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画面与文字之间徜徉

时间:2022-08-10 11:50:45

在画面与文字之间徜徉

影视作品通过画面展现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它与文学作品一样,具有独特的魅力。将影视欣赏与文学作品教学交叉融合,可以充分发挥两者在不同方式、不同角度对于社会与人生的观照与思考,能够起到很好的互补与共生作用。在教学实践中,如果在影视艺术与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架设一座联系的桥梁,让学生在画面与文字之间自由徜徉,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更深刻的体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提升。

一、 情趣共赏――基于纯粹的观看

一听要写观后感,学生的兴奋劲头就会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这种对于学生观赏积极性具有遏制作用的做法需要我们进行反思与修正,要保持影视作品欣赏对于学生的吸引力,让学生以一种自由轻松的心态开始自己的观赏之旅。因此,在将影视欣赏与文学作品教学进行结合时,通常我会采用“迂回战术”,引而不发、顺其自然,让学生先沉浸到影视作品构建的情境中,心无旁骛地看完之后再适时引导学生讨论的方向和主题。

如在学习“长征组歌”这一单元时,我组织学生观看了电影《我的长征》。在学生观赏影片前,我没有布置任何指导性的所谓“观影指南”,而是让学生以轻松的心态看完电影片段。在随后的自由讨论环节,当学生兴致勃勃地就影片中的某个情节进行热烈议论时,我以参与者的姿态启发学生:“影片中小王瑞饱受苦难,失去了自己的亲人,心理也经历了战争的巨大创伤。可是为什么在我们关于长征的诗歌中却充满了豪迈和壮阔?”这个充满矛盾的命题一下子就将学生的目光吸引到同一个焦点上来,形成了影视欣赏与文学作品之间的一个鲜明的契合点。他们能结合电影中的情节发展和诗歌中的文字描述展开合理的思考,有理有据地进行针锋相对的辩论。最终学生认识到长征不是小王瑞的苦难根源,在长征途中,是苦难和磨砺让他变得更加成熟,是硝烟和炮火让他变得更加坚强。

学生这种深刻的认知,正是基于他们在没有包袱的情形下对于电影的纯粹观赏,正因为这宽松的观赏氛围,使得学生能够在后继的讨论中随时攫取相应的镜头描写,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做出合理的注脚。

二、 思维共鸣――摆脱视觉的束缚

如果学生仅仅停留在影视作品中视觉的满足上,一掠而过,没有引起他们的心灵共鸣,没有引发思索,那么这种影视作品欣赏与文学作品学习的结合是失败的,甚至有时带来消极的影响。要将影视作品给学生带来的冲击和震撼,变成他们品读文学作品的思维的翅膀或者创造的摇篮,就要引导他们摆脱视觉的束缚,从各自不同的生活体验和情感倾向出发,自由讨论、畅所欲言,在平等的交流中形成思维的碰撞,这样影视欣赏与文学作品教学就会相得益彰,获得新的意义。

比如学习《纪念白求恩》一课,结合电影《白求恩――一个英雄的成长》展开教学,在学生观赏影片片断后,我引导学生跳出人物的神态、语言以及心理刻画等具体层面的束缚,根据自己的观影感受和生活体验走进文本,谈一谈对“救死扶伤”精神的理解。这样的切入点与课文的主旨相一致,以点带面,贯穿全文,教学效果比较理想。学生通过回忆影片中那一幕幕感人的片段,结合文本中对白求恩大夫崇高精神的真诚肯定,尽情地抒发了自己对英雄的崇敬之情,将白求恩的伟大事迹作为人生坐标,经受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

三、 智慧互动――创造个性的解读

让影视欣赏与文学作品教学有效结合,要将两者进行转化。引导学生将文学作品改编为小品,或者将影视作品中的具体形象诉诸文字,都是能最大化地体现学生主观能动性和个性解读的方式。在这种画面与文字彼此的转化中,教师要发动学生展开想象,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学生的个性解读在此环节得到充分的释放。

比如在教学《两小儿辩日》一课时,我指导学生反复研读,将这则充满天真童趣和朴素真理的短文改编为小品,进一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在改编和试演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文学作品的领悟,并将这种领悟反馈于小品的设计和改进上,添加了许多恰当的神态、语言和动作。在这样的智慧互动中渐渐释放出学生个性解读的独特魅力,各个小组的小品演出获得了大家既辛辣又中肯的点评。有学生创作了《“新”两小儿辩日》的剧本,加入了乘坐时光机返回古代参与“辩日”的现代人物角色,让观众们眼前一亮。

强化影视与文学的互动,就要让学生更多地充当“导演”或“编剧”的角色,对于画面和文字加入自己的理解,并有理有据地进行二次创造,不仅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画面与文字既有差别又互相贯通,如何将两者进行巧妙的结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让他们能够触摸到语文学习的本质,感受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是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值得思考并为之努力实践的新课题。

上一篇:高考钟情点:产业的转移转型升级 下一篇:如何在初中历史教育中完善学生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