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警句在作文中的运用技巧

时间:2022-05-25 01:39:37

名言警句在作文中的运用技巧

写作时,对于名言警句既可以直接引用,也可化用、仿用。此外,引用的范围还可大一些,如电影名、歌曲名、流行歌词甚至经典的广告语均可引用。具体写作时,我们可以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引用。

一、用于文章的标题

用名言警句做标题,可以使题目更醒目,更容易吸引读者。好的标题能收到引人入胜,先声夺人的效果。

1.直接引用。例如:以“月”为话题的可拟题目为《儿女共婵娟》;以“楼”为话题时可拟题目为《小楼昨夜又春风》;以“宽容”为话题――《一笑而过》等。

2.化用、仿用。例如:化用诗句,以“诚信”为话题的《若为人生故,诚信不可抛》;化用歌词,以诚信为话题的《我诚信,我美丽》;仿拟名言名句,以“诚信”为话题的《诚以养德,信以修身》等。

二、用于文章的开头

在文章的开头引用名言警句,可以消除平淡感普通感,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还可彰显作者的文化底蕴。

“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每当我吟诵这句诗,心中便有说不出的陶醉。心也朦胧,眼也朦胧,眼前真个展现了同一幅画来。(选自满分作文《陶醉》)

“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每当耳边响起这熟悉的旋律,自己就像遇见了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样,感觉格外亲切。(选自满分作文《歌声与微笑》)

著名科学家爱迪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是的,拥有自信,不断努力,就能@得成功。(选自满分作文《拥有自信方能成功》)

三、用于文章的主体

在文章的主体部分引用名言警句,对于记叙文或散文来说,可使形象更丰满,意境更深远;对于议论文来说,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如高考满分作文《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的主体部分,就是通过引用名言名句营造耐人寻味的意境以感染人。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每每读起这句诗,不禁感叹细雨与闲花的寂寞。当那迷蒙的小雨,一点一滴打落在罗衫之上,谁说这感情不滂沱?不然怎的浸湿了整件衣裳?当那柔美的花朵,飞舞旋转飘落在青石路上,谁说这感情不壮烈?不然怎的铺满了整条幽径?然而它们却是“看不见”“听无声”。

陆游在沈园写下“红酥手,黄g酒……”将寂寞定格在唐婉的记忆之中。王维在叹“遍插茱萸少一人”时,将寂寞注入知音好友心中。元稹以阳刚之手写下“白头宫女在,闲坐话玄宗”,道出了那红墙深院里,一个个寂寞灵魂的心声。诗人手中那根红线,另一端系着笔。巨大的情感沉淀后,化为无声,也化为挥笔的动力,让细雨的闲花,变得铿锵有力,永不磨灭。

优秀作文《拥抱自然》的主题部分,用名言警句作为论据,既和事实论据相照应,又增强了说服力和感染力。

苏轼如不是亲临了壮阔的赤壁,又怎能心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感慨?李白如不是亲临庐山,又怎能写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样的千古绝句?如不是亲临自然,又怎能抒发“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壮志?可见,要想真正体会自然、感知自然。仅仅从影视、文字间领会是远远不够的,唯有亲临自然,才会于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之间,于云卷云舒、花败花开之际寻得自然之真谛。

四、用于文章的结尾

在文章的结尾处引用名言警句,既可总结全文,又可使文章的主题得到深化。

[结尾]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世事变化多端,观念繁杂无比。我们不一定都要像陶渊明一样“出”,也不一定都要像李白一样“入”,而是要万物归于一心。俗话说得好,“心静自然凉”只要内心真诚、纯净,又何会理会污浊的俗事呢?我们不妨静下心来:大隐隐于市。《大隐隐于市》

可见,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言“幸福之家各个相同,不幸之家各有各的不幸”也不必完全奉为真理。关于幸福的答案,同样是丰富多彩的。 《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15年来,生活让我懂得了放弃!为了我的理想,为了更多的人可以读书,我必须放弃!《从天空想到的》

明日歌中说:“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希望大家能把握今天,创造出美好的明天。《创造美好的明天》

由此可见,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督促学生多背点古诗词名句,多留意歌曲、俗语、歇后语等知识,它不但可以丰富我们的文学素养,对我们写好作文也有非常明显的帮助。

张冰花,湖北云梦县黄香高中教师。

上一篇:“四环八步”作文教学模式初探 下一篇:巧设课堂教学情境 强化阅读教学效果