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在真实与虚构之间

时间:2022-05-25 08:56:32

杨修因何被杀?

在探究杨修死因之前,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他。杨修,字德祖,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出生于公元175年,东汉建安年间举为孝廉,任郎中,后为汉相曹操主簿。被曹操杀害,死于公元219年。

杨氏为汉代名门,祖先杨喜,汉高祖时有功,封赤泉侯。高祖杨震、曾祖杨秉、祖杨赐、父杨彪四世历任司空、司徒、太尉三公之位,与东汉末年的袁氏世家并驾齐驱,声名显赫。书中记载,“自震(杨震)至彪(杨彪),四世太尉”。杨修九岁时,有一个叫孔君平的人来拜见杨彪,杨修因父亲不在家中,忙沏茶让座,并端出水果招待孔君平。孔君平拿起一颗杨梅开玩笑说:“杨梅,名副其实的杨家果。”杨修立即问孔君平:“孔雀是先生的家禽吗?”孔君平被杨修敏捷的才思惊得目瞪口呆,可见杨修小时候就很聪明。

杨修为什么会被杀呢?让我们从文章所写关于杨修的事件说起,文章围绕杨修主要写了七件事,开头就写杨修以“造言乱军”的罪被诛杀,另外所写的六件事,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属日常生活范围,包括改建花园大门、分食塞北酥饼和所谓“梦中杀人”三事:另一类属于政治活动范围,包括杨修告发曹丕阴事、教曹植斩门吏而出和为曹植作《答教》三事。从文中所写事来看,杨修之死首先是由其本人的性格决定的,他恃才放旷,率性而为,最终不免一死,这是杨修之死的内因;再则由于他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本已让曹操不爽,更何况还深深卷入了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人的斗争之中,于是曹操为身后接班人的安危考虑必然会杀掉他,这是杨修之死的外因。

阅读课文时我们还应该知道的一个历史事实是:曹操杀杨修是在他自汉中退兵,又过了三四个月之后,即建安二十四年(219)秋季,而并不是文中写的退兵之前,还有就是杀杨修的决定是在他病重期间作出的,目的是剪除曹植的羽翼,以巩固他的接班人曹丕的统治,所以给了杨修一个“交关诸侯”的罪名。由此看来,曹操处死杨修的确是不得已的,他是为身后国家的安危考虑。

了解真实的曹孟德

从文中所写来看,曹操十分奸诈,对于杨修之才甚为妒忌,但这是小说中的曹操,而非真实历史中的曹操,让我们了解一下历史中的曹操。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期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曹操一生征战,为全国尽快统一,在北方广泛屯田,兴修水利,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其次,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抑制豪强,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此外,他还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作为一代英雄,他精通音律,善作诗歌,抒发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慷慨悲凉。

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说:“其实,曹操是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在五十年代读此文时,用红笔将这段论述画上着重线,表示他对鲁迅有关曹操的看法是非常赞同的。主张对曹操的评价要实事求是地加以肯定。他在一部裴松之注、卢弼集解的《三国志》中,对《魏书・武帝纪》《魏书・文帝纪》《魏书・刘表传》有关曹操的部分,做了不少圈画和批注。曾和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议论曹操说:“曹操结束汉末豪族混战的局面,恢复了黄河两岸的广大平原,为后来西晋的统一铺平了道路。”

观三国风云,品经典名著

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语言生动、场面宏大、个性鲜明,塑造出曹操、刘备、关羽、张飞等许多经典的历史人物形象,其出色的文学成就,使它的影响事实上已深入到中国文学、艺术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国演义》塑造了一大群鲜明生动,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罗贯中也因此获得了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他刻画的近200个人物形象中最为成功的是曹操、司马懿、诸葛亮、关羽、刘备、赵云等人。

《三国演义》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使我们对古代文化有了很多了解。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波澜起伏、跌宕跳跃,读来惊心动魄、荡气回肠、感人肺腑。《三国演义》开创了历史小说的先河,代表了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自此以后,文人纷纷效仿。在中国文学史上,历史小说便蔚然成为一大潮流。直到现在,《三国演义》仍是一部在文学史上享有盛名的历史小说,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都已写成了各种历史小说,无不是罗贯中历史演义的继承和发展。

上一篇:动物暗藏的“化学武器” 下一篇:“白汽”下降还是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