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学生干部创新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5-25 09:53:44

浅析高校学生干部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 要】高校学生干部是大学生中的高素质群体,相对而言,他们更具有创造性、能动性和号召力。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会对其他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重视学生干部创新能力培养必将推动高校学生工作的不断发展。本文从高校学生干部创新能力的现状表现出发,分析高校学生干部创新能力的限制因素,进一步探讨如何培养学生干部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高校学生干部;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发展的灵魂和动力。高校学生干部是大学生中的高素质群体,相对而言,他们更具有创造性、能动性和号召力。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会对其他学生产生许许多多的影响。高校学生干部是连接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纽带和桥梁,他们既是受教育者,又是高校实施内部教育管理的协作者,是顺利开展学生工作的有效保证。重视学生干部创新能力的培养必将推动高校学生工作的不断发展,从而促进高校学生整体素质的不断提升。因此,高校学生工作者应当认真研究怎样培养学生干部的创新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巨大作用。

一、高校学生干部创新能力的现状表现

1.主观能动性受到制约

高校学生干部主体是来自团委、学生会、社团、班委会等组织,他们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学校、院系从事学生工作的老师往往会对他们的工作予以指导和管理。可是很多时候由于老师过多的干涉学生干部的工作,限制了学生干部工作的范围、内容,甚至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和步骤都有老师的身影在其中,这种管理模式对学生干部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无疑是一种阻碍。

2.缺乏批判与怀疑精神

勇于批判、大胆怀疑是创新精神的能源和动力,是进行创新活动的前提和基础。高校学生干部中普遍存在职务差异和新老差异。首先,校级学生干部在一定程度上能制约院系级学生干部的工作,这种自上而下的管理在学生干部中形成了明显的服从意识,对于上级学生干部提出的意见,认为是理所当然应该照办的,缺乏批判与怀疑精神,这对学生干部的创新能力培养无疑是一种摧残。其次,新任学生干部往往是依照有工作经验的学生干部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方法开展自己的工作,这种模式很好的延续了学生干部工作中的优良传统,使得新任学生干部能尽快的适应自己的工作,但另一方面又会造成学生干部因循守旧,缺乏开创性,影响创新能力的培养。

3.缺乏想象力和自信心

首先,联想和想象是思维活动中最见活力的一个方面,任何创造思维的产生离不开丰富联想和想象。然而许多学生干部由于受到各个方面的限制和约束,思维定势,因循守旧,不能打破常规,导致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很差。其次,部分学生干部缺乏自信,不敢坚持自己的看法、力求和他人保持一致。有些学生干部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但是一旦和老师的观点有很大的冲突时,往往选择怀疑自己的观点可能是错误的,不规范的,没有信心说出自己的想法,导致自己剥夺了自己表达思想的话语权,结果把自己造就成了平庸的学生干部。[1]

二、高校学生干部创新能力限制原因分析

1.学生干部的工作受到高校学生工作队伍老师的影响

高校学生干部主体是来自团委、学生会、社团、班委会等组织,他们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学校、院系从事学生工作的老师往往会对他们的工作予以指导和管理。可是很多时候由于老师过多的干涉学生干部的工作,限制了学生干部工作的范围、内容,甚至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和步骤都有老师的身影在其中,这种管理模式对学生干部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无疑是一种阻碍。

2.学生干部的工作继承了优良传统,却缺乏批判与怀疑精神,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

勇于批判、大胆怀疑是创新精神的能源和动力,是进行创新活动的前提和基础。高校学生干部中普遍存在职务差异和新老差异。首先,校级学生干部在一定程度上能制约院系级学生干部的工作,这种自上而下的管理在学生干部中形成了明显的服从意识,对于上级学生干部提出的意见,认为是理所当然应该照办的,缺乏批判与怀疑精神,这对学生干部的创新能力培养无疑是一种摧残。其次,新任学生干部往往是依照有工作经验的学生干部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方法开展自己的工作,这种模式很好的延续了学生干部工作中的优良传统,使得新任学生干部能尽快的适应自己的工作,但另一方面又会造成学生干部因循守旧,缺乏开创性,影响创新能力的培养。

3.高校教学模式呆板,教学手段单一

首先,高校的教学仍是课堂教学为主,而课堂教学又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手段基本是采用黑板板书和课件展示,这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参与程度不高,学习积极性不高,更谈不上有所创新。其次,部分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局限于教材或者是局限于课程,不能很好的引导学生融会贯通,创造性不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造成学生思维滞塞,缺乏质疑的品质,不会变通。

4.高校和社会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侧重于成绩,造成学生片面的追求成绩

对大学生的评价,高校和社会往往是以成绩为标准来衡量,成绩包括学业成绩和现实表现的成绩,而这些成绩基本上是与学生的奖励、入党、就业等关乎他们切身利益的事件联系在一起。这种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片面的追求学习成绩,做一个他人眼中的乖学生,循规蹈矩、埋头学习,力求取得好的成绩,因此而忽略了其他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形成实践动手能力不强、创造性低的局面,当然学生干部也是如此。

三、培养学生干部创新能力的途径

1.构建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

在高校教师和学生干部之间尤其是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和学生干部之间建立起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干部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一方面高校教师在学生干部工作中更多的应该是充当一个指导者的角色,而非指挥者,作为指导者,教师与学生干部应平等对话,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对学生工作中的问题达成共识,推动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应消除工作中的话语霸权、强权意识,而学生干部也应消除心理上对老师的一味服从、畏惧等意识,将老师视为益友、伙伴,在工作上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这种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情谊,发挥学生干部的潜能,更有利于学生干部创新能力的培养。

2.创造和谐的校园环境,调整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增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首先,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培养学生干部的创新能力,首先需要一个宽松和谐、有利于创新的校园环境。学校要努力创造一个积极向上、富有活力、和谐的校园环境。其次,对学生的评价应采用多元的方式来开展,摒弃一味的以成绩论高低优劣的评价指标,教师在课堂教学上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加大实践课程和实践环节的教学力度,加强学生参与科研的广度和深度,以此提高学生尤其是学生干部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第三,增强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创新意识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高校要建设能够激发学生进取精神、创新思维的校园文化,通过举办科技创新节、文化艺术节、文体活动、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大学生科研课题、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不仅能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张扬个性,发挥特长,而且能让学生干部得到更好的锻炼。这就是所谓“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环境和文化育人的功能是强大的、持久的。

3.转变思想认识,树立学生干部工作的创新理念

学生干部创新理念的培养,与高校培养育人理念密切相关。要想学生干部在工作中积极主动,大胆开放,首先在培养学生干部的方式和途径上要丰富新颖,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提供学生充分展示在我和知识能力探索实践的平台,用人性化的方式加以正确引导。试想在传统的干部培养模式中,为了保持学校管理的权威和学生服从纪律的一致性,单方面破坏高校大学生多元的文化和生活趋向,总是强调学生行为的规范和统一,过分强调学校管理的统一原则和严格要求,学生干部在这样的教育氛围中能真正有效的发挥自我主观能动性,能施展和发展自己才能。因此,教师在学生综合素质实践按培养中要做到:一是鼓励学生挑战权威,探索新方法和新问题。在实践中要求学生面对问题探究不同的解决办法,用新的技术和手段开拓学生工作的新领域。二是要积极引导,启发学生想象力。就是要求学生干部在有效的结合现实条件的前提下,深入分析,多一些思考和幻想,将可行的条件与新思维、新思路有效结合。增强学生干部在工作中的成就感和认同感。三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给他们建立独立讨论和施展自我才能更好为学生服务的平台,有健全科学的激励机制,对独立思考和探究能力表现积极的学生要提供更深入的资源配置,帮助学生在实现自我的基础上更好的完成学生管理工作。

4.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塑造学生干部的创新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中,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发现并解决问题,塑造和培养创新能力。作为新时期的青年大学生,尤其是高校学生干部,应该积极主动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高校也应该创造条件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支持和帮助。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干部成为活动的主力军,他们身上具备的各种基本素质和潜能会得到发挥,合作意识和组织能力得以加强,因而容易产生创造性火花,表现出创造举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方面要坚持实践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以实现多侧面、多领域锻炼;另一方面要强调实践的创新性,提高实践的层次。每一次实践不能只简单地重复过去,只有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比过去有所发展,有所突破,才能有所创新。同时。还应注意提高对每次实践活动的利用率,注重在群体实践活动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提高自己[3]。

参考文献:

[1]邹鹏.高校学生干部创新精神培养研究[J].科技资讯,2007(13).

[2]冯加亮.培养高校学生干部创新能力的几点思考[J].科教文汇,2010,1.

[3]韩顺玉,柳海兰.高校学生干部团队创新精神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04).

[4]陶国富,王祥兴.大学生创新心理——新世纪大学生心理研究[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4.

[5]孙翼.如何培养创新能力[J].心理健康报,2007,3.

作者简介:刘铮(1982—),男,湖南东安人,现供职于湖南科技学院,研究方向:思政政治教育。

上一篇:高中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特点和意义 下一篇:观三峡 祭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