讨论上来,那种讨论的激烈程度真是无法形容,最后我根据教材需要进行分析、总结归纳。这样不但活跃了课堂,而且也增加了学生的信息容量,更重要的是能培养了学生分析教材的能力。所以教学过程中我尽最大量的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新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勇于探索。

2.给予激励性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学习的浓厚兴趣。

创新意识潜藏于每个学生的头脑中,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尊重和保护每一个学生的独创精神。在教学中,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老师也要给予充分地肯定,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成功的“快乐”,觉得自己有能力、有潜力、有独创性,从而使学习兴趣得到加强,激起深入学习的强烈愿望。

实际教学工作要根据教材与学生的变化,不断探索,积极创新。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生物探究学习中问题情境创设的几点建议 下一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