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院校教材建设研究

时间:2022-05-25 04:23:02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院校教材建设研究

摘要:教材建设是课程改革实施的重要载体。随着职业教育的以就业为导向、工作任务驱动和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职业院校的教材建设已成为一个更为紧迫的问题。针对现行职业院校教材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结合电子专业职业能力的需求情况,提出教材建设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就业;职业院校;教材建设

作者简介:余凤翎(1959-),女,广东潮州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工业中心,教授。(广东?广州?510665)张穗钰(1985-),女,广东广州人,广东工业大学教务处。(广东?广州?510006)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课题“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BJA060049)子课题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0-0085-01

一、教材建设的目的与意义

教材建设是课程改革实施的重要载体,搞好教材建设对深化课程改革,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职业教育具有不以学科体系为逻辑,而与生产活动的规律为指导的基本特征。职业教育的现代特征主要体现在职业性、技能性、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在设计上,应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构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使中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基本适应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企业生产现代化的需要。[1]这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需要,更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坚持科学发展观、落实科技兴国战略和人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表现形式,是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的重要载体。理清教材建设的目标和思路,对指导和推动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技能人才需求分析

我国制造业的持续发展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制造业领域的高职教育取得较大进展,然而高技能人才仍十分紧缺。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符合要求的技能型人才数量不足,层次结构不合理

根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我国拥有1.4亿产业工人,其中技术工人为七千万人,居世界各国之首。但是我国技工中,高级工只有245万人,仅占技术工人总数3.5%,与发达国家高级工所占比重(40%)差距很大。目前,全国拥有技师100万余人,约占技工总数1.4%,约占职工总数0.4%,而发达国家则分别占20%和10%。

2.技能型人才不适应制造业发展需要

有人这样总结我国制造业现状:有一流的产品设计,没有一流的技术工人;有一流的设备,生产不出一流的产品。主要存在着人才培养的知识和技能不匹配,以及技能型人才职业精神不适应现代制造业生产的要求,即缺乏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究其原因,就是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存在差距,现行职业院校的教材,企业普遍反映存在脱离岗位实际。因此如何解决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难与企业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矛盾是大家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2]

三、电子专业职业能力要求情况

根据广东电子工业的调查显示,现代电子企业都强调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主要原因:一是基于企业发展的考虑,若新招员工没有良好职业能力,就谈不上创新能力;二是基于用人成本的考虑,如果新招员工还要通过全脱产的方式重新培养其实践动手能力,则增大了其成本。现代电子工业职业能力主要由以下能力组成:[3]电子元器件的识别、质量判断与选型能力;焊接能力;电子线路的分析能力,能读懂并分析常见实用电路原理图,并掌握一定的分析方法;仪器仪表的使用及测试能力;计算机的操作能力;PCB绘制电路原理图能力;小型实用电子产品的设计能力;基本编程能力,能够编写简单单片机语言程序;开发工具的应用能力;常用软件的操作能力。

四、现行教材存在的问题

现行职业院校的教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企业普遍反映教材脱离岗位实际,学生反映很难学,也很不适用。[4]二是教材内容陈旧,与目前的基于工作过程、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相距甚远。三是教材内容不能覆盖国家标准。职业院校毕业生在获取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国家职业证书是目前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主要特色。许多用人单位非常注重职业院校毕业生是否持有相关的专业技能资格证书,职业院校也把考取专业技能资格证书作为必修课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但是由于教材内容与要求不能覆盖相应的专业技能资格证书考核要求,导致学生既要接受教学计划中的专业理论课、专业实习取得相关学分和结业证,同时还必须另外参加专业技能资格证书考证培训班进行培训,以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而这两种学习和训练,有相当部分内容是重复的,但又有不相一致,使学生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金钱。[5]四是教材形式单一,基本是书面教材,缺乏直观形象,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五是职业院校普遍存在条件较差,缺乏足够设备,同时实践安排少而理论课程多。六是普遍存在教师实践技能较低,任课教师热衷理论教学,参与实践热情低。

五、教材建设改革思路

职业院校需要什么样的教材?根据国家教育部职教司教材建设会议精神,教材改革的方向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一是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与行业发展紧密结合;二是贴近岗位实际工作过程来更新教学内容,并采用项目驱动、案例模块化的方法,把新技术、新工艺、新器件、新设备结合到教材中;三是以典型工作任务和实用电子产品为主线,以项目化的形式把工作任务分解成若干项目,通过具体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实现,结合实训项目,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并将职业技能和必备理论知识点融入各项目,以够用、必须为原则;四是实施教材呈现方式的创新,促进教材形式的多样化,教材不仅要有传统书本形式,还要开发各种形式实物教材、电子教材,使教材符合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特点,做到图文并茂,形象直观,易学易懂;五是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改革,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信息化平台,制作配套教材课程网络资源网站,网络资源包括教学大纲、多媒体教案(含动画、仿真)、习题解答、师生在线互动、测评;六是实施教材更新制度,一方面随着国家新标准颁发和实施,原有教材中部分标准、概念已陈旧,另一方面原教材对当今新产品、新器件、新工艺体现不足,学生学习兴趣难以调动,要密切跟踪新产品、新工种、新岗位开发新教材;七是深入企业调研,聘请有生产经验的人员参与编写新教材。

六、编写方法

高质量教材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本保证。教材编写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因此要采取措施促使更多更好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优秀教材不断涌现。主要措施是:一是加大对教材管理力度,制定科学合理教材建设政策,加强教材选用的评价意见反馈,有利于教材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二是以就业为导向,深入到企业等用人单位调研,掌握各岗位对技能人才的要求,确定教材的内容、把握教材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三是教材建设与教学改革相结合,教学改革既是教材改革的基础和动力,教材建设也是课程改革的最终体现;四是新教材应能更快反映出科技进步成果和发展要求,尤其是实践性较强的教材,将企业实际工作案例与学校实训教学紧密结合,按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建立“以工作过程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行为导向教学方法;五是教材内容要与国家职业标准衔接。目前多数企业比较注重毕业生是否持有某专业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作为衡量毕业生是否掌握某专业或工种技能等级的依据,因此在教材编写中要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体现技能要求,使技能与职业要求配套,避免以往脱节或教学内容与技能培训内容重复的现象;六是紧扣职业院校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以“必须”、“够用”为度,理论推导从简,突出工程实用的原则。[6]

参考文献:

[1]乐传永,等.回顾与展望2009年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概况——基于对2009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职业技术教育》的统计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0,(4):3-10.

[2]余凤翎,余靖中.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对策[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1):52-54.

[3]梅开乡,等.应用型本科电子技术课程立体化教材建设的研究[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9,(5):43-46.

[4]鲁昕.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现场会暨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座谈会的讲话[J].职业技术教育,2010,(5):3-10.

[5]王增强,等.高职实训教材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59-61.

[6]刘思俊.高职高专工程力学教材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工程力学》教材编撰中的几点体会[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53-55.

上一篇:关于MATLAB教学模式的几点探讨 下一篇:电气工程实训课程体系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