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影响因素分析

时间:2022-05-25 07:22:31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本文以江北集中区为例,基于三圈理论,构建“V-C-S”三要素分析框架,分析区域承接产业转移中的影响因素,并通过对产业转移过程中的承接价值、承接能力和相关支持的研究,探索契合江北集中区未来发展的承接模式。

关键词:承接产业转移;皖江城市带;江北集中区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2-0-02

一、引言

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其中,高水平建设产业集中区是《规划》的最大亮点。2010年1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会,其后,安徽省委省政府筹建江北产业集中区。作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国家示范平台,江北产业集中区东至长江中心线,南至淮南铁路,西至历阳镇到沈巷一线,北至太阳河,规划面积220平方公里,区内人口12.5万,是安徽省委省政府落实国家战略、推进科学发展、加速安徽崛起的重大决策,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具有先天性优势。但江北集中区承接产业转移也存在不利因素,如产业转移“粘性”问题,产业转移类型选择以及产业趋同现象等,对集中区新型工业化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为加快江北集中区承接产业转移进程,推动皖江城市带新型工业化发展,本文拟以承接产业转移中的影响因素为切入点,以江北集中区为例,基于三圈理论,探索契合江北集中区科学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

二、承接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

(一)三圈理论基本思想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达奇·李奥那多创立的三圈理论,是关于领导者战略管理的一种分析工具,该理论构建了“价值”(简称V,即Value)、“能力”(简称C,即Capability)和“支持”(简称S,即Support)三要素分析框架,认为公共管理的终极目的就是为社会创造公共价值。运用到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中,即寻求一个既有公共价值,又有执行能力,还能得到利益相关者的大力支持的最佳决策区。具体见下表1所示:

由表1可见,Part 2~Part 7都缺乏一定的实施要素,决策时需要具体分析。只有Part 1兼具V、C、S三个要素,属于最佳决策区(又称耐克区),它是江北集中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方向。

三、江北集中区承接产业转移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上述理论,江北集中区承接产业转移,主要受三因素影响,即:有无承接价值,有无承接能力,能否获得支持。具体分析如下:

(一)承接价值(V)的判断

首先,江北集中区承接产业转移,可以加强与周边城市群的对接和联系,充分考虑根据集中区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集聚人口和经济条件,通过有重点的进行承接,促进人口和产业集聚,实现集中区协调发展。

其次,江北集中区地理位置优越,临长江,依巢湖,与南京、芜湖、马鞍山一江相通,三桥飞架,两岸互动。既属南京、合肥1小时经济圈,也属上海、杭州3小时都市圈,是安徽东向发展、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桥头堡。同时,集中区与长三角山水相连、人缘相亲、文化相近,产业分工互补,合作基础较好。区位优势使得江北集中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时,既内联皖江城市带中心城市与城镇体系,提高皖江城市带经济效率,又外联长三角城市群,发展开放性经济。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区域内合理分工,促进江北集中区新型工业化发展,有效提高管理效率。

再次,2011年4月省委书记张宝顺在会见爱尔兰前总理伯蒂·埃亨时强调:江北产业集中区要建设滨江新城,发展绿色产业。江北集中区的承接产业转移工作,通过政府政策引导,充分合作,转变传统产业承接方式,严格执行产业准入标准,积极优化要素资源配置,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极大地促进了江北集中区的区域环境友好程度。

(二)承接能力(C)的权衡

江北集中区作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中的示范区,其承接能力的提升,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提高对发达地区先进管理理念的接受能力,增强合作意识和市场意识;其次,加强干部素质,健全市场机制,完善集中区制度建设,提高政府服务效率,降低外来投资与企业运行成本;再次,提高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能力,增加专业技术人员储备,加快推进人才市场管理机制改革,降低组织成本,减轻承接阻力。

江北集中区既继承了皖江城市带“合作发展先行区、科学发展实验区、中部崛起增长极和先进产业示范基地”的优势,又遗传了皖江城市带“环境承载能力强、要素成本低、产业基础和配套能力好”的“基因”,同时,也面临周边省份和地区的激烈竞争,产业规模偏小,集群效应不明显,以及高端的技术、管理、金融、经贸人才相对匮乏等种种问题。因此,江北集中区只有充分利用机遇与有利因素,切实提高自身承接能力,才能更好地承接产业转移。

(三)各方支持(S)的剖析

江北集中区承接产业转移,离不开多方的合作与支持:

首先,江北集中区在发展之初,国务院便赋予集中区先行先试权,并在投资政策等方面给予扶持;同时,安徽省委省政府赋予集中区省辖市经济管理权限,并赋予部分省级经济管理权限;另外,相关政策也陆续出台,各项优惠政策力度大,都为江北集中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大力支持。

其次,江北集中区政府间沟通良好,交流顺畅,合作积极,相关部门在改革试点工作上配合较为默契,与长三角产业互补性强,配套便利。随着集中区的进一步发展,多项优势形成合力,利于产业叠加优势的充分发挥。

再次,江北集中区与各类投资者关系密切。2011年7月,江北集中区管委会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安徽公司签订合作框架协议,目标是将江北产业集中区打造成“五网融合”(即数字电视网、电信网、宽带互联网、物联网及智能电网)的智能新城。2013年初,由集中区、中科院、安徽中金嘉利实业有限公司三方共建的“中科院过程工程所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化基地”项目正式在北京签约,向江北产业集中区提供长期稳定智力支持和优势项目支持。种种合作方案的出台,既提高了公共服务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又满足了利益相关者投资与建设要求,从而获得了各方支持,极大的增强了三圈模型中Part 1的实现。

四、启示

通过以上分析,江北集中区承接产业转移,不仅仅是某个产业的承接,还涉及到观念意识、组织机制、制度环境、市场环境、区域发展战略等的对接,江北集中区不仅要主动承接,还应科学承接。因此,在承接之初,便需进行充分论证和价值判断,保证承接方案的价值,避免Part 4,Part 6和Part 7的出现;其次,增强政府效能,提高执行能力,避免Part 3,Part 5和Part 7的出现;再次,寻求多方支持,积极构建合作平台,避免Part 2,Part 5和Part 6的出现。从而最终扩大江北集中区合作治理中Part 1(最佳决策区)的范围,更好地承接产业转移。

参考文献:

[1]方大春.皖江城市带示范区产业承接的风险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任务社会科学版),2010,6.

[2]李金龙.多中心治理视角下的长株潭区域合作治理[J].经济地理,2008,5:362-366.

[3]林毅夫,刘培林.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从发展战略的角度考察[R].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2003.

[4]罗若愚,邹玲.区域经济发展中区域合作治理的形成及影响因素分析——以长株潭和成渝经济区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12,1:130-135.

[5](法)让·皮埃尔·戈丹(Jean—Pierre Gaudin).何谓治理[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王 云(1978-),女,安徽合肥人,合肥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会计师,硕士研究生。

高 云(1969-),女,安徽合肥人,合肥职业技术学院,高级讲师,注册税务师,本科。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2年度高校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承接产业转移对区域新型工业化影响研究——以皖江城市带为例”(项目编号:SK2012B329)的阶段性成果。

上一篇:父母外出工作对留守儿童教育影响的综述 下一篇:推进新疆新型工业化发展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